第二章 風中勁竹看小平(1)(1 / 1)

革命的一生,傳奇的一生。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頑強地站了起來

1966年春天的中國,看起來是一個穩定的、有秩序的、團結的國家。但僅僅幾個月的時間,這種和平統一的景象就被粉碎了。在外國人和大多數中國人還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第一輪排炮已經打響。延安時代的“圓桌精神”不見了,許多曾一生獻身於革命的開國###們都成了這場災難的犧牲品。也有許多元勳們在這場“革命”中幾度浮沉,蒙受了不白之冤,經曆了不該經曆的磨難。鄧小平也是其中之一。

鄧小平,1904年出生於四川省廣安縣。他的童年是在“亂在先,治在末”的四川省度過的。1920年,年僅16歲的鄧小平就隨同出國尋求真理的人們赴法國留學,在法國參加了革命鬥爭,在鬥爭中與周恩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他真正的革命生涯。

1926年底,鄧小平離開法國到蘇聯中山大學學習,年底回國在馮玉祥軍中從事政治工作。1927年底到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底和1930年春,他和張雲逸等組織、領導了廣西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燃起了革命的星火。1931年,鄧小平到達中央根據地,任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長征開始後,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做了大量工作。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旗幟鮮明地反對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這成了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對他采取緩和態度的原因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後任一二九師政治委員,和師長劉伯承共同領導創建晉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立下赫赫戰功。1945年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政治委員。在對解放戰爭具有重大意義的淮海戰役和渡江作戰中,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這幾大戰役取得勝利後,又和劉伯承、陳毅等揮師解放南京和華東各省。接著鄧小平又和劉伯承率部協同第四野戰軍解放中南地區;再向西南進軍,解放了西南各省。鄧小平卓絕的軍事才能和領導組織才能在這一係列勝利的戰役中得到證實。在當時,有哪支反動軍隊聽到“劉鄧大軍”不聞風喪膽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