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鄧小平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分管西南局主要工作,在各項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績。1952年被調回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1954年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同年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黨的七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從鄧小平一生走過的道路來看,是光輝奮鬥的一生,也是曆盡坎坷和磨難的一生。他經曆過上百次衝擊,曾三次被打倒,又三次頑強地崛起,終於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
毛澤東對鄧小平不滿,因為他“不聽話”;林彪忌恨鄧小平,是因為鄧拒絕高崗的拉攏。“文化大革命”之初,鄧小平成為 “第二號靶子”
從1935年遵義會議以後,鄧小平就一直擔任著重要職務,“文化大革命”開始前夕,鄧小平擔任著黨的總書記這樣一個關鍵性的職務。這時黨的領導核心已分成幾個對立的派別,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鬥爭、糾偏、“大躍進”、饑餓、調整,其間還有日益尖銳的關於國際共產主義和工人運動的大論戰。最後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爆發。
當時作為黨的總書記的鄧小平必然處在各種矛盾的焦點上。作為貫徹決議、領導組織工作、處理日常事務的機構-書記處的領班人,他日理萬機,執行經常是互相矛盾的決定。當他想扞衛黨,扞衛自己所領導的機構,並用它來抵製“階級鬥爭”和正在加劇的永無休止的運動時,他必然會“靈活地”執行這些來自於毛澤東的決定。這並非是他想和毛澤東對立,他隻是很清醒地看到當時的形勢,盡可能地減少和縮小某些錯誤決定所帶來的損失。
這樣以來,鄧小平便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繼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後的第二號靶子,“黨內第二號走資派”。
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之初被迅速打倒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最主要的有兩個:一是毛澤東對鄧小平的不滿,使鄧小平失去了這個光芒四射的“紅太陽”的照耀;二是林彪對鄧小平的嫉恨,“文化大革命”一開始,他就利用各種機會來攻擊鄧小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