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血染紅地毯(1)(1 / 1)

1991年5月21日晚,印度國大黨主席拉吉夫·拉特納·甘地(以下簡稱拉吉夫·甘地)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馬德拉斯附近進行競選活動時,被一名獻花的女子用炸彈炸死。拉吉夫·甘地遇刺的消息一經傳出,舉世震驚。

1991年是印度政壇風雨飄搖、動蕩不定的一年。印度國大黨在1989年繼1977年成為反對黨之後第二次走下了印度的執政舞台。將國大黨趕下台的是人民黨聯合其他四個政黨組成的全國陣線聯盟。自從聯合政府執政以後,印度國內教派衝突不斷,種族矛盾日益突出,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使得上台僅341天的這屆政府搖搖欲墜。

那個時候,於1989年下野的印度第一大黨國大黨領袖拉吉夫·甘地,他敏銳地覺察到了國大黨再次執掌政權的時機已然成熟。

在1991年年初,借謝卡爾總理向議會提交下年度政府財政預算之際,國大黨就曾發難,抗議謝卡爾政府派情報人員監視國大黨主席拉吉夫·甘地的住所,並表示不再對謝卡爾政府予以支持。謝卡爾政府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謝卡爾被迫宣布辭職,該屆人民院被迫解散,隨後總統文卡塔拉曼宣布解散議會。第十屆人民院大選拉開了帷幕。

麵對即將到來的大選,國大黨主席拉吉夫·甘地信心十足。印度國大黨是印度的第一大黨,有著百年曆史,曾為印度的獨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加之數十年的執政經驗,在印度有著其他政黨難以比擬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所以,拉吉夫·甘地對重掌政壇胸有成竹。

為了贏得大選,拉吉夫·甘地精心地做了一係列的準備。他吸取前兩屆政府失敗的教訓,在民族及宗教問題上下了一番苦功。拉吉夫·甘地提出了要建立一個團結、統一、穩定的政府的口號。針對窘迫的國內經濟狀況,拉吉夫·甘地做出了降低通貨膨脹的許諾,這些口號迎合了廣大選民渴望安定的心理,取得了大量印度民眾的支持。

盡管如此,拉吉夫·甘地仍舊不敢掉以輕心。令他最為頭疼的就是來自以維·普·辛格為首的右翼人民黨的威脅。

這個政黨曾經在1989年執政的時候提出過徹底消除種族製度,推廣為低種姓群眾保留公職配額的曼德爾調查團報告,並因此得到了一大批底層群眾的歡迎。在處理印度教派和伊斯蘭教派爭奪阿約迪亞清真寺所在地的問題上,它堅決製止了右翼印度人民黨意欲拆寺建廟的激進行動,從而得到了穆斯林的擁護,也獲得了一部分溫和印度教徒的讚許。

人民黨代表城市中小商業者、中小地主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印度教教派主義色彩尤其濃重。它一直主張複興印度教,建立一個“大印度民族”,並鼓吹一旦人民黨執政,印度將成為印度教徒的天下,印度將成為“印度教徒國”。人民黨的這些主張吸引了一大批印度教徒。

為了擊敗對手,拉吉夫·甘地不得不奔走在四處宣傳的路上。他認為1989年大選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脫離了群眾,給反對黨落下了高高在上、不體察民情的口實。為此,他下定決心要樹立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形象,改變過去出行時防彈衣不離身、保鏢前呼後擁的情況。於是,他一反常規,脫掉了防彈衣,不論走到哪裏都深入到選民中間去,與選民親切地握手,交談,傾聽他們的意見。在哈比爾邦競選時,他甚至沒收了保鏢的汽車鑰匙,以便甩開這些“跟屁蟲”。

拉吉夫·甘地常常親手接過群眾送給他的鮮花,然後再轉手送給人群中的某個婦女,他深知自己英俊的外表和一束美麗的鮮花定能打動那些婦女的心,也會為他贏得一張又一張的選票。

拉吉夫·甘地的舉動為他贏得了選民的心,但卻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隱患。

5月20日,第十屆人民院選舉正式開始。當天,敵對黨派和教派之間發生了暴亂和衝突,造成至少30人死亡。動亂的社會環境使十多億印度人民在武裝保護下進行投票,成為印度曆史上史無前例的“暴力下的民主”。

5月21日,為了迎接5月23日和26日的兩輪投票,拉吉夫·甘地風塵仆仆地趕到安得拉邦的維沙卡帕特南參加競選集會。隨後,又馬不停蹄地前往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馬德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