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布托走馬上任後便馬不停蹄趕往聯合國總部,請求聯合國對印度施壓以平息這場戰爭。聞訊而來的貝·布托一直陪在父親身邊,跟他一起在聯合國與委員們周旋。然而,父女聯手都沒能改變巴基斯坦的命運,印度的背後是蘇聯在頂著,聯合國的幾個草案都被蘇聯否決了。這是貝·布托第一次看到大國政治的可憎麵目。
在蘇聯和印度的幹涉下,孟加拉人在東巴基斯坦上建立起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巴基斯坦被生生掰成了兩塊。葉海亞·汗再也混不下去了,阿裏·布托成為巴基斯坦新的當家人,當上了總統。
1972年6月,貝·布托回國協助父親參加了印巴政府首腦的會談。這是阿裏·布托特地安排的,他希望能讓貝·布托盡量多接觸這樣的事情。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向來有“鐵娘子”之稱,她的鐵腕絲毫不比男性遜色,阿裏·布托相信自己的女兒也能成為這樣的人物。
這一次印巴談判時至今日仍被人津津樂道。一位是後來巴基斯坦曆史上舉足輕重的“鐵蝴蝶”,一位是在印巴次大陸上叱吒風雲的“鐵娘子”,這二人的會麵變成了後來膾炙人口的段子。英迪拉·甘地給貝·布托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氣質高貴、風度翩翩,麵對一個如此出色的女性,貝·布托不由露出了笑容。
談判中阿裏·布托和英迪拉·甘地最終達成了《西姆拉協定》。根據協定,印度將歸還大部分巴基斯坦領土和所有巴基斯坦戰俘,雙方的經貿往來正常化,克什米爾則維持現狀。巴基斯坦作為一個戰敗國卻在談判中保住了國家利益,阿裏·布托無疑是第一功臣。
這次談判成就的不僅僅是阿裏·布托,也成就了那個態度謙遜、優雅大方、舉止得體的19歲女孩--貝·布托。當時不少政治家預言,這個看上去十分儒雅的小姑娘一定是未來的政治之星。貝·布托成了印度家喻戶曉的“第一千金”,很多少女都把她當作了膜拜對象,甚至連她的裝束都成了一種時尚。
1973年8月,阿裏·布托當選為政府總理,開始按照自己的藍圖打造巴基斯坦。這個時候,貝·布托已經從哈佛畢業並被父親派往牛津大學繼續深造了。
牛津的生活可以說是父親一手安排的,貝·布托少了自主選擇的權利,大多情況下都要按照父親意思去辦。就像加入牛津辯論社,如果不是阿·布托的強烈要求,貝·布托也不會參加。其實,貝·布托為政治犧牲了很多,犧牲了自己安排生活的自由,犧牲了選擇未來的權利。
雖然是在父親的要求下加入辯論社,但久而久之貝·布托也喜歡上了辯論藝術。人們後來之所以能在演講台上看到貝·布托揮灑自如的演說,全都要歸功於她那時在牛津辯論社學習的日子。
辯論幾乎成了貝·布托在牛津四年學生生涯中最重要的課外活動,她在牛津大學辯論社上的第一次演講就大獲全勝,讓很多學生認識了這位來自巴基斯坦的“第一千金”。在這四年的時間裏,貝·布托除了拚命學習外還要時不時跟隨父親去參加一些國際會議。她曾經參加了第二次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參加了巴基斯坦代表團對美國的訪問,參加了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的葬禮等。每一次政治體驗都讓貝·布托大開眼界,她認識了美國以外交手段著名的基辛格,認識了美國總統尼克鬆。這些活生生的國際名人讓貝·布托一次次感到震驚,也加深了她對政治的興趣。
1976年,貝·布托成功以自己出色的辯論技巧當選為牛津辯論社的主席。這在牛津大學可是個爆炸性新聞,自從牛津辯論社成立以來就從來沒有一個英國以外的人擔任過主席,並且這位主席還是位女性。父親得知消息後立即發去賀電,阿裏·布托很欣慰,他知道自己女兒的鋒芒如何都遮掩不住,她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人物。
1977年6月,貝·布托的學生身份以她的優異成績完美落幕。這個時候的巴基斯坦正在舉行大選,父親何去何從麵臨著一次巨大的考驗。貝·布托帶著畢業的喜悅以及對父親的擔憂回到了巴基斯坦,正式開始了她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