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學問”要真(1 / 3)

老儒們讀了一輩子書,守了一輩子舊,內心的偏見執念像花崗岩一樣堅硬,如何入得真道?王陽明跟他們談學論道,不過是白廢口舌而已。

一般而言,功夫很差的人,往往喜歡爭論,他們並不太在意自己所講的是否真的正確,但一定要在爭論中獲勝。你說南方比較暖和,他一定會說北方比較暖和,因為北方人燒暖氣;下回你順著他的意思,說北方人比較不挨凍,他又說北方人凍得厲害,而且也能講出一大套道理。總之他並不太在意事實和邏輯,隻想在爭論中獲勝。這是為什麼呢?功夫很差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自信,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才敢相信自己真有本事、真有學問,在爭論中獲勝是他們獲得肯定的一種重要方式,一旦爭論否則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挫傷。他們就像《盲人摸象》中那些瞎子,摸到一隻耳朵,就說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一條大腿,就說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鼻子,說大象像一條蛇;摸到肚子,說大象像一堵牆,然後,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爭論不休。其實他們心裏隱隱約約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也許不明相象,隻是不敢承認而已。假設他們真的清楚了大象的全貌,又何須爭論呢?

王陽明深知爭論毫無意義,所以他指導學生“切忌輕自表暴,引惹外人辯論”。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你無意爭論,隻是想發表一點見解,但別人喜歡爭論,偏要跟你理論一番,你想躲都躲不開,不如少發表一點意見,麻煩少多了。

假設遇到了一個喜歡爭論的人,該怎麼辦呢?耶穌曾經告訴過人們一個圓通的方法:“趕快讚同你的反對者。”對喜歡喋喋不休的爭論者,脫身的最好方法是一句“你是對的”。這不是虛偽,而是承認事實。我們每個人對世間事都一知半解,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說:“我們不是看到事實,我們隻是對看到的東西加以解釋並稱之為事實。”正因為大家都沒有看到事實,所以,“對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兩個以上的觀點存在”。也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盲人摸象》中的那個盲人。當那個盲人說大象像一把扇子時,有一定正確性,即使錯了,也錯得有理。所以,你可以對他說:你是對的。然後,從爭論中抽身而出,花更多時間去摸那隻大象,以便知道得更多。

悟道和未悟道的差別在於:悟道者知道自己是“盲人”,未悟道者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盲人。兩者的差距隻是一絲縫隙,連一根頭發都放不下,境界卻有天壤之別!

雖小道,必有可觀

“明”言有“道”

“雖小道,必有可觀”,如虛無、權謀、術數、技能之學,非不可超脫世情,若能於本體上得所悟入,俱可通入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國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老儒們讀了一輩子書,守了一輩子舊,內心的偏見執念像花崗岩一樣堅硬,如何入得真道?王陽明跟他們談學論道,不過是白廢口舌而已。

一般而言,功夫很差的人,往往喜歡爭論,他們並不太在意自己所講的是否真的正確,但一定要在爭論中獲勝。你說南方比較暖和,他一定會說北方比較暖和,因為北方人燒暖氣;下回你順著他的意思,說北方人比較不挨凍,他又說北方人凍得厲害,而且也能講出一大套道理。總之他並不太在意事實和邏輯,隻想在爭論中獲勝。這是為什麼呢?功夫很差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自信,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才敢相信自己真有本事、真有學問,在爭論中獲勝是他們獲得肯定的一種重要方式,一旦爭論否則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挫傷。他們就像《盲人摸象》中那些瞎子,摸到一隻耳朵,就說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一條大腿,就說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鼻子,說大象像一條蛇;摸到肚子,說大象像一堵牆,然後,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且爭論不休。其實他們心裏隱隱約約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也許不明相象,隻是不敢承認而已。假設他們真的清楚了大象的全貌,又何須爭論呢?

王陽明深知爭論毫無意義,所以他指導學生“切忌輕自表暴,引惹外人辯論”。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你無意爭論,隻是想發表一點見解,但別人喜歡爭論,偏要跟你理論一番,你想躲都躲不開,不如少發表一點意見,麻煩少多了。

假設遇到了一個喜歡爭論的人,該怎麼辦呢?耶穌曾經告訴過人們一個圓通的方法:“趕快讚同你的反對者。”對喜歡喋喋不休的爭論者,脫身的最好方法是一句“你是對的”。這不是虛偽,而是承認事實。我們每個人對世間事都一知半解,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說:“我們不是看到事實,我們隻是對看到的東西加以解釋並稱之為事實。”正因為大家都沒有看到事實,所以,“對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兩個以上的觀點存在”。也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盲人摸象》中的那個盲人。當那個盲人說大象像一把扇子時,有一定正確性,即使錯了,也錯得有理。所以,你可以對他說:你是對的。然後,從爭論中抽身而出,花更多時間去摸那隻大象,以便知道得更多。

悟道和未悟道的差別在於:悟道者知道自己是“盲人”,未悟道者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盲人。兩者的差距隻是一絲縫隙,連一根頭發都放不下,境界卻有天壤之別!

雖小道,必有可觀

“明”言有“道”

“雖小道,必有可觀”,如虛無、權謀、術數、技能之學,非不可超脫世情,若能於本體上得所悟入,俱可通入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國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明”言今說

“雖小道,必有可觀”,例如虛無、權謀、術數、技能之類的學問,並非不能超脫世情,如果能從良知上悟入,都可通達神妙境界。但其指向比較單一,想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行不通,所以君子不用它們。

今人得“道”

孔子門下的著名弟子子夏曾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意思是說:即使那些小技巧,也有值得一學的地方;為了追求遠大目標,恐怕耽誤在那些小術中,所以君子不願學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