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這句話,耽誤了後世許多讀書人。他們一門心思追求“大道”,即所謂的“治國平天下”,對那些“小道”不放在心上。若是不幸沒有撈到一個官做,其他的事都不太願意去做,也做不好,隻好當一輩子寄生蟲,“百無一用是書生”。若是僥幸弄到一個官做,因為這也不懂,那也不會,隻好想當然,憑小聰明辦事,往往把“天下國家”治得一團糟。例如宋朝那群書生,以王安石為首,主張變法;以司馬光為首,反對變法。你把法變過來,我又全盤推翻,再變過去。變法的人不知道變法會造成何種後果,反對變法的人不管反對會帶來哪些危害,最後把一個太平盛世,折騰成了國貧民弱。這就是他們的“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對子夏這句話作出了新的解釋:“小道”如果契入良知,也可“通入精妙”,隻是專業化比較明顯,用來治理天下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君子不用”。
王陽明的“君子不用”或許跟孔子的“君子不器”含義相同,儒家的誌向是“治國平天下”,所以必須成為領導人才,站在領導角度看,孔子或王陽明的結論是正確的,優秀領導往往是“複合型人才”而非“專業人才”。想成為“複合型人才”,後儒所走的路徑就錯了,排斥其他學問,一門心思鑽研儒學,專業化不是太明顯了嗎?到了明清,讀書人甚至專攻八股文章,“專”得可憐,也狹隘得可憐。中國迅速從世界強國變成超級弱國,跟讀書人變得越來越愚蠢有很大的關係。
王陽明本人是一個“複合型人才”,儒、道、佛無不精研,詩文、武藝無不通曉,“兵家秘籍莫不精究”,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學任何“小道”,他都不是淺嚐輒止,一定會下苦功夫,精通其道。他學書法時,“耗紙數箱,書藝大進”;他學詩時,不僅遍覽古詩詞,經常與人詩作酬和,入仕前還在老家餘姚組織了一個龍泉山詩社,集結了許多詩人、學者共探詩藝。不過,王陽明誌在“治國平天下”,所以他遍學“小道”,卻又迷戀在任何“小道”中。他曾寫過一首詩,可見他對“小道”的清醒認識:
學詩須學古,脫俗去陳言。
譬若千丈木,勿為藤蔓纏。
又如昆侖派,一泄成大川。
人言古今異,此語皆虛傳。
吾苟得其意,今古何異焉?
子才良可進,望汝成聖賢。
學文乃餘事,聊雲子所偏。
所謂“學文乃餘事”,上承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意旨,跟做人做事相比,“學文”隻是“小道”,有時間可以玩一下,沒時間不玩也沒什麼要緊。
事實上,“小道”或“大道”,隻是相對而言,關鍵看你確定的是怎樣的人生誌向,對劉翔來說,打球隻是“小道”,跑步才是他的人生“大道”;而對姚明來說,打球卻是“大道”,跑步反倒成了“小道”。沒有誌向的人無所謂“小道”、“大道”,一旦你立定誌向,你就知道什麼才是你最重要的事,並且不被次要的事所纏縛。
有一個禪宗故事:慧遠禪師年輕時喜歡四處雲遊,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嗜煙的人,同行了很長一段山路,坐在河邊休息,那人給了慧遠一袋煙,慧遠嚐過後覺得味道很好,那人便送給他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兩人分手後,慧遠心想:這個東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的禪修,還是趁早戒掉吧!於是就把煙管和煙草都扔掉了。
後來,他又迷上了《易經》,並且能用《易經》卜卦,卜得很準。他又想:“《易經》占卜固然靈驗,如果我沉迷此道,怎麼能全心全意參禪呢?”從此,他再也不學《易經》了。
再後來,他又迷上了書法,每天鑽研,小有所成,引來幾個書法家的讚賞。他轉念又想:“我偏離了自己的正道,這樣下去,我可能成為書法家,卻成不了禪師。”從此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終於成為一位禪宗大師。
在儒生眼裏,《易經》和書法都是很高雅的東西,尤其是書法,是科舉考試的一項重要評分內容,書法不好,幾乎沒有可能考舉人、中進士,可在慧遠眼裏,書法隻是“小道”,不值得花太多精力。任何東西都值得一學,但你不可能同時走兩條路,隻能選擇一條路去走。一個執定誌向,埋頭走自己的路,懂得放棄其餘的人,無疑是聰明人。
但是,無論你立定何種誌向,最好堅持一個宗旨。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仁道”,有一個宗旨貫通著,什麼宗旨呢?孔子自己沒有說,曾參替他做了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王陽明的誌向是學做聖賢,其中也有一個宗旨貫通著:致良知。
誌向定了,就不會“走錯路”;宗旨定了,就不會“做錯事”,也就是說,無論遭際如何,你都會無怨無悔地走下去,永不迷惑。
一個人可以確定任何誌向,也可以確定任何宗旨,比如以快樂為宗旨,以助人為宗旨,以創新為宗旨,諸如此類。假如你誌向遠大,宗旨健康,無論學任何“小道”,一旦精通其道,做到極致,都可契入“大道”,大放異彩。歌唱家精通歌道,放歌一曲,天下傾倒,豈不是利益眾生的“大道”?發明家精通創新之道,推出一個新產品,天下受益,豈不是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大道”?列文虎克隻是為了樂趣,磨了幾十年玻璃,最後磨出了當時最精良的複合鏡片,做出了當時放大倍數最高的顯微鏡,幫助人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豈不是功莫大焉?
其實,一個人根本用不著講什麼“治國平天下”的虛話,隻需認真做好一件事,讓盡可能讓多的人受益,就是“治國平天下”!
求學者貴在內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