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境界”要真(2 / 3)

人心如純金,人欲多一分,成色減一分;人欲減一分,成色增一分。做學問、長本事,隻能增加分量,不能增加成色。分量足當然是好事,成色太差,跟銅鐵等價,就無趣了!

王陽明指出了一條“為聖”的坦途:去人欲而存天理。將後天的人欲一分分減少,直至“無欲”,回歸天性,回到最初的原點,便成聖了。

許多人覺得“無欲”二字不可思議,也不以為然:難道孔子、老子不穿衣吃飯嗎?不娶妻生子嗎?不想做官、賺錢嗎?這當然是對“無欲”的誤解。打個比方,水往低處流,流過山峰,流過平原,流歸大海。那麼,水有沒有欲望呢?如果沒有,為什麼忍不住向低處流的衝動?如果有欲望,為何不向高處流,流到銀河去?很顯然,水無所謂有欲或無欲,隻是自然而然,按自己的本性行事。聖人也是如此,無論吃飯穿衣、娶妻生子、做官發財,都順從本性、自然而然,像水一樣,在有欲無欲之間,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就是聖人的“無欲”。

常人卻不同,明明是小雞,卻要吃老鷹;明明是醜小鴨,卻要扮白天鵝;明明隻有二兩飯的胃口,卻要叫滿漢全席。這就是貪欲了!

自然的欲望是“無欲”,不自然的欲望是貪欲。那麼,怎樣區分自然或不自然呢?此意不可說,隻能自去領悟。

王陽明還指出了一條“為聖”的方便途徑:“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你隻要有愛心、做善事,一心一意,不愧不悔,遲早可入聖賢之門。

“善欲”不是“無欲”,但接近“無欲”。你始終保持善欲,喜歡幫助別人,喜歡看見別人擺脫煩惱、困境,這是很高的境界,但離聖境還遠,因為你的善欲還可能退轉,轉到相反的方向。

舉個例子,不久前,曾發生過一起爭議紛紛的新聞:幾個善士捐資助學,以一幫一的形式,給幾個青年學子提供學費、生活費。這幾個學生接受了饋贈,一年多時間都不曾寫信給“恩主”道一聲謝,於是,幾位善士不高興了,將此事透露給了媒體,不用說,那幾個學子受到了眾口一詞的指責。可以想象,那幾個學子所蒙受的損失遠比他們得到的饋贈大,因為他們背負著“忘恩負義”的名聲,心靈的創傷也會陪伴他們很長時間,甚至影響他們一輩子。反觀幾位善士,起初善欲很強,後來善欲卻變成了惡念,他們向媒體透露此事,等於向那幾個學子實施了報複,根本沒有考慮可能對所他們造成的後果,等於由聖道入魔道了。

按佛家的觀點,善心永不退轉,才入聖道。怎樣才能如此呢?當你切身體驗到幫助別人不是在幫助別人,完全是在幫助自己;愉悅別人不是在愉悅別人,完全是在愉悅自己,你的善心就不會退轉了。那麼,當你做了善事,幫助了別人,會由衷地高興,根本不會冀圖別人的感激、報答,更不會為別人沒有一聲“謝謝”而憤憤不平。

但這不是說“善欲”沒有用,一旦你經常發善心、做善事,體驗到了其中的樂趣,你就有可能領悟“人我不二”的真諦,由此契入聖道。

王陽明早就領悟到聖賢和凡夫俗子本質上並無區別,不同之處在於各人的功夫,任何一人肯下功夫,都可能成為聖賢。所以,他看人都帶著看聖賢的眼光,以平等之心待,不太在意世俗的尊卑貴賤。當他謫居龍場驛時,真誠地對待自己的隨從們,為他們熬藥、煮粥。大家覺得他是“大人”,被他服侍受當不起,他安慰說:你們跟隨我一路走來,吃了許多苦。在這舉目無親的地方,你們不就是我的兄弟、我的親人嗎?

對當地少數人民族,漢族人一般會有歧視心理,認為他們是“野蠻人”。王陽明卻毫無歧視之心,因為他們也是“天生聖人”。他說:“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繩之木,雖粗礪頑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

雖然語言不通,他跟少數民族的關係卻處得很好,交了很多真心朋友。他時常出沒於叢林、山洞之間,當地居民和流亡至此的漢人談天說地、討教風俗,並指導他們伐木建屋,替他們排憂解難。很快,當地居民都把他看成能人、友人、神人,對他尊敬有加,還自發地幫忙,為他建起了一座大屋。後來,此屋便成了著名的“龍岡書院”。

一個人能認識到人人都可能為聖賢,而以平等之心對待每一個人,離聖賢之門已經很近了!反之,自以為天生高人一等,自以為應該高居別人之上,離聖賢之門已經很遠很遠了!

心之體,意之動,良知,格物

“明”言有“道”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明”言今說

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思想的萌動,知善知惡是人的良知,培善去惡是格物的功夫。

今人得“道”

在王陽明的心學體係中,有一個等式:心=性=理=良知。

雖然是一個等式,每個概念還是有所區別的。

心是什麼呢?心=無善+無惡=0;

性是什麼呢?性=有善+有惡=0;

理是什麼呢?理=非善+非惡=0;

良知是什麼呢?良知=知善+知惡=0。

善惡可以說一正一負,但流於觀念上時,其性本空,隻是一個0。正因為如此,格物便成為可能。假設惡念像太行、王屋二山一樣,是實體的存在,你想格掉它,哪怕你有愚公精神,這輩子也不能夠,還要靠子子孫孫幫忙。因為惡念本空,你想格掉它,馬上就格掉了。格物也可以列出一個等式:格物=為善+為善+為善+為善……

為什麼要格物呢?因為人有貪欲,以至失其本心,變為凡心。

凡心=為惡+為惡+為惡+為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