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從政”要真(1 / 3)

經王陽明力爭,此事終告平息,葛布的攤派獲減免,陳江等人也未被逮捕。

但是,從這件事,他也看到了此地的弊端,因此定下了施政主題:移風易俗,平息訟風。

王陽明發布了上任後的第一道告示——《告諭廬陵父老子弟書》,他首先謙虛地說:因為我這個縣令不太聰明,判斷力不強,而且體弱多病,不能太忙,因此跟大家約定: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的事,不要隨便打官司。訴訟時隻能談一件事,不要拉扯上很多事。寫狀約不能超過兩行,每行不能超過三十個字,超過了就不受理。故意違反約定者給予懲罰。

他還建議懂禮知法的父老們告誡自家的子弟,務必“息爭興讓”,因為“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破敗其家,遺禍於其子孫”。

為了培養淳厚老成的風氣,他借鑒了漢朝劉邦發明的“三老”政治,起用德高望重的“三老”,即老吏、老幕、老胥。一般來說,老人的反叛精神不強,比較保守,他們的地位提升後,可以有效約束那些輕率好鬥的年輕人。

但廬陵“健訟”的風氣已久,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雖然王陽明苦口婆心地勸告,當地人打官司的熱情還是很高。王陽明幹脆使了個“絕戶計”,並起衙門不“放告”,同時寫了一個文告說明不受理官司的理由:我之所以不放告,是因為現在正是播種季節,放告之後,你們為了打官司,如果誤了農時,終歲無望。必將借貸度日,而且一打官司,四處請托送禮,助長刁風,為害更大。你們當中若果真有冤枉者,我自能訪出,我不能盡知者,也會有鄉老據實呈報給我。他們若呈報不實,我會治他們的罪。我為政日淺,還沒有取得你們的信任,未有德治先行法治,我不忍心。如果你們不聽勸告,偏要打官司,我就沒辦法了,請你們不要自找後悔。

他的真誠,感動了很多人,有的人負氣告狀,被感動得涕泣而歸;那些好打官司的人也開始被人們瞧不起。王陽明又對誣告者實施反坐法,使那些奸猾之徒不敢無事生事。於是,廬陵的訟風大減,監獄日見清靜。

但是,上天好像有意考驗王陽明似的,他上任的這一年,幹旱無雨,火災頻繁。麵對天災,王陽明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一方麵,他下令停止征稅,釋放輕罪犯,同時從心理上進行撫慰,將天災的過錯歸咎於自己,說是因為自己不稱職,才觸怒神人,為此他還齋戒“省咎”,同時告誡百姓“解訟罷爭,息心火,勿助烈焰”。用今天的科學觀點來看,王陽明的這套說法自是無稽之談,天災跟他有什麼關係呢?無論百姓頑劣還是老實,天災照樣還會降臨。但是,古人說,“聖人設神道以教人”,王陽明本人未必信神,但老百姓信這個,暫時借助一下老百姓的迷信,起到安撫人心、穩定局麵的作用,也可以算是“方便說法”。

經王陽明力爭,此事終告平息,葛布的攤派獲減免,陳江等人也未被逮捕。

但是,從這件事,他也看到了此地的弊端,因此定下了施政主題:移風易俗,平息訟風。

王陽明發布了上任後的第一道告示——《告諭廬陵父老子弟書》,他首先謙虛地說:因為我這個縣令不太聰明,判斷力不強,而且體弱多病,不能太忙,因此跟大家約定: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的事,不要隨便打官司。訴訟時隻能談一件事,不要拉扯上很多事。寫狀約不能超過兩行,每行不能超過三十個字,超過了就不受理。故意違反約定者給予懲罰。

他還建議懂禮知法的父老們告誡自家的子弟,務必“息爭興讓”,因為“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破敗其家,遺禍於其子孫”。

為了培養淳厚老成的風氣,他借鑒了漢朝劉邦發明的“三老”政治,起用德高望重的“三老”,即老吏、老幕、老胥。一般來說,老人的反叛精神不強,比較保守,他們的地位提升後,可以有效約束那些輕率好鬥的年輕人。

但廬陵“健訟”的風氣已久,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雖然王陽明苦口婆心地勸告,當地人打官司的熱情還是很高。王陽明幹脆使了個“絕戶計”,並起衙門不“放告”,同時寫了一個文告說明不受理官司的理由:我之所以不放告,是因為現在正是播種季節,放告之後,你們為了打官司,如果誤了農時,終歲無望。必將借貸度日,而且一打官司,四處請托送禮,助長刁風,為害更大。你們當中若果真有冤枉者,我自能訪出,我不能盡知者,也會有鄉老據實呈報給我。他們若呈報不實,我會治他們的罪。我為政日淺,還沒有取得你們的信任,未有德治先行法治,我不忍心。如果你們不聽勸告,偏要打官司,我就沒辦法了,請你們不要自找後悔。

他的真誠,感動了很多人,有的人負氣告狀,被感動得涕泣而歸;那些好打官司的人也開始被人們瞧不起。王陽明又對誣告者實施反坐法,使那些奸猾之徒不敢無事生事。於是,廬陵的訟風大減,監獄日見清靜。

但是,上天好像有意考驗王陽明似的,他上任的這一年,幹旱無雨,火災頻繁。麵對天災,王陽明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一方麵,他下令停止征稅,釋放輕罪犯,同時從心理上進行撫慰,將天災的過錯歸咎於自己,說是因為自己不稱職,才觸怒神人,為此他還齋戒“省咎”,同時告誡百姓“解訟罷爭,息心火,勿助烈焰”。用今天的科學觀點來看,王陽明的這套說法自是無稽之談,天災跟他有什麼關係呢?無論百姓頑劣還是老實,天災照樣還會降臨。但是,古人說,“聖人設神道以教人”,王陽明本人未必信神,但老百姓信這個,暫時借助一下老百姓的迷信,起到安撫人心、穩定局麵的作用,也可以算是“方便說法”。

王陽明任廬陵縣令的時間僅七個月便獲升遷,但在這短短的時間裏,他慎選裏正、三老,立保甲,清驛道,嚴禁鎮守橫征暴斂,杜絕神會,發展生產,搞得有聲有色,政績斐然。尤其是他誠心愛民、勇於負責、智慧通達的風格,在當地人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同一篇妙文,讓人讀之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