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做到這等境界和水準,也不枉了為官一方!
賞不逾時,罰不後事
“明”言有“道”
古者“賞不逾時,罰不後事”。過時而賞,與無賞同;後事而罰,與不罰同。況過時而不賞,後事而不罰,其亦何以齊一人心而作興士氣?
“明”言今說
古代的人“賞不逾時,罰不後事”。賞賜不及時,跟沒有賞賜一樣;懲罰不及時,跟沒有懲罰一樣。更何況過時的賞賜都沒有,過後的懲罰都沒有,那又怎麼能使人齊心協力而鼓舞士氣呢?
今人得“道”
為官治軍,賞罰是一件大事中的大事。古代名臣司城子罕說:“國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亂,在君行之賞罰也;賞當則賢人勸,罰得則奸人止。”此言將賞罰視為國家的根本大事,並不誇張。賞罰是為了引導和勸止某些行為,以業績為賞罰標準,下屬便會爭創優良業績;以忠奸為賞賜標準,大家就會扮忠臣、批奸臣……
一般來說,賞罰標準越清晰,引導和激勵作用越明顯。例如以業績為標準,因業績易於衡量,大家都看得見,可以投機取巧的地方不多,隻好努力創造業績以換賞賜;以忠奸為標準,因忠奸難辨,總是善於“包裝”、“演戲”的占便宜,難免讓人覺得不公平,觀念就亂了,人心也散了,豈能不走向衰敗?
在曆史上,當國家開始走向強盛時,往往以業績定獎懲,孰忠孰奸,並不分明。當國家開始走向衰敗時,往往以忠奸定獎懲,“忠臣譜”和“奸臣譜”都可以拉出一長串名字。“奸臣”也可能立功,“忠臣”也可能敗事,關鍵看領導者如何運用和引導。清末劉鶚曾感慨地說:“天下事誤於奸慝者,十有三四。誤於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十有六七。”“不通世故的君子”都忠得可愛,正因為其忠,凡事問心無愧,敢於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不理會反對意見,焉能不敗事?你若細心閱讀曆史,就會發現劉鶚的話相當有道理。
其實儒學未流行前,君臣關係“庸俗”得多,對忠奸並不那麼敏感,君主和下屬,一個出錢,一個出力,像做買賣一樣,“一分錢一分貨”,也可以說,“拿一分錢幹一分活”。正如《說苑》所說:“君臣相與以市道接,君縣祿以待之,臣竭力以報之;逮臣有不測之功,則主加之以重賞,如主有超異之恩,則臣必死以複之。”大意是:君臣關係用市場交易的方式來處理,君王高懸俸祿對待臣子,臣子盡心竭力報效君王。臣子有了意外的功勞,君王就給他重賞。如果君王給予超常的賞賜,臣子就一定效死報答。
很顯然,這是以業績定獎懲的方法。
王陽明為官治軍,不僅重視以業績定賞罰,也強調“賞不逾時,罰不後事”。他認為,如果賞不及時乃至沒有賞賜;罰不及時乃至沒有懲罰,即使韓信、白起為將,“亦不能有所成”。王陽明本人非常注重賞罰的及時性,他帶兵打過許多勝仗,每次戰鬥結束,便論功行賞,還寫過很多行賞的公文。
例如他的《獎勵湖廣統兵參將史春牌》,不僅寫明了給予史春的賞格,還詳細說明了史春在桶岡之戰中的具體表現:“看得桶岡天險,先經夾剿,圍困半年,終不能下;乃今一鼓而破,斯固諸將用命,軍士效力;實亦湖廣兵威大震,有以懾服其心,故破巢之日,不敢四散奔潰,以克收茲全功。訪得湖廣統兵參將史春,紀律嚴明,行陣肅整,故能遠揚威武,致茲克捷,雖兵不接刃而先聲以張,相應差官獎勵。為此牌差千戶高睿齎領後開花紅禮物,前去湖廣郴州親送本官營內,傳布本院獎勵之意,以彰本官不顯之功。”
在《犒賞福建官軍》中,王陽明說:“看得逆賊已經成擒,餘黨悉漸殄滅,除將各該官兵先行發回外,切照福建漳南相距江西省城,約計程途有一千七八百裏之遙;該道(漳南道僉事周期雍)乃能不滿旬月,調集各軍兵快八千員名之眾,首先各省而至。足見本官勇略多謀,預備有素,忠義之誠,足以感激人心,敏捷之才,足以綜理庶務,故一呼而集,兼程赴難。除另行旌獎外,及照調來官兵,衝冒炎暑,遠赴國難,忠義既有可嘉,勞苦尤為足憫,合加犒賞,以勵將來。為此除將支出官銀,差官領齊該道;仰抄案回司,即將原調領兵官員,並軍兵鄉夫人等酌量犒賞,用見本院獎勞之心,以為將來忠勤之勸。”
對於不服從管理或明顯犯有過失的下屬,王陽明也強調“即行擒拿,治以軍法,毋容縱盜,益長刁頑”。由於他賞罰分明、治軍嚴整,所以他的部下立功受賞的很多,因過被罰的倒不多。
“賞不逾時,罰不後事”作為一條領導原則,可應用於任何組織的管理工作中。有的領導者卻不是這樣,當下屬立了功,不肯及時賞賜,隻是空口表白:“好好幹吧!我將來一定不會虧待你的。”憑人家的業績,你當賞而不賞,已經虧待他了,還說什麼以後?當下屬犯了錯,按製度該進行懲罰,礙於情麵,就此算了。假設你的諒解做得合情合理,還可以算你大度為懷。可過了很久,當對方偶犯小錯,你想起前事,新仇舊恨湧上心頭,於是“二罪並罰”,加重懲罰,這就不對了,下屬一定會認為你是一個毫無準則的人,不可信任。
為什麼應該“賞不逾時,罰不後事”?當下屬立了功,按勞計酬,對賞賜抱有期望,你及時滿足了他的期望,他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遲遲不賞,下屬擔心自己“白幹了”,自然因擔心而猜疑,因猜疑而怨尤,積極性自然下降,甚至走向“反叛”。當下屬犯了錯,別人對他當受的懲罰抱有期望,你及時施與懲罰,“以平民憤”,可以滿足大家的心理期望,激勵作用也很好。
領導下屬,治的無非是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你善於以賞罰調動和收服下屬的心,成功就有保障了!
教化先行,風俗可美
“明”言有“道”
教化興行,風俗可美。後之守令,不知教化為先,徒恃刑驅勢迫,由其無愛民之實心。若使果然視民如己子,亦安忍不施教誨勸勉,而輒加棰楚鞭撻?孟子雲:“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況非善政乎?守令之有誌於愛民者,其盍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