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交友”要真(1 / 3)

老子的話,含意雋永,繞了好幾個圈,見出一個圓滿的意思。“善人”可以給“不善人”當老師。“善”即好,不僅有善良之意,也有擅長之意。無論德行好,還是學問好、技藝好,都值得別人學習。“不善人”怎麼會是“善人之資”呢?因為有文盲,老師才有“生源”,如果大家都是天生聖人,老師隻好離開心愛的教育崗位,去幹點別的;病人是醫生的“顧客”,如果大家都百病不生,醫生隻好集體失業;強盜是警察的“功勞簿”,如果大家都是老實良民,誰願白給警察發薪水?需求未得到滿足的人是商人的“存折”,如果大家什麼都不缺,“萬事不求人”,誰願送錢給商人賺?善與不善,一陽一陰,互求互動,正好構成一個圓滿的、生機勃勃的世界。正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隻有“善人”或隻有“不善人”,將是一個災難。況且,每個人既是“善人”和“不善人”,所以,“善人”用不著輕視“不善人”,否則等於輕視自己;“不善人”也用不著嫉恨“善人”,否則等於嫉恨自己。能看到這點的人,是聰明人,不珍惜“老師”,不重視“資源”的人,“雖智大迷”。

但王陽明的“常見自家不是”,主要談珍惜“老師”,但他辦書院、為官、帶兵,都需要以“不善人”為“創業資源”。

對謙虛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有“善人”的一麵,都有資格當自己的老師。曾有人向子貢打聽:孔子的老師是誰?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文王、武王的道理,沒有掉在地上,都收藏在人們心裏,聰明的人繼承了大道,不聰明的人繼承了小道,孔夫子跟誰不可以學習呢?又何必需要固定的老師呢?

人人都有長技、真見,假如每個人都可以做孔子的老師,難道不可以做你的老師嗎?你若認識到了這一點,隨時留意朋友的優點,不僅時有收獲,朋友相處也會融洽多了!

相下得益,相上則損

“明”言有“道”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明”言今說

朋友相處,一定要相互謙下才能相互受益,相互自顯高明則會相互受損。

今人得“道”

古人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王陽明出生於官宦富貴人家,原本不易學道成功,且容易養成頤指氣使的貴族公子脾氣。幸運的是他擁有一個德行深厚的父親,況且他學養深厚,自然明白謙德之妙。且中年又大受挫折,遭到貶謫,種種因素,竟養成了謙和恬淡、平易近人的個性。他為官時幾乎是一個檢討專家,凡有問題必自我檢討。他多次上奏辭職,每次辭職,總要自貶一番。例如他的《自劾乞休疏》說:“臣由弘治十二年進士,曆任今職,蓋叨位竊祿十有六年,中間鰥曠之罪多矣。邇者朝廷舉考察之典,揀汰群僚。臣反顧內省,點檢其平日,正合擯廢之列。”

老子的話,含意雋永,繞了好幾個圈,見出一個圓滿的意思。“善人”可以給“不善人”當老師。“善”即好,不僅有善良之意,也有擅長之意。無論德行好,還是學問好、技藝好,都值得別人學習。“不善人”怎麼會是“善人之資”呢?因為有文盲,老師才有“生源”,如果大家都是天生聖人,老師隻好離開心愛的教育崗位,去幹點別的;病人是醫生的“顧客”,如果大家都百病不生,醫生隻好集體失業;強盜是警察的“功勞簿”,如果大家都是老實良民,誰願白給警察發薪水?需求未得到滿足的人是商人的“存折”,如果大家什麼都不缺,“萬事不求人”,誰願送錢給商人賺?善與不善,一陽一陰,互求互動,正好構成一個圓滿的、生機勃勃的世界。正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隻有“善人”或隻有“不善人”,將是一個災難。況且,每個人既是“善人”和“不善人”,所以,“善人”用不著輕視“不善人”,否則等於輕視自己;“不善人”也用不著嫉恨“善人”,否則等於嫉恨自己。能看到這點的人,是聰明人,不珍惜“老師”,不重視“資源”的人,“雖智大迷”。

但王陽明的“常見自家不是”,主要談珍惜“老師”,但他辦書院、為官、帶兵,都需要以“不善人”為“創業資源”。

對謙虛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有“善人”的一麵,都有資格當自己的老師。曾有人向子貢打聽:孔子的老師是誰?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文王、武王的道理,沒有掉在地上,都收藏在人們心裏,聰明的人繼承了大道,不聰明的人繼承了小道,孔夫子跟誰不可以學習呢?又何必需要固定的老師呢?

人人都有長技、真見,假如每個人都可以做孔子的老師,難道不可以做你的老師嗎?你若認識到了這一點,隨時留意朋友的優點,不僅時有收獲,朋友相處也會融洽多了!

相下得益,相上則損

“明”言有“道”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明”言今說

朋友相處,一定要相互謙下才能相互受益,相互自顯高明則會相互受損。

今人得“道”

古人說:“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王陽明出生於官宦富貴人家,原本不易學道成功,且容易養成頤指氣使的貴族公子脾氣。幸運的是他擁有一個德行深厚的父親,況且他學養深厚,自然明白謙德之妙。且中年又大受挫折,遭到貶謫,種種因素,竟養成了謙和恬淡、平易近人的個性。他為官時幾乎是一個檢討專家,凡有問題必自我檢討。他多次上奏辭職,每次辭職,總要自貶一番。例如他的《自劾乞休疏》說:“臣由弘治十二年進士,曆任今職,蓋叨位竊祿十有六年,中間鰥曠之罪多矣。邇者朝廷舉考察之典,揀汰群僚。臣反顧內省,點檢其平日,正合擯廢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