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打磨,方能立住(1 / 2)

“明”言有“道”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明”言今說

人必須在事上磨煉,根基才穩固;才能靜時心定,動時心也定。

今人得“道”

有一次,一個學生向王陽明請教:“安靜時還覺得心態很好,剛一遇到事心態便不同了,怎麼辦?”

王陽明說:“這是因為隻知道靜養而不用克己的功夫啊!這樣一遇到事,便要‘跌倒’了。人必須在事上磨煉,根基才穩固;才能靜時心定,動時心也定。”

王陽明一生的成就,大半出自涵養,小半出自學問。而他的涵養功夫,集中表現於“不動心”,即“心定”。因為心定,遇到任何事,他總是那麼從容自信,處理問題總是那麼頭腦冷靜。

普通人在智能、學問上不一定比那些大人物差,定心的功夫就差多了。功夫最差的人,平時沒事時也定不下心來,非得想出一點事來,讓自己擔心、煩惱、生氣、難過……種種雜念,將一顆心攪得像轉輪上的小白鼠,難得片刻安寧;遇到事更不得了,心裏馬上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產生什麼物質就難說了。最怕產生液化氣、火藥,一點就炸。

功夫高一點的人,平時尚能心態平和,遇到自己的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心情適然,無憂無慮,一旦遇到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心裏頭便跑起了馬,塵土飛揚,蹄聲嘚嘚。

功夫再高些的人,善於過濾信息,將擾亂情緒的內容排開,以保持內心的鎮定;或善於分析信息,從有利的一麵看問題,自寬自解。但一旦遇到難以排解的問題,仍會積鬱於心。

功夫再高的人,早就體驗到凡事都有解決辦法,遇事不慌不忙,“舉步徐行靜不嘩”,總能冷靜地分析問題,從不利條件中尋找有利條件以解決問題。功夫修到此等地步,一般夠用了,但跟最高境界還差得很遠。一旦意識到事情確實無法解決,仍難免感到沮喪、慌亂。

真正能夠定心的人,往往對世界人生已經有通透的理解,活到“可生可死”的境界。一般人到不了也不需要到如此高的境界,但仍有必要多做功夫,盡量將自己提升到從容自信、遇事不慌不忙的地步。

如何提高定心功夫呢?做學問是一法,通過學習、思考,對許多內心充滿疑慮的事漸漸領悟了,不再迷惑了,心便安定多了。古人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讀書,智慧提升了,自信增強了,應付大部分場合都不怯場,心不是安定多了嗎?

但隻是讀書還不夠。大文豪托爾斯泰肚子裏“詩書”夠多了,卻常跟妻子慪氣,八十歲了還負氣出走,凍死在外麵。真正的功夫,正如王陽明所說,“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學問隻能搭起一個花架子,鋼筋鐵骨還要從事上來。最膽小的士兵身經百戰後,也會變成勇士;最沒功夫的人,身經百事後,也會變得心如“定海神針”。所謂“百事”,即各種各樣的事,多經曆,多體驗,每經一事,對心就是一次打磨,打磨越多,心越明亮。每天按部就班地做同樣的事,那是遠遠不夠的。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曆來強調做事,而且他從不把做事和做學問、做功夫分成兩件事。有一次,一位下屬官員因為常聽王陽明講學,為沒有時間拜王陽明為師而感到遺憾,對人說:“此學甚好。隻是薄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