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來了,以良知以應之(2 / 2)

與此同時,王陽明下令押解寧王及一眾偽官,兼程前進,趕去向明武宗獻俘。

王陽明還盡量勸說明武宗寵信的張永說:“江西百姓久遭宸濠的毒害,又經曆一場這麼大的禍亂,加上遇到罕見的旱災,生活十分困苦;為了供奉勤王軍的軍餉,更是雪上加霜。若有大軍再度入境,哪有供奉的力量?必然逃竄山穀,聚眾為亂。一旦地方糜爛,形成土崩之勢。再想興兵定亂就難了。”

張永頗有良知,默然良久,歎道:“我此次前來,是為了保護皇上,不是為了爭功。皇上身邊宵小環顧,進言很難,倘若順著皇上的意思,或可挽回一些;若逆意而行,隻會給宵小留下攻擊的把柄,無補於天下之大計。”

王陽明看出張永的誠意,於是將朱宸濠交給他,然後靜觀其變。

明武宗執意要放朱宸濠,再打一仗,於是派一個錦衣衛官員來找王陽明追取朱宸濠。王陽明不肯出迎,部下怕他惹麻煩,苦苦相勸。王陽明正色道:“兒子對於父母的亂命,如果可以說話就要涕泣相勸。我不能做阿諛之人。”部下又問打發錦衣衛多少酬勞,王陽明說:“隻給五兩銀子。”錦衣衛一看錢這麼少,好像打發叫花子似的,心裏發怒,拒不接受。次日,錦衣衛辭行,王陽明卻又拉著他的手,熱情地說:“我曾被關錦衣衛的監獄很久,從未見像您這樣輕財重義的。昨天的薄禮隻是聊表心意,您不要,令我很惶愧。我別無長處,隻會作文。他日當撰文記述此事,讓大家知道錦衣衛還有像您這樣的義士。”那個錦衣衛被弄得哭笑不得,隻好灰溜溜地走了。

王陽明所做的工作,使新的平叛戰爭終於沒有打起來,而明武宗對王陽明也無好感,不想封其功,反倒想治其過。

大學士楊廷和忌恨王陽明的功勞,趁機順著明武宗,想陷害王陽明。宦官張忠也進讒說:“王守仁在杭州,竟敢不來南京,陛下試召之,必不來,他眼中就根本沒有皇帝。”隻有張永敬佩王陽明的為人,在明武宗麵前盡述王陽明的忠誠,終使明武宗不忍對王陽明下手。

此時王陽明的處境很微妙,他立有大功,可能受重賞;可他惹得皇上和寵臣們不高興,也可能有大禍,他並不以一身得失為念,隻是由著良知去做。張忠、許泰以清查寧王餘黨的名義,領大兵進駐南昌,弄得雞飛狗跳,王陽明為免百姓受到騷擾,讓城區百姓出城避難,隻留下老年人看門。又親自勞軍,安撫北軍,以感化他們,保持紀律。

對張忠和許泰,王陽明當然知道,如果卑躬與之結交,對前途大有好處;得罪了他們,則可能有隱禍。王陽明不管這些,每次召開會議,必定居中而坐,從不謙讓。張忠、許泰心中不快,有意讓王陽明出醜,他們以為王陽明隻是文人,不懂武藝,於是在校場上,要求他表演射箭。王陽明不慌不忙,三箭全中,贏得了北軍的陣陣喝彩。張忠、許泰見此計不成,心裏更是不快。

大軍在江西攪擾一番後,因確實無仗可打,明武宗隻好下令班師回朝。張忠等人尚不罷休,開始積極詆毀王陽明,給他總結與寧王朱宸濠勾結的多條罪狀,企圖將他功臣變成罪臣。王陽明知道他們的小動作,卻一笑置之。他們無非怕他憑功勞爭奪權勢,可他又何嚐想爭奪權勢?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倒是想立即辭官,退歸田園,奉養老父。

後來,明武宗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封賞王陽明。王陽明淡然受之,仍是一心清淨。

按政治家的標準,王陽明在處理官場關係,確實不夠精明,甚至還很“嫩”,明明對自己有好處的事,他認為不該做便堅決不做;明明可能惹麻煩的事,他認為該做還是堅決去做。這便是“按良心辦事”,不一定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事,卻可以做一個幹幹淨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