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今做事,貴在謀始(1 / 2)

“明”言有“道”

古人謂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貴在謀始。

“明”言今說

古人說減省吏員不如減省官員,減省官員不如減省事務。現在做任何事,都要從計劃開始。

今人得“道”

蠢人知道怎樣躲掉該做的事;

聰明人知道怎樣做好該做的事;

智者知道怎樣不做可以不做的事。

真正的效率來自於省事。王陽明從來不是一個懶人,凡必行之事,他往往事必躬親,不厭細務。例如,他重視教化工作,並且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每到一地,都熱衷於建學校,興禮樂,親自規定教師隊員選拔以及教學要求,親自為當地人議定婚喪嫁娶等禮儀,他規定:居喪不得用鼓樂、做佛事,以免將資財用於無用之地;有病求醫,不要聽信邪術、專事巫禱;嫁娶不得講究財禮,不得大會賓客,酒食連朝;不得迎神賽會,百千成群,不得以過節等為名互相送奢侈;等等。他的努力,往往對當地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有的事,他能省則省,可以不做的便置之不理。例如,為了改變廬陵“健訟”的風氣,他甚至關起門來,借故不受理官司。

有一次,一對父子興訟,相互指控。王陽明給他們講了一些話,結果父子二人抱頭痛哭,馬上撤銷官司,表示回去要好好過日子。一個弟子見了,好奇地問王陽明給他們講了什麼。王陽明說:“我告訴他們舜是世間大不孝的兒子,而瞽叟(舜的父親)是世間大慈的父親。”弟子聽了,大吃一驚:史書記載,舜孝事父親,從無違背,而瞽叟毫無慈愛,虐待兒子,老師為何反過來說?王陽明笑著解釋:“舜常自以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總認為‘舜是我辛苦養大的,為何不取悅我’,不知自己的心已被後妻改變,還自以為慈愛,所以不能慈愛;而舜總認為‘父親在我孩提時如何愛我,今日不愛我,隻因我不能盡孝’,每天反省自己的不足,所以能孝順。”王陽明的話勸和了反目的父子。

無獨有偶,明朝的鬆江知府趙豫也像王陽明一樣,喜歡省事,每逢有人來打官司,他總是慢條斯理地說:“各位先消消怨氣,明日再來。”

人們起初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給他起了個外號“明日再來”,有人還編了一套“鬆江知府明日來”的“順口溜”。後來,趙豫的家人聽到了“順口溜”,勸他說:“你是知府,審理官司是你的本分,你為何不抓緊辦理,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呢?”

趙豫說:“很多人來打官司,隻是因為一時激憤,頭腦發熱,此時審理,很難把事情辦好。我讓他們明日再來,他們經過冷靜思考,或經別人規勸,氣消了,官司也就不用打了。如果真的打起官司,怨氣隻會越打越深,事情也就越來越糟。這就是明日再來的好處啊!”

趙豫的話,或許道出了“省事”的準則:真心實意把事情辦好,而不是為了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