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做官的人而言,“找事”可能增加虛假的業績,“省事”卻可能留下不好的名聲,若無大公無私之心,“省事”也不容易。明朝吏部尚書孫丕揚曾告誡向他求取官經的年輕人說:“做官無大難事,隻莫作怪!”如果不能啟動智能、品德而省事,至少不要為了貪功,沒事找事。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當真是治政的金科玉律。如果辦事人員超過需要,必然出現兩種情況:要麼人浮於事,要麼沒事找事。人浮於事出現於“吃大鍋飯”的製度,反正幹好幹壞一個樣,何必拚命苦幹呢?優哉遊哉,混一天算一天。起初或有一二積極肯幹的,非但無功,反倒會被同僚投以白眼,久之便如衣服投入染缸,變成了一路貨色。沒事找事出現於以業績定獎懲的製度,大家都想立功,卻又沒有那麼多事情可做,隻好花樣翻新,使簡單問題複雜化,平空生出許多事來,如此大家都有功勞,都有飯吃。
人浮於事隻是使原有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而沒事找事卻會製造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問題,造成無窮的矛盾和資源浪費。所以,相對來說,沒事找事還不如人浮於事。
假如官員超過實際需要,情況就更嚴重了,他們沒事找事的水平非同一般,造成的破壞力會更大。
例如,王陽明已經擒獲寧王朱宸濠,明武宗卻要求王陽明把朱宸濠放掉,再打一遍。表麵看此事不可思議,不是“腦殘”人士,誰能想出這樣的歪主意。但是,如果清楚了當時官場的情況,鬧出這種笑話其實並不奇怪。明朝有軍功、恩賜、貢舉、科考幾大製造官員的途徑,官多職位少,官員成了一項“過剩資源”,遠遠超過需要。因此,官場有大量無所事事的官員,得不到官位的後補官員更多。當時的官吏到底有多少呢?據史料記載,正德年間,有親王30,郡王215,將軍、中尉2700,文官20400,武官10萬,衛所772,旗軍89.6萬,廩膳生員35800,吏員55000。當時國家夏秋稅糧的總數是2668萬石,幾乎不夠支付一半祿俸。大家急於求官、求賞,為了立功受賞,哪怕打上十年八年也無妨,何況是多此一戰?王陽明不等別人動手便一戰成功,難怪會落大家的埋怨。還有南方的“山賊”,前後鬧了數十年,別人都平不了,隻怕不是本領不濟,而是“養寇自重”的心理作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賊”正是官員們的“衣食父母”,他們怎麼會真正平掉“反賊”而讓自己“衣食無著”呢?王陽明不考慮衣食,隻考慮國計民生,動了真格的,“反賊”就招架不住了!
所以說,天下沒有不可解決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沒事找事,無端製造問題,那就永無解決之日。而要杜絕問題的滋生,當從“省吏”、“省官”開始。當官吏們忙於本職工作,不得空閑,所想的就不是“找事”而是“省事”,這一“省”,不僅效率提高,也省掉了無數爭鬥、內哄,省掉了無數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