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是兩年前,他在家裏被算卦的人用障眼法騙走了一筆錢。
總之,爸爸的一生一直在重複一個模式:每當掙了一筆錢,家境有點好轉了,他就要出事,把錢損失掉。他這輩子始終是一個智商很高且很努力的窮人。
竟與錢過不去
很自然地,作為爸爸的兒子,我多少也繼承了爸爸的這種模式,也是經常在有了一筆“意外驚喜”後會鬧丟銀行卡的事故。
我和爸爸為什麼總是和錢過不去,這到底有什麼心理奧秘?
去年我第一次反思過這個問題,那是在看《生命的重建》這本書時,發現了我的金錢觀大有問題。
這本書中關於“財富”一章列了26種“與錢過不去”的金錢觀:
錢是醜惡的和肮髒的。
錢是邪惡的。
金錢不是從樹上長出來的。
我很窮,但是我很清白。
我很窮,但是我很好。
有錢人是騙子。
我不想有錢,不想盛氣淩人。
我永遠不會找到好工作。
我永遠不會掙錢。
花錢比掙錢快。
我總是負債。
窮人永遠不會翻身。
我的父母很窮,我也會很窮。
藝術家不得不與金錢抗爭。
隻有騙子才會有錢。
總是別人先到。
哦,我不能收費太多。
我不應得到。
我不夠好,無法掙錢。
不要告訴別人我在銀行有多少錢。
永遠不要借給別人錢。
節省一分錢就是掙回一分錢。
為“不測風雲”而存錢。
壓力會產生在任何時刻。
我憎恨別人有錢。
隻有努力工作才會有錢。
這些觀念中,我具備了大多數,而且有些非常嚴重。
當時隻是看了一下這本書,沒有打算拿這本書給自己做治療,也沒為缺少錢而苦惱,更沒想成為有錢人,所以沒有仔細內省這是為什麼。因為沒有內省,所以有兩件事一直讓我覺得很荒誕。
一件事情是,我去做講座遇到一位讀者,他認為我寫文章和辦講座純屬想幫助人,絕對沒有想掙錢的意思。盡管我一再對他說,如果文章稿費低我會很有意見甚至不寫,而講座如果沒有錢也很難請動我,但這沒有改變他對我的認識。
另外一件事情是,一個很熟的朋友對我也有這種在我看來很天真的看法,著實令我震驚。他常請我給他的機構講課,而講課費我認為有點低,隻是意識上認為是熟人不好意思開口談價錢。然而,有一天他說他請的另一個講師的費用遠高於我。這讓我有被羞辱的感覺,並將這種感覺告訴了他。
他感到非常驚訝,首先立即提高了我的報酬,接著說,他從未想過我會在乎錢。不僅如此,他認為我頗正義凜然的樣子,再加上有時視金錢如糞土的談吐,令他既不敢和我談錢的事情,也不知道怎麼和我談深度合作的事情,因他擔心這是對我的冒犯。
假若是別人這麼說,我可能會認為這是在忽悠,但他這麼說,我知道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開始我覺得實在太荒誕了,後來我明白,這是他人對我投射的東西的認同。簡單說來就是,我一直在種種場合散發一種信息——我不喜歡錢。
內心創造人生
同樣的道理,安娜德的媽媽之所以會損失那100萬美元,是因為她潛意識深處不能接受那100萬美元,所以深愛她的女兒幫她扔掉了那100萬美元。
並且,一個更深刻的道理是,在安娜德的媽媽內心沒有改變的情形下,損失這100萬美元可能是最好的結果,否則,她可能真的會發生她所說的更可怕的事情——被車撞了或得不治之症。
《生命的重建》中,路易斯·海的那名學生,潛意識深處不想做有錢人,所以掙了500美元後,他要把它損失掉,而且是以懲罰自己的方式損失掉。
那麼,我們這一類人,在內心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如果真有了100萬美元甚至更多,真成了有錢人,是不是會有更可怕的事情發生呢?
譬如,那些貧窮了一輩子的人,突然靠中彩票大獎的方式而成為富翁,有許多人有了更悲慘的命運——眾叛親離並且重病纏身。
我現在越來越深信,我們每一個成年人的人生,真的是自己內心所創造的,而你假若沒有成為某種人但你意識上又特別想成為這種人,那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能不能發現,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童年或早期經曆所形成的“詛咒”令你沒有成為這種人。找到這種詛咒,並破掉它,你就可以真正成為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