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想象、行為與後果
想象力無比重要,保持豐富的想象力,是一件很美的事。但這是孤獨領域的事情,在關係領域,我們需要區分想象與現實。
這涉及一個簡單的原則:想象與行為不同。
我們的想象世界,其豐富繁雜程度遠超出一般人所理解的範疇。心理學家們深知這一點,所以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即,一個人還有自己難以意識到的潛意識世界;榮格則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即,一個集體如民族,也有他們集體所沒有碰觸的無意識;佛教甚至提出了阿賴耶識的概念,即,在阿賴耶識裏藏著整個宇宙的所有信息。如果我們能打開自己的所有意識,就能碰觸到這些不可思議的部分。
也因此,我們不能根據一個人的想象,去判定這個人是怎樣的。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誰都有豐富繁雜的想象,如果你了解到的話,絕對會嚇著你。但你不能根據一個人想了什麼,而去判定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尤其是,你不能根據一個人想象世界的黑暗程度,而去判定這個人的黑暗程度。
同樣的,你也不能根據你的想象世界的黑暗程度,而去定自己的罪。
在講心理學的課時,我常強調一句話:在想象中,我們可以做任何事。實際上也是如此,我們都有難以啟齒的性的想象、暴力的想象等等。如果拿想象來給一個人定罪,我們每個人都有死罪。
所以,我們要寬容別人和自己的想象。
延伸一點,就是我們要寬容別人和自己的言語,並要知道,言語和行為不是一回事。
譬如,你的一個朋友對你發了怒,向你說了很難聽的話,你要知道,這是難聽的言語,而不等於他真對你做了這樣的行為。
我們必須學習包容人的想象和言語。在美劇中,劇中的人物,常可以肆無忌憚地在言語上攻擊彼此,但這卻不影響他們的友誼,因他們知道,想象、言語和行為不是一回事。
但我們國家不同,我們很容易給人定思想罪。曆史上,很多皇帝都興起過文字獄。在現實中,假如我們在言語上得罪了誰,他也可能會忌恨很久。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能區分想象、行為與後果不同,這是一種心智成熟的表現,而將想象、行為與後果等同為一回事,是小孩子甚至嬰兒才有的心理發展水平。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說“我恨不得殺了你”,不等於我在行為上攻擊了你,如果行為上有,那也不等於真達到了這個後果。
但對於嬰兒心理發展水平的人來說,想象就等於行為,行為就等於後果,所以會因為這樣一句話,而導致關係的徹底破裂。
弗洛伊德說,人類的兩個動力是性和攻擊,即,驅動著人做各種各樣的事的動力是性和暴力。他的話有局限性,但的確是,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中,有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關於性與暴力的想象。有這些想象沒關係,隻要你懂得,不去真正把一些可怕的想象變成傷害別人的現實,這就可以了。
總之,我們需要懂得,想象不等於行為,行為不等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