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後,重回到人世間,完全不能適應。如同囚禁多年的鳥,一旦出籠,驚慌失措,竟感到有翅難飛。小學、中學的生涯,對我來說,是一片緊張。我變得不合群,然而又因生性好強,不肯落人後,便拚命用功讀書,國英數理,不分晝夜,專想考第一,不喜歡的科目也背得滾瓜爛熟,不知浪費了多少寶貴光陰。然而除了學校,我還有另外一個世界,我的小說世界。一到了寒暑假,我便去街口的租書鋪,抱回來一堆一堆牛皮紙包裝的小說,發憤忘食,埋頭苦讀。還珠樓主五十多本《蜀山劍俠傳》,從頭至尾,我看過數遍。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設想之奇,氣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冠絕武林,沒有一本小說曾經使我那樣著迷過。當然,我也看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斯人記》,徐 的《風蕭蕭》,不忍釋手,巴金的《家》、《春》、《秋》也很起勁。《三國》、《水滸》、《西遊記》,似懂非懂地看了過去,小學五年級便開始看《紅樓夢》,以至於今,床頭擺的仍是這部小說。
在建國中學初三的那一年,我遇見了我的第二位啟蒙先生,李雅韻老師。雅韻老師生長在北平,一口純正的京片子,念起李後主的《虞美人》,抑揚頓挫。雅韻老師替我開啟了中國古典文學之門,使我首次窺見古中國之偉大莊嚴。雅韻老師文采甚豐,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小說。在北平大學時代,她曾參加地下抗日工作,掩護我方同誌。戰後當選國大代表,那時她才不過二十多歲。在我心目中,雅韻老師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巾幗英雄。在她身上,我體認到儒家安貧樂道,誨人不倦,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精神。她是我們的國文導師,她看了我的作文,鼓勵我寫作投稿,她替我投了一篇到《野風》雜誌,居然登了出來,師生皆大歡喜。她笑著對我說:“你這樣寫下去,二十五六歲,不也成為作家了?”她那句話,對我影響之深,恐怕她當初沒有料及,從那時起,我便夢想以後要當“作家”。中學畢業,我跟雅韻老師一直保持聯係,出國後,也有信件往來,六九年我寄一封耶誕卡去,卻得到她先生張文華老師的回信,說雅韻老師於九月間,心髒病發,不治身亡,享年才五十。雅韻老師身經抗日,邦災國難,體驗深刻,難怪她偏好後主詞,“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她念來餘哀未盡,我想她當時自己一定也是感慨良多的吧。
高中畢業,本來我保送台大,那時卻一下子起了一種浪漫念頭。我在地理書上念到長江三峽水利灌溉計劃,Y.V.A.如果築成,可媲美美國的T.V.A.,中國中部農田水利一舉而成,造福億萬生民。我那時雄心萬丈。我要去長江三峽替中國建一個Y.V.A.。一麵建設國家,一麵遊名川大山,然後又可以寫自己的文章。小時遊過長江,山川雄偉,印象極深。當時台大沒有水利係,我便要求保送成功大學。讀了一年水利工程,發覺自己原來對工程完全沒有興趣,亦無才能,Y.V.A.大概輪不到我去建設。同學們做物理實驗,非常認真在量球徑,我卻帶了一本《琥珀》去,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人的誌趣,是勉強不來的,我的“作家夢”卻愈來愈強烈了。有一天,在台南一家小書店裏,我發覺了兩本封麵褪色、灰塵滿布的雜誌《文學雜誌》第一、二期,買回去一看,頓時如綸音貫耳,我記得看到王鎮國譯華頓夫人的《伊丹傅羅姆》,浪漫兼寫實,美不勝收。雖然我那時看過一些翻譯小說,《簡·愛》、《飄》、《傲慢與偏見》、《咆哮山莊》,等等,但是都是順手拈來,並不認真。夏濟安先生編的《文學雜誌》實是引導我對西洋文學熱愛的橋梁。我做了一項我生命中異常重大的決定,重考大學,轉攻文學。事先我沒有跟父母商量,先斬後奏。我的“作家夢”恐怕那時候父母很難了解。我征求雅韻老師的意見,本來我想考中文係。雅韻老師極力勸阻,她說西洋文學對小說創作的啟發要大得多。她本人出身國文係,卻能做如此客觀的忠告,我對她非常感佩。台大放榜,父母親免不得埋怨惋惜了一番,台灣學校的風氣,男孩子以理工為上,法商次之,文史則屬下乘,我在水利係的功課很好,是係裏的第一名,但那隻是分數高,我對數理的領悟力,並不算強。我解說了半天,父親看見大勢已定,並不堅持,隻搬出了古訓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我含糊應道:“人各有誌。”母親笑歎道:“隨他吧,‘行行出狀元’。”她心裏倒是高興的,因為我又回台北家中來了。
病愈後,重回到人世間,完全不能適應。如同囚禁多年的鳥,一旦出籠,驚慌失措,竟感到有翅難飛。小學、中學的生涯,對我來說,是一片緊張。我變得不合群,然而又因生性好強,不肯落人後,便拚命用功讀書,國英數理,不分晝夜,專想考第一,不喜歡的科目也背得滾瓜爛熟,不知浪費了多少寶貴光陰。然而除了學校,我還有另外一個世界,我的小說世界。一到了寒暑假,我便去街口的租書鋪,抱回來一堆一堆牛皮紙包裝的小說,發憤忘食,埋頭苦讀。還珠樓主五十多本《蜀山劍俠傳》,從頭至尾,我看過數遍。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設想之奇,氣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冠絕武林,沒有一本小說曾經使我那樣著迷過。當然,我也看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斯人記》,徐 的《風蕭蕭》,不忍釋手,巴金的《家》、《春》、《秋》也很起勁。《三國》、《水滸》、《西遊記》,似懂非懂地看了過去,小學五年級便開始看《紅樓夢》,以至於今,床頭擺的仍是這部小說。
在建國中學初三的那一年,我遇見了我的第二位啟蒙先生,李雅韻老師。雅韻老師生長在北平,一口純正的京片子,念起李後主的《虞美人》,抑揚頓挫。雅韻老師替我開啟了中國古典文學之門,使我首次窺見古中國之偉大莊嚴。雅韻老師文采甚豐,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小說。在北平大學時代,她曾參加地下抗日工作,掩護我方同誌。戰後當選國大代表,那時她才不過二十多歲。在我心目中,雅韻老師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巾幗英雄。在她身上,我體認到儒家安貧樂道,誨人不倦,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精神。她是我們的國文導師,她看了我的作文,鼓勵我寫作投稿,她替我投了一篇到《野風》雜誌,居然登了出來,師生皆大歡喜。她笑著對我說:“你這樣寫下去,二十五六歲,不也成為作家了?”她那句話,對我影響之深,恐怕她當初沒有料及,從那時起,我便夢想以後要當“作家”。中學畢業,我跟雅韻老師一直保持聯係,出國後,也有信件往來,六九年我寄一封耶誕卡去,卻得到她先生張文華老師的回信,說雅韻老師於九月間,心髒病發,不治身亡,享年才五十。雅韻老師身經抗日,邦災國難,體驗深刻,難怪她偏好後主詞,“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她念來餘哀未盡,我想她當時自己一定也是感慨良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