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智慧應變是最有效的交際手段(1 / 3)

追究胡雪岩悲劇的原因,就在於他在成功之時未找準自己的定位。作為商人,越俎代庖,參與官場政事,做了許多本不該是商人做的事,最終成為官場的犧牲品。

而另一位清朝名人——李蓮英便與他截然相反,最終結局便是盡享榮華。

李蓮英深得慈禧喜愛,慈禧老佛爺封他為大總管,權力十分之大。然而他自知自己就是一個大太監,隻是慈禧太後比較喜歡自己而已。在一次與李鴻章、七王爺出巡時,李蓮英沒有乘坐為自己準備的“專座”,而是坐了一頂不起眼的小轎,晚上更是先服飾兩位睡下之後才回房休息。

此舉被李鴻章和七王爺稟告慈禧,連誇李蓮英會辦事,慈禧太後自然高興,賞給他不少珍寶。

待慈禧去世,隆裕皇後登位,李蓮英告老還鄉,並把慈禧所賞賜的最名貴的幾件珍寶交還給朝廷,說其本是國家寶物,自己如今還鄉,請皇後娘娘收回!

對自己的定位如此準確的自知之人,又怎能不讓人喜歡呢!

千百年來傳下來的一句話——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如今的時代同樣適用,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有準確的自我認識與準確的定位,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說話做事的分寸要把握好;在職場中,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發展重心,準確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而將分散精力的瑣事減到最低,這樣才能集中用力。總之,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中,認識自我、找對自我定位都是極其必要的!

智慧點睛

自知的人自然會找準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位置、在職場上的自我定位,隨之根據此自我定位去說該說的話,去做該做的事!如此,方可在生活和職場中如魚得水。

堅守原則,把握尺度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助人為樂”,去幫助他人、去迎合他人,確實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得到他人的喜愛,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但是,如果為了迎合他人以至失去原則、失去分寸,一味地用迎合其他人來維護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的話,久而久之,便失去自我,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永遠成為受歡迎的人。

關於蘇東坡,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蘇東坡有一天剛吃完飯,摸著被撐著的大肚子慢慢走著,看到身邊的侍奉就問道:“你們說說這肚子裏麵都是什麼?”一個婢子馬上說:“都是文章。”蘇東坡不以為然,又有一個人說:“滿腹都是見識。”蘇東坡也不認為他的答案適當。蘇東坡妻子朝雲說道:“學士您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東坡這才捧腹大笑。

我們試想,滿腹經綸的東坡先生真的是社會不需要的嗎?他與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嗎?其實不然,在這段對話中,對於朝雲的肯定,其實映照出了蘇東坡的內心:要敢於說出自己真實的看法,即使那可能不是迎合之語,也萬不可一味諂媚,人雲亦雲。

追究胡雪岩悲劇的原因,就在於他在成功之時未找準自己的定位。作為商人,越俎代庖,參與官場政事,做了許多本不該是商人做的事,最終成為官場的犧牲品。

而另一位清朝名人——李蓮英便與他截然相反,最終結局便是盡享榮華。

李蓮英深得慈禧喜愛,慈禧老佛爺封他為大總管,權力十分之大。然而他自知自己就是一個大太監,隻是慈禧太後比較喜歡自己而已。在一次與李鴻章、七王爺出巡時,李蓮英沒有乘坐為自己準備的“專座”,而是坐了一頂不起眼的小轎,晚上更是先服飾兩位睡下之後才回房休息。

此舉被李鴻章和七王爺稟告慈禧,連誇李蓮英會辦事,慈禧太後自然高興,賞給他不少珍寶。

待慈禧去世,隆裕皇後登位,李蓮英告老還鄉,並把慈禧所賞賜的最名貴的幾件珍寶交還給朝廷,說其本是國家寶物,自己如今還鄉,請皇後娘娘收回!

對自己的定位如此準確的自知之人,又怎能不讓人喜歡呢!

千百年來傳下來的一句話——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如今的時代同樣適用,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有準確的自我認識與準確的定位,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說話做事的分寸要把握好;在職場中,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發展重心,準確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而將分散精力的瑣事減到最低,這樣才能集中用力。總之,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中,認識自我、找對自我定位都是極其必要的!

智慧點睛

自知的人自然會找準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位置、在職場上的自我定位,隨之根據此自我定位去說該說的話,去做該做的事!如此,方可在生活和職場中如魚得水。

堅守原則,把握尺度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助人為樂”,去幫助他人、去迎合他人,確實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得到他人的喜愛,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但是,如果為了迎合他人以至失去原則、失去分寸,一味地用迎合其他人來維護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的話,久而久之,便失去自我,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永遠成為受歡迎的人。

關於蘇東坡,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蘇東坡有一天剛吃完飯,摸著被撐著的大肚子慢慢走著,看到身邊的侍奉就問道:“你們說說這肚子裏麵都是什麼?”一個婢子馬上說:“都是文章。”蘇東坡不以為然,又有一個人說:“滿腹都是見識。”蘇東坡也不認為他的答案適當。蘇東坡妻子朝雲說道:“學士您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東坡這才捧腹大笑。

我們試想,滿腹經綸的東坡先生真的是社會不需要的嗎?他與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嗎?其實不然,在這段對話中,對於朝雲的肯定,其實映照出了蘇東坡的內心:要敢於說出自己真實的看法,即使那可能不是迎合之語,也萬不可一味諂媚,人雲亦雲。

當年,王安石得勢,蘇東坡在政壇上可謂命運多舛、屢屢不順,但他泰然處之;繼而,他的同黨當政,照理說,他可以地位日隆,但他的“一肚皮不合時宜”,讓當權的同黨人也認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好黨人。曾有一段時間,他的地位頗高,有聲望且受人愛戴,但是他卻一直想擺脫那為世人所羨慕的地位。作為皇帝的翰林學士,若是他可以稍作迎合,在仕途上大可一帆風順,但是,了解蘇東坡的人就會知道他的宦海生涯不會長遠,他無心官場上的鉤心鬥角,能拿他怎麼樣呢?他天性如此!如此不被名利所左右、堅守自我原則的傲然姿態,實乃常人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