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性情把不迎合、不諂媚演繹到極致。當今社會像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關係結成的網狀結構,如何堅守原則,如何把握原則與人情之間的微妙關係也是當今與人相處的大問題。
奧爾森作為一位美國數據設備公司的總裁,做事嚴格,處事公平,獎罰分明,在處理原則問題上他是一個可以不顧人情的領導者。在公司曾發生過這樣一幕:奧爾森站在講台上,點名讓那些工作不努力的高管人員站起來,最後,共有二十多個人站在了台下,他們個個局促不安。隨後,奧爾森說道:“這二十多位高管的工作態度大家有目共睹,他們自己心裏也很清楚,在工作中他們忘記自己的職責,經常遲到早退,對工作漠不關心,這不是公司需要的高管人員,與公司所堅守的傳統大相徑庭。作為懲戒,站起來的人明天到倉庫拆包、搬運……”
如果因為此事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沒有人情味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他被大家稱為“電腦行業的紳士”。嚴而不酷、親切隨和是他的代名詞,他每天會和員工到公司食堂吃飯,和他們暢所欲言。他十分重視員工的切身利益,由衷地關心每一位員工。有一次,他發現一位職工精神不佳,看起來十分沮喪,便詢問原因,職工告訴他是因為和妻子離婚了,奧爾森十分理解他的心情並給這位職工放了假,讓他到風景優美的地方放鬆心情,希望他心情盡快好起來。在奧爾森的領導下,公司也越辦越好!
人情與原則是領導得人心的兩大法寶。通曉人情,才能讓下屬得到激勵;堅守原則,才有資格去領導別人。但原則和人情之間有時是互相矛盾的,如何把握這個尺度,把兩者融合,做到不偏不倚,這才是領導者的工作核心。所謂有原則才可以有敬畏,有親密關係才有忠誠,奧爾森將原則與人情把握得恰到好處!
我們大多數人為了生計每日奔勞,為了利益而勞神,為了別人的接納與認同不得不迎合他人、改變自己,小事上,這種迎合無傷大雅,但是,若觸及原則違背內心卻是十分不幸的事。活在人世間,我們窮極一生都在追求幸福,而有一種幸福被人們津津樂道、羨慕至極,但是大多數人卻無法擁有。那就是內心堅守的原則與自己所做出的行為相一致,將原則的堅守與人情的關懷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從這一點看,蘇東坡是幸福的,奧爾森也是!
智慧點睛
堅守原則、把握尺度是人生的必修課,如何處理原則與人情則屬當中重要的課時,不要為了一時被人接納而一味地去迎合他人,否則會迷失自我,同樣也不會長久地被人所喜愛。
共同利益是所有交往的前提
蕭伯納曾說過:“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每個人有一個蘋果。如果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交換一下每人至少有兩種思想。”生活中,學會與人分享,維持一定的共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麵,是建立與維持人際關係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所有交往的前提。
無論在婚姻、友情還是在職場上,共同利益都是前提,共同利益意味著當你從別人那兒得到一些有價值東西時,自己也要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給別人。這種共同利益當然不隻是指金錢上的,還包括愛與關心、讚賞及才能的施展等。
張娟與劉浩是一對正在熱戀的情侶,他們共同的願望是將來能有一屋子的小孩兒。張娟與劉浩成長的家庭中,他們的媽媽都是家庭主婦,爸爸是家裏的頂梁柱,所以,這預示著將來張娟也要留在家中照顧孩子,這種家庭模式也是他們所習慣與接受的。
幾乎完美契合的他們結婚六年之後將要迎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夫妻倆都十分興奮,但是張娟卻有一個自己的顧慮。上班七年之久,張娟已經習慣了職場生活給自己帶來的充實感,而且她發現在家照顧孩子的婦女會漸漸與社會脫離,有些人在這個過程中會變得沮喪沒有自信,雖然她們也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也渴望有一份自己的工作。
張娟不希望將來自己也陷入如此的情緒之中,於是她決定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但是張娟的這一決定讓劉浩十分懊惱,他覺得張娟這樣會照顧不好孩子,他也不能安心去工作,甚至違背了當初結婚時的前提:張娟在家照顧孩子。劉浩覺得他的利益沒有得到保障,這樣的局麵也讓他們的婚姻陷入緊張。
從上麵現實中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雙方相處關係中,若有一方打破了之前約定好的共識與“利益”,那麼就會出現關係不穩定的局麵。相反,隻要建立在一定的共同利益之上,處於邊緣的對立關係也可以化為玉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自幼家貧,但是他憑借著刻苦自學精神,精通“詩”“書”,懂得禮儀,知識儲備豐富,武藝也極其高強。在當時,他與好朋友鮑叔牙分別做了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遭遇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後自封為王。繼而,公孫無知又被殺害,齊國頓時無君王統領。而此刻在外逃亡的公子糾和小白都想要盡快回國奪取君王之位。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君,在途中設下埋伏準備射殺小白,但箭射在小白的銅製衣帶鉤上,小白佯裝死去才免於死命。隨後,他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一步回到齊國,順利登上君位,這位小白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殺死了公子糾,正當他想要殺死射自己一箭的管仲時被鮑叔牙阻止了,鮑叔牙稱讚管仲是天下奇才,而齊國需要這樣的人才,希望桓公為齊國的強盛著想,忘記私怨。最終桓公接受了此建議,接受管仲,不久升他為相,由他主持政事,至此,管仲的才華得以施展,齊國也多了一位智謀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