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要難得糊塗,交際要收斂鋒芒(3 / 3)

智慧點睛

一個事事都要較真的人,總是活得特別累。隻有能夠知足,能夠不爭,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姿態。

水至清則無魚,人得糊塗才有福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曆很多人,也會遭遇很多事情。這些人和事可能都會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跡。有的事情會在生命中留下很重的痕跡,有的人則會成為生命中重要的篇章。你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是卻在斤斤計較的旋渦當中無法自拔,在情感的選擇中不知如何是好,在迷茫中尋求更多機緣。這些雜亂無章、令人愁緒湧動的事情其實都是源於你的聰明。

很多人認為自己聰明,應該明察秋毫,仔細看清生命中所有的大小事情,並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敏銳,敏銳到直指別人的過失;還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權衡各種利弊,一定要做出最能夠讓自己滿意的選擇。殊不知,很多生活中糟糕的情緒和感覺其實就是源於這種聰明。

太過聰明的人,總是活得很累。因為他們想要把自己的生活處理得完美無缺,他們想要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達到最完美的狀態。但是這種人在別人心目中卻是這樣的——斤斤計較、事事精明、毫不妥協,不會有人願意與這樣的人成為朋友。

其實,不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都應該學會糊塗一些。糊塗並不是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基本判斷。恰恰相反,糊塗的人是在理解所有事理和是非之後,認清所有現實的狀況,然後選擇一種更具智慧的交往方式。這種交往方式是不過於敏感、不擅長計較,更不會去鑽牛角尖。糊塗的人會表現得更加大度、包容和超脫,這樣的人才會在生活中獲得更多輕鬆和愉快。

在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在北京做官。在他的老家桐城,張英家的府第與吳家的府第為鄰,在兩座府第的中間有一個過道,一直是兩家人一起使用。後來吳家建房子的時候就想越界占用這個過道。這樣做必然會影響張家人的正常出行。於是兩家人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鬧到了縣衙。但是張吳兩家都是名門望族,縣官也感到左右為難,不知道應該如何判決。

張家人認為自己是有理的,於是就向京城寫信,告訴張英這件事。張英讀了家裏的來信之後,隻寫了四句詩:“千裏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到張英的回信之後,明白了張英其實是想用一種和平和退讓的方法解決這件事,於是家人就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看到張家這樣做,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張家相比吳家其實是更有權有勢的,但是張家卻沒有在這個關頭仗勢欺人。吳家人深受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最終在兩家府第之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人們稱之為“六尺巷”,張吳兩家的事跡也成為當地人的美談。

其實在很多人來看,張家當時完全可以與吳家據理力爭,張英這樣做可以說是一種糊塗之舉,但是正是這種糊塗,讓他們鄰居之間有了更多包容和禮讓。在當時的情況下,繼續爭執下去隻會讓事情越來越難以解決,最終兩家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所謂糊塗,並不是圓滑和世故,並不是看到別人就曲意逢迎,而是內心的寧靜和真實,是表裏如一的一種體現,是對世間萬物的一種大徹大悟。如果隻是計較利益和得失,隻是將自己偽裝成糊塗的樣子,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無害,實際上卻精明無比。這樣的人,最終還是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也不會領略到人生的美好,最終也不會擁有閑適的人生。

其實糊塗是一種高級的智慧,是一種從內而外展現出的人性魅力。這樣的人心中有原則、有大義,但是不會計較那些極小的得失和瑣碎的事情,總是能夠灑脫麵對世間的事。這樣的人,一定明白事情的道理,能夠明察秋毫,但是卻明白太過於清醒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消耗,會讓自己的內心在無端中受到影響。這樣的人,一定在內心懷有感恩和慈悲,因為有仁心,才能夠厚待世間萬物,隻有用慈善的心才能夠實現對所有事物的理解。這樣的人,還要有清淨淡泊的誌向,這樣的人一定崇尚不爭,順其自然,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在強求當中受到阻礙,順應自然的規律,反而會得到很好的結果。這樣的人,還有韜光養晦的能力,因為總是計較生活中的事情,總是會分心,能夠守得住孤獨和寂寞的人,更能夠在低調當中讓自己得到鍛煉。

糊塗是人生的一種佳境,當你明白難得糊塗的時候,你的人生會走向更加輕鬆和閑適的境界。

智慧點睛

生活中有很多看似糊塗的人,這些人將自己的智慧升華,讓自己的聰明得到回歸,可以說是一種大徹大悟。真正的智慧就是這樣,返璞歸真,把聰明藏在糊塗當中。

明白所有,並不一定都要顯露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反感那種總是顯露自己的人。這種人喜歡表現自己,而且這種表現過於頻繁。如果這些人總是說自己的生活多麼順風順水,可能會被別人理解為炫耀和賣弄;如果總是說自己經曆了一些糟糕的事情,又會被別人說成祥林嫂,或者說成無病呻吟。

有的人可能真的是這樣的人,但是有的人卻不一定真的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可能不是要賣弄,不是要無病呻吟,隻是因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很想分享自己的得失和成敗,所以才願意顯露自己的真實感受。

當我們麵對這樣的人時,不要用惡意去揣測別人,不要總覺得別人是抱著不好的念頭。我們應該先想想別人說的這些話到底有什麼意義,再想想別人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麼意圖。有時候,對方可能隻是表達方式不太對,表達得有點兒多而已,但是卻不一定有不好的心理。即便真的遇到那些懷有不好心理的人,我們也應該坦然麵對。我們應該讓自己首先成為一個不隨意顯露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