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提高自己的能力,讓事情變簡單(2 / 3)

進入職場之後,剛開始可能人與人之間個人能力和知識儲備存在一定差距,但在進入職場一段時間之後,大家的能力水平都會趨於相同,當我們大家都站在同一高度時,如果我們想看得更遠、走得更長久,唯一的途徑就是堅持學習,不斷地去提高自己。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這樣的箴言是哪個時代都通用的真理。在職場中,我們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職加薪,繼而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假若我們不去努力地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想保住現有的職位都很困難,更不要奢望其他,即所謂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他人能力優於我們時,毫無疑問,我們也就會出現在落選名單之上。

“世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堅持學習是我們應對一切變化的不變法寶,如今的社會風雲變幻,知識取之不盡且迭代更新速度十分迅速,我們隻有不斷學習職場所需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才能夠應對。持續地去學習,在平時,這些所學可能看似用處不大,但是一旦形勢發生變化,這些知識的用處便顯示出來,當別人手足無措時我們也可以沉著去應對。

堅持學習是一種進取精神的體現。因為進取,我們不會輕易被職場所淘汰,因為進取也會給我們創造機會去發光發熱,機會永遠是留給事先有準備的人;堅持學習也是一種飽含危機意識的體現,知不足然後奮起追之,我們知道自身尚有不足然後才能持續地去學習,我們知道不學意味著落後,而落後意味著“挨打”。所以堅持學習吧!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如此才能始終保持進步!

智慧點睛

學習是應對一切變化的不變法寶,持續地學習才能使我們在變化中保持進步!

所有成功,靠的都是實力的支撐

成龍演唱的《真心英雄》有句歌詞:“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一生都在追求成功,然而成功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凡成功之人,他們的成功憑借的都是自身實力,沒有實力的成功就像沒有重心的積木,縱使累積之高也終會倒塌,這樣的成功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如果說成功的因素還要加上機遇,那麼也是基於自身實力之上的機遇,沒有實力,機遇也不會眷顧。我們要堅信要想成功,靠的都是實力的支撐,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

中國“90後”遊泳小將寧澤濤在近兩年可謂賺足了世人的眼光。2014年,在第17屆亞運會男子50米自由泳決賽中,寧澤濤為中國遊泳隊收獲男子項目的首枚金牌;在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中以47秒70的成績贏得金牌,不僅刷新了亞運會紀錄,而且成為首位遊進48秒的亞洲人;在全國遊泳錦標賽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賽中,寧澤濤以47秒65的成績奪冠,並刷新由自己保持的亞洲紀錄。2015年,在第16屆喀山世界遊泳錦標賽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中,寧澤濤以47秒84奪得冠軍,獲得本人首枚世錦賽金牌,也打破了亞洲遊泳紀錄。

因為這些輝煌的成績,2015年,他榮獲2014年CCTV體壇風雲人物最佳男運動員獎,2016年,獲得2015年體壇年度風雲人物最佳男運動員獎,在2016年“中國90後十大影響力人物”中排名第三。

這樣的成功背後有他付出刻苦努力才擁有的實力做支撐。在泳池中,寧澤濤身上會係著增加阻力的牽引繩進行遊泳訓練。他像所有運動員一樣每天進行非常枯燥的訓練,每天他都要遊上15公裏,努力地做到每個動作都達標,這樣才能鍛煉到每一塊肌肉,達到訓練的效果。“每堂課都非常累,非常疲勞,肌肉反應非常大。日常都是這樣訓練的,訓練量沒有最大,隻有最累。”他曾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在2015年世錦賽前,他曾跟隨外籍教練布朗訓練六周,在那次外訓中,寧澤濤幾乎每周都會練到嘔吐:“外教訓練量不是很大,但是強度非常高,練到自己以前從沒有達到的強度,身體就會出現嘔吐、抽筋這些反應。每次當我吐時,外教都會很開心,說這就是他要的效果,達到了他的要求。”

競技運動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寧澤濤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都是數不清的艱苦訓練下所積累的實力。我們有時隻能看到那些成功人士光鮮亮麗的一麵,卻無法想象他們為了這一麵所付出的努力,而努力之下必然是實力的積攢。

世上沒有人天生屬於“紅地毯”,沒有人沒有實力就能成功,我們與其在陰暗的角落抱怨沒有機會、沒有人脈、沒有天賦、沒有……不如從明天起開始積累實力,既然想要成為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的成功人士,那就要付出不是人人都能付出的努力,付出有多少,實力就有多強大,擁有實力才能夠擁有真正的成功。

智慧點睛

實力是一切成功的基礎,我們想要成功就要從現今開始努力,積累實力,那麼時機一旦成熟,成功便指日可待!

不要在任何時候浪費自己的潛能

潛能,顧名思義,就是潛在的能量,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我們生而為人,人的終點是走向死亡,此間過程或是碌碌無為,或是不枉此生,區別就在於是不是拚搏奮鬥過。既然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那麼即使不能窮盡潛能,但也不能白白浪費潛能,浪費潛能等同於浪費生命。

人的潛能並不是顯而易見的,它就像是玉——“不琢不成器”,不去挖掘潛能,那麼潛能隻能白白浪費掉。看似盛滿水的杯子,其實尚可容納上百個回形針,平時當我們遇到困難,覺得自己無法去完成時,何不逼自己努力嚐試一下,或許這樣的努力就可以挖掘出我們所意識不到的潛能,最終一舉成功呢?當我們為自己的人生樹立目標並為之百分百努力時,潛能才不謂之浪費!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篤信,人類不可能在四分鍾的時間內跑完一英裏(約1609米)。這個觀點根深蒂固,不可動搖,最終演變成了眾所周知的“四分鍾障礙”。體育評論員也曾經讚同過這一觀點,他們也說:“無法想象有哪一個運動員可以在四分鍾內跑完一英裏。”世界各地最偉大的運動員也都認為,四分鍾跑完一英裏必然是超出了人類極限的。甚至連生物學家也確定,四分鍾跑完一英裏已經超出了人類身體和心理的生物極限。似乎大家都普遍接受了這個“事實”——沒有人能夠突破“四分鍾障礙”,但有一個人並未接受,他就是羅傑·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1954年5月6日,班尼斯特成為突破四分鍾障礙的“第一人”。當天的那場比賽,直到今天仍然被喻為“神奇的一英裏”。“經過了心懷信念的訓練,我將克服所有的障礙。”羅傑·班尼斯特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