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空海對這首詩作者的賞識,更勝詩歌本身了。

逸勢約略能理解這首詩,因此也能明白空海話中的含義。

“好像詩人的才華,比詩句更打動你。”逸勢說。

“也可以這樣說。”

“不過,空海啊,你的說法,我聽來有些嘲諷的味道。”

“聽得出來嗎?”

“聽得出來。”

“逸勢啊,你說得沒錯。說穿了,這是一首應酬詩。不過,雖為應酬而寫,有才華的人寫來,就不僅止於此。我本來認為對方浪費才華,事實卻又不然。因為無論汲出多少水,才華之泉卻永不幹涸……”空海一邊微笑,一邊說著,“真不愧是大唐長安啊!竟然有這樣的才子,輕輕鬆鬆就能寫下如此的詩句。”

逸勢對著發出此言的空海說:“對了,空海,認為‘浪費才華很可惜’的人,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才華吧?”

“你說呢?”空海雖然無意岔開逸勢的話,卻還是換了個話題,“牡丹,這是誰的詩呢?”

“聽說是個名為李白的人——”牡丹說。

“哦……”空海低聲叫道,“原來如此。這是李白翁的詩呀?”

空海一副心領神會的模樣,自顧自地點起頭來。

當時,李白的詩尚未正式傳入日本。

空海入唐時(八〇四),李白業已不在人世。早在此前四十二年(七六二),便在六十二歲時辭世了。

李白這首詩,在日本最早的記載,為寬平年間(八八九—八九八)藤原佐世所撰《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李白詩歌行三卷》。就算這本書刊行於寬平初年(八八九),此時空海也早已不在人世。

那是空海死後五十四年的事了。

李白死後到空海入唐期間,日本遣唐使船曾兩次出使大唐。

這些遣唐使船,多少或曾帶了些李白的詩回到日本吧。稀世罕見的大文章家空海,入唐前也因此有可能讀過李白的詩。不過,話雖如此,他說什麼也不可能讀到稍後唐國由魏顥所編纂的《李翰林集》和李陽冰所編的《草堂集》等別集裏麵的詩文才對。

空海對李白的認識,應該是入唐以後的事。

不過,彼時,李白的詩文尚未編纂成冊,無怪乎空海不曾讀過這闋《清平調詞》。

但是,關於詩人李白的評論,他應該有所耳聞了,譬如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所記載的: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樣的文史知識,空海應該也有吧。

“原來如此,若是謫仙的詩,也就無怪乎了。”

空海望著紙張說。

謫仙,也就是被貶下凡的天上仙人。

這是賀知章對李白詩才的驚歎,將李白譽為“謫仙”,因而有此稱呼。

“到底誰告訴牡丹這首詩的呢?”空海問。

“是白官人。”牡丹答道。

“哎呀!就是上次提到的白官人嗎?”玉蓮恍然大悟。

“白官人?上次你們拿他的詩給我看的那位嗎?”空海問。

不久之前,空海和逸勢來到胡玉樓時,聽玉蓮和牡丹談起有位客人,經常要玉蓮準備筆墨,以備寫下像是詩的東西。

這位客人,姓白。

空海見過這位白姓客人所丟棄的紙張,紙張上寫著詩文。

那可能是某長詩的起首,光看那幾行,就可推測作者懷著滿腔熱情,絞盡腦汁想要完成這首尚未寫成的詩。

“是啊。”牡丹點點頭。

“原來如此,難怪覺得眼熟。”空海露出“若是這人會背誦李白的詩也不奇怪”的表情,喃喃自語。

“我看到這首詩時,想到或許白官人知道——”牡丹開朗地說,“剛好白官人要回去了,在他離去之前,我趕著把空海先生那首詩拿給他看。結果……”

接著,牡丹嗓音一變,模仿白官人的口氣說道:“啊,這是李白翁的《清平調詞》。”

“白官人,整首詩您都知道嗎?”牡丹問道。

“知道。”

於是,牡丹就準備筆墨拜托如此回答的白官人,寫下方才的詩。

“那麼,白官人呢?”空海問。

“寫完後就離去了。說是要到某處——”

“問過他這首詩是何時寫的嗎?”

“對不起。我漫不經心,並沒想到……”

“沒關係,牡丹。隻要能知道是李白的《清平調詞》,就十分感激了。其他的事,我想可以自己去調查。”

“空海先生感到開心,我也覺得很高興——”

“你們說過白官人是一名官員。”

“是的。”

“大名是什麼呢?”

“居易。姓白名居易。”

“白居易……”空海喃喃說道。

白居易,字樂天。

一年後,白居易以“白樂天”之名,發表長詩《長恨歌》,在長安詩壇聲名大噪。

不過,此時的“白樂天”還隻是個名為“白居易”、默默無聞的小官吏。

同時,空海也隻是從東海小國——倭國來此的無名留學僧。

“漢皇重色思傾國”。

空海看過這首詩的第一行,正是題為“長恨歌”,描述玄宗和楊貴妃愛恨故事的起首句,但空海還不知道此事。

白樂天,時年三十四歲。

沙門空海,時年三十二歲。

白樂天還是個把《長恨歌》構思深藏內心,正想一展才華於世人麵前的無名青年。

而空海,也還是個念想理解宇宙之法,而來到長安的無名沙門。

不久之後,空海帶回日本國的密宗體係,將成為日後改變日本宗教史的強大力量,這是當時在場的逸勢連做夢也料想不到的事。

隻有空海,把這野心暗藏在自己心中……

【二】

“我要到馬嵬驛。”翌日清晨,空海如此說。

“為何突然要去?”逸勢大吃一驚。

逸勢知道空海昨晚燈火未熄,不知徹夜在查些什麼。

昨天晚上,空海和逸勢知道《清平調詞》的作者是李白後,早早就步出胡玉樓。

空海就此和逸勢告別。

“我想去找些東西。”空海如此告訴逸勢後,就不見了蹤影。

等到空海回來時,已是傍晚時分。

正是暮鼓乍響,坊門即將關閉之時。

從外頭歸來的空海,胸懷鼓鼓地站在逸勢麵前。

仔細一看,原來空海衣懷中藏了不少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