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遠征陝甘破回軍(5)(1 / 3)

1871年7月底,左宗棠下令四十多營清軍分三路向河州挺進:中路傅先宗率鄂軍從狄道渡河,左路楊世俊率楚軍取道狄道南麵的南關坪進峽城(狄道南九十裏),右路劉明燈率部由馬營監經紅土窯進康家崖(狄道北五十五裏)。

同治十年八月初二日(1871年9月16日),左宗棠率軍抵達安定(今定西縣)後,即向河州馬占鼇部回軍發動攻勢。

洮河東岸的康家崖和狄道,是河州回民軍的兩個出入口。狄道被清軍占領後,康家崖便成為起義軍出入河東的唯一通道。因此,回民軍著重加強了康家崖對岸一帶的防禦。

麵對清軍的猛烈攻勢,回軍為縮短戰線,重點防守,便在洮河東岸進行了阻擊,給清軍以一定的殺傷後,就撤往河西,駐紮在離洮河西岸十裏的三甲集一帶。

沒想到馬占鼇是個軟柿子,嚐到甜頭的清軍從幾個方向會攻三甲集,妄圖一舉消滅河州的回軍。三甲集雖屬狄道,卻是河州的第一重門戶。但為了誘敵深入,回民軍有意放棄三甲集,采取節節阻擊的辦法,逐漸退至太子寺(今廣河)。

太子寺在三甲集西南三十多裏處,是河州重要的關隘。河州回民起義以來,太子寺成了起義軍的重要據點。馬占鼇領導回民軍環繞太子寺挖掘長壕一道,深約二丈多,寬四丈多,並在險要處設置了許多關卡和堡壘。

隻要攻下了太子寺,河州就唾手可得,清軍就取得了全麵的勝利。急於取勝的清軍直逼太子寺,回軍依托有利地形頑強抵抗,打退清軍多次進攻。清軍損失慘重,轉而從南麵進攻。回軍又在太子寺寨外挖掘深壕二道,並派出小股部隊襲擊清軍運糧部隊,截奪軍糧。清軍斷糧,隻得宰牛馬為食。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好在,拿下河州已經沒什麼懸念了,所以左宗棠心裏暗自高興。但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貌似有利於清軍的形勢正在悄悄改變。

進攻太子寺的清軍密布於太子寺南麵二十多裏的新路坡。馬占鼇偵察後發現坡上有個稍低的山頭沒有清軍駐守,便在2月12日晚派馬海晏率精幹回民軍數百人乘夜悄悄地潛入新路坡,占領山頭。馬占鼇又密派千人連夜澆水砌牆。雖然當時正是隆冬季節,但在一夜之間硬是築成光滑堅硬的三座堡壘。第二天,清軍發現回軍堡壘突然出現在他們的陣地中間,大為震驚。

中路統領傅先宗立即調派部隊,企圖拔掉這個釘子。馬海晏沉著應戰,多次打退清軍的進攻。14日,傅先宗親掌大旗督兵猛攻,結果陣亡沙場。清軍統領的喪失讓軍心開始動搖,防守的回民軍乘機出擊,抄到清軍後麵。清軍兩麵受敵,又沒了將領指揮,一下亂了陣腳,紛紛棄壘逃命。

太子寺一戰,清軍損兵折將,全線潰退三十多裏,而且糧運梗阻,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這讓左宗棠大驚,急忙重新調配軍力,應對這一慘痛的失敗。

這個勝利對回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勝利,多數回軍將領主張乘勝反攻,擴大戰果。但是,馬占鼇聽說左宗棠正在調動軍隊,又聽說西寧回軍已經投降,他感到大勢已去,如果繼續抗爭的話,隻能做無謂的犧牲,便想用起義軍取得的勝利作為投靠清朝統治者的資本。於是,他召集起義軍將領議事,力主向清軍繳械投降。隨後,馬占鼇派他的兒子馬安良等人前往安定向左宗棠求降。

這個消息對左宗棠來說,絕對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但想想出爾反爾的馬化龍,他就感覺其中有詐,畢竟,現在回軍處於優勢,沒理由投降的。

為了消除左宗棠的顧慮,馬占鼇親自向左宗棠“請罪”,向清軍交出騾馬四千匹、槍矛一萬四千多件,換取了左宗棠對他的信任和賞識。馬占鼇投降後,將部隊按楚軍的編製改編為三旗馬隊,轉過頭來鎮壓西寧等地的回民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