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遠征陝甘破回軍(5)(3 / 3)

西寧在湟水南岸,湟水兩岸高山對峙,是易守難攻之地。一條岸路寬僅數尺,人馬隻能魚貫而行。回民軍在山上築起堅固的堡壘,駐重兵防守。

劉錦棠率領清軍剛出碾伯不遠,就遭到回民起義軍的迎頭痛擊。回軍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一麵堅守據點,一麵派兵偷襲清軍,阻截糧道,清軍隻能窮於應付,不能組織起有效的進攻。

從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回軍與清軍接連交戰五十多次。清軍損兵折將,不能前進。左宗棠隻得增調劉明燈率馬步六營駐碾伯西南,專司護送;調楊世俊、吳隆海率馬步十一營增援劉錦棠部。

劉錦棠部和援軍會合後,開始發動猛烈攻勢。

回民軍的據點再堅固,也架不住清軍的輪番進攻。在清軍的緊逼之下,馬桂源、馬本源率領回軍從西寧城內撤出,在外圍作戰。城內隻剩下漢族和滿族官員、3萬多漢民和少數沒有撤出的一千多回民。漢民便乘機關閉了城門,推舉西寧道郭襄之守城,等候清軍。

馬桂源、馬本源怎麼也想不到後院會起火,相當惱怒,便用相當大的力量去圍攻西寧城,結果陷入了兩麵作戰的困境中。

劉錦棠抓住時機,指揮清軍用開花大炮猛攻起義軍堡壘。回民軍因兩麵作戰,兵力分散,阻擋不住清軍的強大攻勢,大峽至小峽一段隘路逐漸失守。

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在幾路大軍的圍攻之下,馬桂源、馬本源兄弟回天無力,便放火焚燒東關,然後率部隊逃往東川,不久又逃到巴燕戎格。就這樣,被圍困兩個多月的西寧被清軍攻了下來,城內男女3萬多難民夾道歡迎清軍的到來。

11月19日,劉錦棠部進入西寧,陝西回軍首領崔偉、禹得彥等也率部投降清軍,隻有白彥虎率領的一部退到大通,與馬壽領導的當地回民起義軍一起繼續堅持鬥爭。

劉錦棠命令已經投降的崔偉、禹得彥等所部回軍為前導,北攻大通。若想攻下大通,就得先攻下大通南麵的向陽堡。1873年2月1日,清軍開始進攻向陽堡,剛開始,回民起義軍憑堡放槍擲石,後來還展開了巷戰。結果,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攻占了向陽堡。據記載,僅提督、總兵、副將被擊斃者即達十人之多。

攻下向陽堡後,劉錦棠部又攻占了大通。但白彥虎仍然拒不投降,率領兩千多人向北逃去,退到了肅州一帶。

斬草就要除根,左宗棠是不會放過逃到巴燕戎格的馬桂源、馬本源的三四千回軍主力的。他派人從河州進攻,同時派馬永福前往“招撫”馬桂源、馬本源的部下,孤立敵人。3月2日,在甘肅提督馬占鼇的策劃下,馬桂源、馬本源在巴燕戎格東山被俘,後在蘭州遇害。清軍占領巴燕戎格城後,不久又攻占了循化,西寧之戰便宣告結束了。

血戰肅州城

肅州是西北的重鎮,從甘肅進入新疆的要衝,也是回軍最後的一個強大據點。

1865年初,在陝甘回民起義浪潮的影響下,涼州(今武威)回民首先起義,接著馬文祿在肅州起義,占據嘉峪關和肅州城。

清政府為了鎮壓新疆回民起義,急圖打通甘新通道,便命正在甘肅的新授烏魯木齊提督成祿先率兵攻取肅州。由於馬文祿的勢力不斷加強,再加上肅州地勢險要,清軍的多次進攻都被回軍擊敗。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1868年,成祿和甘肅提督楊占鼇在“招撫”的名義下,與馬文祿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