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西征新疆建奇功(5)(1 / 3)

此刻,阿古柏麵前有三條路可走:一是死戰到底,二是夾著尾巴逃走,三是自裁。作為一個侵略者,他已經把新疆當成了他的第二個故鄉,本想在這裏作威作福,終老此生,沒想到半路殺出個左宗棠。他不願意逃走,更不願意和清軍死戰,所以他最終選擇了第三條路。

自從丟掉吐魯番後,阿古柏便從喀喇沙爾退守庫爾勒。在四月十七日淩晨,他在庫爾勒服毒自盡,結束了自己可恥的一生。

阿古柏的次子海古拉聽到父親的死訊後悲傷不已,把堅守庫爾勒的重任交給白彥虎後,便把父親的屍體包裹進香牛皮裏,與死黨一起運送遺體向西逃去。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如今阿古柏倒下了,這群匪幫為了爭奪汗位注定會分崩離析、刀劍相向。

果然,在海古拉離開庫爾勒兩天後,艾克木汗就登上了汗位,接著向西占據了阿克蘇。

五月十三日(6月23日),海古拉從阿克蘇趕往喀什噶爾,在離喀什噶爾不遠的克孜勒蘇河橋上遇到長兄伯克胡裏。父親的屍骨未寒,處在悲傷中的海古拉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和哥哥刀劍相見,所以對哥哥伯克胡裏毫無防備,結果被殺死在橋上。就這樣,伯克胡裏率部占據了喀什噶爾。

六月,伯克胡裏率領五千人進攻剛剛占領阿克蘇的艾克木汗,結果,艾克木汗大敗,投靠了沙俄。

阿古柏匪幫內部人心渙散、一片混亂。一些原本依附阿古柏的南疆上層分子見勢不妙,便也紛紛投降清軍。所以,阿古柏建立的所謂“哲德沙爾汗國”已經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之中了。

盛夏一過,經過休整補充的劉錦棠所部的兵力已經達到32營,而敵方由於內訌,已經成瓦解之勢。可以說,形勢對西征軍非常有利,全軍也做好準備,等軍糧運到後,就一鼓作氣,攻占南疆的全部失地。

自古都是如此,不管你勝也好敗也好,總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

這不,在勝利指日可待之際,朝中一批患有“恐外症”的人又站出來反對進兵南疆,首先發難的是庫倫大臣誌崇。他還是老調重彈,如果進攻南疆,強大的英俄很可能會參戰。那麼,清軍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隻有“劃定疆界”,與英俄講和才是大清唯一的出路。

朝中有些人也附和誌崇的主張,認為西征軍耗費過大,如今既然收複了烏魯木齊和吐魯番,就應該節省兵力,不必再前進了。

國內的投降派如此,而英國也為了保存阿古柏殘餘力量,繼續確保自己在喀什噶爾地區的既得利益,又一次厚著臉皮出麵,派駐華代辦傅磊斯向清廷提出三項無理要求:

1阿古柏願以中國為上國之主,命使臣入貢;

2中國與喀什噶爾劃清地界;

3兩邊議和後,永遠和好,彼此互不侵犯。

從表麵看,阿古柏政權願意做清朝屬國,是一種讓步,實際上仍然想把南疆從中國劃分出去。

總理衙門一時束手無策,又詢問左宗棠的意見。

左宗棠氣得真想拿刀砍人,朝中的一些人想用自己好不容易取得的勝利作為和談的資本,而甘願把大清的大好江山拱手送人。真搞不懂這些人是不是炎黃子孫,身體裏是不是流著祖輩的血液。

憤怒的左宗棠毫不讓步,在複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英、俄兩國矛盾重重,俄國本土戰爭日益激烈,而英國目的是想將阿古柏反動政權當做阻止沙俄南侵的緩衝區,從而保護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印度。英、俄都沒有精力顧及東方,何況我國出兵收複新疆是名正言順的事情,即使節外生枝,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加以駁斥。再說,阿古柏已經自殺,敵人已經呈現土崩瓦解之勢,這是徹底收複新疆的大好時機。還有,自古重視新疆,才能保蒙古;保蒙古,才能衛京師。如果新疆不安定,則京師也不會平安。最後,左宗棠還提出為了新疆的長治久安,必須“設行省,改郡縣”。

左宗棠不僅闡述了保衛新疆的重要意義,而且第一次正式向清廷提出於新疆設置行省的建議,他的高瞻遠矚為清政府的正確決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由於南疆和伊犁地區還沒有收複,設行省的建議被擱置了下來。不過,清廷最終采納了左宗棠收複全疆的意見,沒有妥協求和。

收複南八城

達阪城、托克遜、吐魯番之戰結束後,西征大軍在吐魯番、托克遜一帶集結。吐魯番在明代被稱為“火州”,它的熱在新疆是出了名的。當時又是伏暑,蚊虻很多,士兵容易感染疾疫,需要休整,養精蓄銳。所以,左宗棠決定等秋高氣爽再向南八城進軍。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南八城。

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南路後,建立了八座城池:喀喇沙爾、阿克蘇、庫車、喀什噶爾、烏什、葉爾羌、英吉沙爾、和田。各城間的距離相距遙遠,還有浩瀚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橫亙其間。

在這樣一個空間遼闊、人煙稀少的地域作戰,一旦軍糧不繼,後果將不堪設想。這也是左宗棠推遲作戰計劃的另一個原因。

等軍糧到齊,天氣涼爽後,左宗棠才決定進兵南八城。

光緒三年(1877年)七月十七日,劉錦棠率領湘軍32營從托克遜出發,他的第一個目標是托克遜西南的庫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