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回天無力遺憾死(1)(3 / 3)

左宗棠的影響的確不容小覷,他複入軍機對是和還是戰是有重要影響的一項人事安排。其實,朝廷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是李鴻章簽訂《中法簡明條約》後,引起了京師及地方的普遍反對。迫於輿論壓力,清廷也隻得作出幾分主戰姿態,把主戰派左宗棠調回了京師。

在《中法簡明條約》簽訂後僅40多天,便發生了“觀音橋事件”,又稱“北黎衝突”,這個事件是中法戰爭第二階段的起火點。

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法國將軍杜森尼在光緒十年閏五月初一日(1884年6月23日)率軍700人強行向諒山挺進,抵北黎的觀音橋後,命令清軍撤讓或投降。清軍派聯絡官3人到法國軍營去交涉,但法軍聲稱前來接收越南諒山、高平兩省,無故槍殺了清軍聯絡官,氣勢洶洶,傲慢無比,並向清軍發起進攻。清軍被迫還擊,給法軍以重創。24日再戰,法軍潰敗逃竄。

驕橫的法軍侵略者沒想到會敗給清軍,便誣賴中國破壞了《中法簡明條約》,再次令海軍中將孤拔率領艦隊北上,準備將戰火擴大。

麵對法國新的軍事挑釁,左宗棠一再強調必須以戰取勝,軟弱隻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苦果。清廷雖然對主戰的左宗棠非常賞識,但仍然心存保持和局的幻想,想通過談判解決“觀音橋事件”。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徹底打破了清廷和談的美夢。

六月十五日(8月5日),法國遠東艦隊的三艘軍艦突然襲擊台灣基隆。督辦台灣防務大臣劉銘傳指揮清軍頑強抵抗,打退了侵略者的進犯,取得基隆保衛戰的勝利。

又有了和談的資本,清廷本想乞求列強出麵調停,卻沒有人願意做和事老。

六月二十九日(8月19日),法國駐華代理公使謝滿祿以“基隆事件”為借口,向清廷發出最後通牒:賠款8000萬法郎,限48小時答複,否則下旗離京。清廷雖然想和,但不是這種和法,畢竟大清取得了基隆保衛戰的勝利,於是拒絕了法國的無理要求。

七月初一日,謝滿祿果然下旗離開北京。初三日(8月23日),孤拔指揮法國艦隊向停泊在福州馬尾軍港的福建海軍發起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福建海軍倉促應戰,廣大愛國官兵雖然奮勇還擊,但已經無法挽回敗局。經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海戰,福建海軍的11艘戰艦均為法艦擊沉擊傷,官兵傷亡700多人,福建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第二天,馬尾造船廠又被法軍用重炮轟毀。

事情已經到了節骨眼上了,是戰是和必須做一個明確的決定了。

麵對慘敗,李鴻章又乘機慫恿清廷接受法國提出的賠款議和條件,否則戰後再賠就不是現在這個數了。

慈禧太後有些六神無主,急忙召見奕拿主意。沒想到一向讚成議和的奕這次卻回答:“可以打。”慈禧太後便咬咬牙說:“打就打到底。”

於是,慈禧太後召開了由禦前大臣、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及六部九卿參加的禦前會議。她說:“和就是示弱,不和會割地賠款而且損傷不少,或許引起內亂而且也賠不起。”顯然,慈禧太後在和與戰之間徘徊不定。

她講了這番話後,會場一片寂靜,沒有人敢接這個話茬。

猛然間,左宗棠站立起來大聲說道:“中國不能永遠屈服於洋人,與其賠款,不如拿賠款做戰爭經費。”

左宗棠的一席話好像一個定心丸一樣,終於讓慈禧太後下了主戰的決心。

於是,在馬尾之戰爆發後的第三天,即七月初六日(8月26日),清廷下詔對法宣戰。

此時,福建沿海的嚴重局勢讓左宗棠夜不成寐。

七月十五日(9月4日),左宗棠親自前往醇王府拜見奕,要求代為請旨統兵出征。左宗棠激情澎湃、意誌堅定,徹底征服了奕,他決定攬下這個差事,為寶刀未老的左宗棠請命。

七月十八日(9月7日),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

這個結果出乎左宗棠的意料,因為此前左宗棠曾多次要求奔赴前線與法國侵略者決一死戰,清廷就當他是空氣似的,不搭他這一茬。這次,左宗棠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心情萬分激動的他顧不上自己體弱有病,便毅然投身到抗法前線中了。

遠赴福建嚴防守

既然宣布對法宣戰,清廷就要擺出一個要戰的樣子。這次派左宗棠前往東南支撐危局,也是死馬當活馬醫。因為除了左宗棠,清廷實在是找不出第二個人可以擔當此任了。

此時,馬尾軍港遭法軍完全摧毀,法國在東南海麵的軍艦不可一世,耀武揚威。形勢對於大清王朝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