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1.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論典】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譯文】

大的成就好像虧缺,但它的用處是不會朽敗的。大的充實好像空虛,但它的用處是不會窮盡的。大的正直好像彎曲,大的巧妙好像笨拙,大的辯論好像語言遲鈍。

【現代釋評】

世界上有些人是真的愚笨,但更有些人和事是盡管在我們看來不以為然,實際上卻並非如此的。

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男主角郭靖資質魯鈍,笨的讓人頭疼;但是他的戀人黃蓉卻是冰雪聰明,因此他們二人學武功的表現,大相徑庭。例如在洪七公教郭靖一招“亢龍有悔”,是“當下把姿勢演了兩遍,又把內勁外鑠之法,發招收勢之道,仔仔細細解釋了一通。雖隻教得一招,卻也費了一個多時辰。”

而當洪七公教黃蓉那套“逍遙遊”的拳法時,“黃蓉心中默默暗記,等洪七公一套拳法使畢,她已學會了一半。再經他點撥指導之後,不到兩個時辰,一套六六三十六招的‘逍遙遊’已全數學會”。

但是就是郭靖這樣一個傻小子,卻成為一代大俠。這其中沒有別的奧秘,隻有一個“勤”字。當他練起武功時,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而曾國藩也不是天資聰穎之人,他曾經說過:“我的秉性本來就愚魯拙笨,除了比較勤奮一點,再沒有別的長處了。但他在用兵的時候,堅持一個”韌“字,屢敗屢戰,決不氣餒,不斷地積蓄力量,一步一步前進,這樣的戰術看來真有點”拙,但卻真真切切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生活中有很多比郭靖聰明的人,但是卻遠遠沒有取得他那樣的成就;也有許多比曾國藩睿智的人,例如與他同時代的左宗棠、李鴻章,但是曾國藩建立了無人能及的功績,成為後世人們學習的楷模。

可見,決定事情成敗的不是智商,也無須擁有蓋世的才華,而是要有堅忍不拔、遇挫彌堅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嚴於律己、自強不息的個性。

吳承恩與猴為伴,風餐露宿,看猴寫猴;李時珍跋山涉水,幾十年如一日尋覓草藥,分辨藥性;徐霞客攀陡岩,下深澗,奔波勞苦直到晚年……在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笨”的影子,“癡”的蹤跡,但是他們給後人留下的是無與倫比的財富,他們的精神、他們的人格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們。

可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要成就一番不平常的事業,有時就需要幾分“笨功夫”。

【論典】

“巧偽似虹霓,易聚易散;拙誠似厚土,地久天長。”

——《處世懸鏡》

【譯文】

乖巧虛偽的人就像彩虹一樣,升起來快,消失的也快;笨拙老實的人就像厚實的大地一樣,永遠存在。

【現代釋評】

老實常在。做人處事還是本分一些好。這樣並不是笨,而是一種大智大慧。 北宋大文學家晏殊才華橫溢,因此有很多人暗中嫉妒他。一次,朝廷大小官員都到京城的郊外去遊玩,舉行了盛大的宴會。但是這次盛大的宴會上沒有見到晏殊。時間長了,眾人發現,無論是什麼宴會,幾乎總是見不到晏殊的影子。他在做什麼呢?原來這些時候,他都是在家裏同兄弟們一起讀書做文章。這種情況也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裏。

一天,宋仁宗召集群臣,說:“今天,朕要告訴那麼一件事。朕要選晏殊做太子的老師。”

並且說:“朕知道,晏卿家常常 閉門讀書,不參加各種宴會。這樣忠厚謹慎、不喜歡遊樂嬉戲的人放在太子身邊非常合適。眾卿家以為如何?”

得到了皇上的讚譽,晏殊不但麵無得色,反而對仁宗說:“陛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晏殊並非不願遊玩,也並非不願意參加宴會,隻是因為臣家貧,無力遊宴。”

“噢?”仁宗一怔,旋即笑了,“如此誠實不欺,實在難得。這樣的人放在太子身邊,那就更合適了。”

晏殊到了慶曆年間官至宰相。

晏殊的故事,初看起來有點愚,但正是因為“愚”,晏殊才受到皇帝的賞識,並且被破格錄用為翰林。忠厚拙實之人也許在短期內吃點小虧,但是天長日久,就會“扭虧為盈”。因為在群體中,受歡迎的,永遠都是那些給人感覺無害的“老實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無疑是人生的一個大智慧。

【論典】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窟、藏身之三窟也。”

——《菜根譚》

【譯文】

一個人再聰明也不宜鋒芒畢露,不妨裝得笨拙一點;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謙虛來收斂自己。誌節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賞,寧可隨和一點;在有能力時也不宜過於激進,寧可以退為進,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無憂的處世法寶。

【現代釋評】

南朝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臨死托孤給五位大臣。但是沒有料到太子劉義符繼位後,不遵禮法,行為荒誕不經,讓人啼笑皆非。兩年後,五位顧命大臣要廢掉劉義符另立皇帝。但是因為他們懷有私心,貪戀權位。竟然因為害怕為人精明嚴謹的劉裕次子廬陵王劉義真,就先假借劉義符之手,將劉義真貶謫為庶民,接著,又發動武裝政變,廢掉劉義符,最糟糕的,他們竟然在新皇帝——即劉裕三子易都王劉義窿沒有即位時,又將二人殺死。

在這種情況下,劉義窿進入都城,當了皇帝。但是實際大權卻不在手中。於是劉義窿不動聲色,把五位大臣一一加官進爵,並且絲毫沒有露出懷疑和仇恨的情緒。從而使五位大臣以為皇帝平庸,可以高枕無憂了。時隔兩年,宋文帝劉義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清剿了逆臣,為皇兄報仇,更鞏固了皇位。

所以說做人不必過於暴露鋒芒,要善於守拙。以守為攻,以退為進,同樣能夠把主動權掌握在手中,勝券在握。以愚示人,守拙處世,才是人生的真正智慧。

2.沉默守拙,保全之道

【論典】

“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詭譎,此亂道之根也。”

——《處世懸鏡》

【譯文】

做人忠厚守信嚴謹,是培養道德的根本;不切實際又愛耍小聰明,是做不成事情的主要原因。

【現代釋評】

我們都知道沉默是金,但是很多人卻往往做不到這一點,而釀成無法彌補的錯誤。三國時期的著名才子楊修,他思維敏捷,才華過人。但是卻有一個最大的毛勃—恃才放曠,不懂得沉默是福,寡言保身的道理。

在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進退兩難的時候,適逢皰官送來雞湯。看到碗底有雞肋,曹操有感於懷,正在沉吟間,夏侯惇入帳詢問夜間號令。

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

時任行軍主簿的楊修聽到口令後,就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大驚忙前去詢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

夏侯惇很是信服,於是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勃然大怒以擾亂軍心之罪,把楊修斬了。

當然,楊修的死不僅僅是因為這一件事,他屢次猜中曹操的心思,犯了人臣之大忌。楊修之死,給後人留下了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越有才華就越要沉默守拙,尤其是麵對領導時,就更要小心翼翼,永遠不要讓領導覺得你處處在他上麵,他處處不如你。當然,還有一點啟示,即無論在什麼場合,隻有你一個人看明白的事情,最好不要點破。有很多事情都是知道的越少越好。

自古以來,無知者無罪,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知道得太多,又不懂得藏拙,才招致禍患的。

【論典】

“厚德可載物,拙誠可信人。”

——《處世懸鏡》

【譯文】

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幹大的事業,而有樸素真情的人最能讓人感動和相信。

【現代釋評】

沉默是一種高貴的品德。古往今來,凡是成大事者無不是知道什麼話什麼時候當說,什麼時候不當說的人,他們都深刻地懂得沉默是金,雄辯是銀的道理。沉默可以讓人進退自如。因為沉默能夠全麵正確地觀察和洞悉周圍的一切;能夠遠離你死我活的龍爭虎鬥旋渦;能夠不得罪任何人,不給自己樹敵;能夠修煉自己的心性,成就人生美德;能夠讓對手摸不清自己的實力;能夠在主動出擊時讓敵人措手不及……

大多數時候,話說的多了,人就會智窮辭窮,莫不如守住心中的想法什麼也不說更有力量,因為沉默能讓人覺得充滿暗示。

《紅樓夢》中的女主角之一薛寶釵,她的沉默就讓她博得了賈府上上下下一致的喜愛,“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便是那些小丫頭子們,亦多喜與寶釵去頑”。在最後為寶玉選妻的時候,這一點也成為二人分高下、論條件的一個內容。

可見,沉默有時不僅隻能保全自己,更是取信於他人,展示自我良好道德修養的一個必要手段。

縱觀曆史長河,我們會發現,那厚重的史書是用鮮血寫就的。多言的結果往往就是一個字“死”。通常一個人把別人說贏了,並沒有什麼巨大的意義,卻會把對方逼急了,做出暴力行為。很多人講話滔滔不絕,好像天下公理都被他說盡了,殊不知他在最得意的時候往往會遭到迎頭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