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多言數窮”,一個“窮”字道出了話多之人的窘迫——話越多,就越窘迫。那又何必逼自己窘迫哪?所以大多數時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隻有懂得沉默,適時的保持沉默,才能平安的在這個詭譎的社會中生存下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人生目標。
3.難得糊塗,睿智之舉
【論典】
“地至穢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菜根譚》
【譯文】
那些堆滿汙物的地方,往往滋生許多生物,而極為清澈的水中反而沒有魚。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應該有容納他人缺點和寬恕他人過失的氣度,絕對不能自命清高,獨來獨往。
【現代釋評】
生活中難得的不是聰明,而是糊塗。做人難得的是不要太苛刻,太苛刻的人容易失去人緣。
宋朝的呂蒙正,平生不喜歡與人計較,他剛剛擔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簾子後麵對別人議論他說:“這個無名小卒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裝沒聽見,大步走了。其他人卻為他忿忿不平,準備去查問是什麼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
退朝後,有人詢問他為什麼剛才不找出那個人。呂蒙正說:“如果我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就會一直耿耿於懷,多麼不好啊!所以千萬不要去追查此人姓甚名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埃”在場的大臣們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別人說你幾句,就讓他說好了,隻要無傷大雅。非要較勁,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呂蒙正作為一朝宰相,是深知這個道理的。所以,他此刻的“糊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做人的睿智。
其實,說糊塗是一種明智,更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隻有看到別人的長處,容納他人的缺點,善於“裝糊塗”,才能成就一番大的功業。
曹操在官渡之戰采用了許攸奇計,打敗袁紹後,在袁紹的書文案卷中揀出一束書信,都是曹營中的人暗中寫給袁紹的投降書信。當時就有人向曹操建議,要嚴肅追查這件事,對凡是寫了投降信的人,統統抓起來治罪。然而曹操卻力排眾議,說:“當時袁紹勢強,我都擔心能不能自保,何況別人呢?”於是,這些密信連看都不看,下令全部燒了,一概不予追查。這樣一來,那些懷有過二心的人就全都放心了,並對曹操心存感激,使軍心、臣心穩定,更使當時處於勢弱的曹操迅速地鞏固了勝利的果實。
可見,古今中外,大凡善於用人者,必有寬容之度,容人之量,“糊塗之心”。也隻有這樣才能使人寬心、去疑,進而盡心竭力。
說到難得糊塗,人們通常會聯想到清代著名的大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半生為官,看穿了中國的官場文化,於是寫下了:“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糊塗更難。”
曆史上就有不懂得糊塗、不可認真而引來殺身之禍的人。例如自以為一世聰明的楊修,就是不懂得糊塗,而慘遭被斬的命運。
【論典】
《洗兒戲作》
宋·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譯文】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聰明伶俐,我卻因為聰明而命途多舛。但願我的孩子能夠憨直愚魯,平平安安地走完仕途。
【現代釋評】
蘇東坡才華橫溢,卻一生多災多難,經曆了官場的大起大落,對聰明與糊塗有著深刻的體會。聰明是一種天賦,但是“糊塗”一點能使人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還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 憊。一個人如果真地能夠做到這樣的“糊塗”:淡泊明誌、虛懷若穀、大智若愚、韜光養晦、深藏不露、知足常樂……那麼,他的人生將會是多麼地一帆風順啊!
自古以來,聰明與糊塗就是兩對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辯證地看,兩者又互相依存,不可分離。“難得糊塗”是將精明隱藏在糊塗裏,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為人策略,使一切矛盾迎刃而解,使一切智慧相形見絀。
人有聰明和糊塗之分,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是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聰明人也會辦蠢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表麵上愚拙。這其實是一種智慧人生,聰明反被聰明誤則是對好耍小聰明者的報應。
《韓非子》上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紂王做長夜之飲,也就是在白天關上窗戶,拉上帷幕,點燃蠟燭,飲酒作樂。結果弄得神魂顛倒,晝夜不分。於是詢問左右的侍從,現在是何月何日,左右也沒有人知道,紂王就派人去問箕子。箕子私下對家人說:“以天下之尊,居然不知月日,這個天下可危險了;舉國上下都忘記了月日,我若獨自清醒而知道月日,我也就危險了。”於是,他對紂王派來的使者說:“我醉的很厲害,人也迷糊了,什麼日子我也記不起來了。”
箕子的行為可以說是很明智的。“糊塗”,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作為一種自保的手段。
“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隻要你懂得裝傻,你就並非是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放曠,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容易遭人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下屬招來殺身大禍。與人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恰如其分地“裝傻”裝傻可以為人遮羞,自找台階;可以故做不知達成幽默;反唇相譏,可以迷惑對手。但是前提是你必須要有一個高超的演技,才能假的可愛,“傻”的恰倒好處。這時,如果誰不識個中真相誰就會被愚弄;誰能不領會大智若愚的神韻,誰就成了真正的傻瓜了。
紅塵紛擾,現實人生中確實有許多事情不能太認真,太較勁了。特別是涉及到人際關係,那是錯綜複雜,盤根錯節,若是過於認真或者執著,有可能不是傷著胳膊,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紛亂,不妨就順其自然,在不喪失原則和人格的情況下,裝一次糊塗;或者為了大局和長遠利益,暫時忍耐一下,受點委屈,也是值得的。
【論典】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老子》
【譯文】我愚人的思想是這樣的,眾人都智慧,我獨昏聵。眾人都精明,我獨懵懂。
【現代釋評】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些時候,你的聰明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場,且非但沒有用處,還可能會弄巧成拙,“聰明反被聰明誤”。麵對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人心世態,你有時就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一副糊塗的麵貌示之於人。不然,你的精明可能會使你周圍的環境變的更加複雜,使你自己的前途出現某種扭曲。因此,有時候,假糊塗就是一種真聰明。
有時候的“糊塗”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剛,是處事不悖,達觀權變;是外亂內整,內驚外鈍;是有所不為,然後大有所為;是寵辱不驚,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是寬容忍讓,不計前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藏鋒露拙,明哲保身;
是樂天知命,順其自然;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沉默是金,寡言鮮過……
懂得了糊塗的學問,就會知道自己的意見不是那麼絕對,就能夠更加虛心地對待不同的意見。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懂得了糊塗的學問,你就知道對寵辱毀譽的看法不能太絕對,對功名利碌、榮華富貴不能看得太重。
當你置身於這個充滿欲望,充滿鬥爭,充滿衝突的現實世界之中,學會糊塗,也許會使你恍然大悟,格外清爽。讓你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自然就會感到“天在內而人在外”的心靈自由,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心靈解放。再不會為物所累,為名所誘,為官所動,為色所惑。這樣你才有機會突然頓悟,參透人生,超越生命,不以生為樂,不以死為悲,天地悠悠,心靈得以騰空。
“糊塗”二字,如若真是參透了、悟明了,再麵對現實和他人,就是另一番境界了。就能擁有“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擁有笑容滿麵的大肚彌勒佛的肚量了。
宦海叵測,行官場如履薄冰;金錢無情,處商場猶如戰爭;欲壑難填,置情場好比遊戲;功名無量,立文場等於股市。人身處於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不能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而應糊塗一點,這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躲避過一些小人的暗算。
4.文以拙進,道以拙成
【論典】
文以拙進,道以拙成,一拙字有無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間雞鳴,何等淳龐。至於寒潭之月,枯木之鴉,工巧中便覺得有衰颯氣象矣。
——《菜根譚》
【譯文】
文章講究質樸實在才能有長進,道義講究真誠自然才能有修成,一個“拙”字蘊涵著說不盡的意味。像桃花源中的狗叫,又如桑林間的雞鳴,是多麼淳樸有餘味啊!至於清冷潭水中映照的月影,枯老樹木上的烏鴉,雖然工巧,卻給人一種衰敗氣象。
【現代釋評】
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巧勝於拙,很多時候,“拙”是一種質樸,一種真誠,而質樸和真誠是最能打動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