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弄技巧,以拙為進”是一種策略。老子有“巧為拙之奴”,“拙能製巧”的說法。而焦氏《易林》中也有“文巧舌敝,將返大質”。所謂“大質”就是反巧為拙,也就是說明物極必反之理,因為文章做到了極致,反而變得無話可說,所謂“江郎才頸、“弄巧成拙”和禪宗名言“悟了等於未悟”,都是說明巧拙循環相對之理,中國人的傳統哲學是“巧者不堅脆”。雖然寒潭之月和枯木之鴉,看似天工弄巧,實際卻現出了蕭瑟景象。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拙”人自有“拙”福。漢宣帝在位時,任命毛遂自薦的張敞為京兆尹(首都行政長官)。張敞為官秉直公正。他首先處治了小偷強盜,然後開始懲辦那些胡作非為的公子王孫。然而,他的做法得罪了皇親國戚、高官顯爵,他們就上書皇帝,誣告張敞“風流,輕副。原來張敞深愛妻子,有時夫人早晨端坐梳妝時,張敞親自為她描眉。漢宣帝向張敞查問是否有此事,張敞義正詞嚴,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漢宣帝見他說得在理,又知他治理長安很有成績,便笑笑了事。
故事中的張敞沒有因為漢宣帝的探詢而手足無措,而是實話實說,並無隱瞞。也不怕因此而被人說是沉溺於女色。看似笨,但實際上漢宣帝此問,自然是心中有數,如若已然心存不滿,張敞再不承認,或者支支吾吾,就會加劇漢宣帝的不滿。在這個時候,老實地回答,無疑顯示了張敞的胸襟坦蕩,張示了他人格的魅力。
理寓於易,道不在遠。禪宗曾有這樣的一句,“饑來吃飯倦來眠”。就是說餓了吃飯,累了睡覺。這句話打開了佛教禪宗的奧妙之處。禪宗的語句多有高尚深遠的寓意,但是當參禪到了意念極端則理盡而詞窮,欲說而不可說了。當詞窮意盡的時候,隻有“饑來吃飯倦來眠”一途了。
古語雲:“悟了同末悟。”也就是達到了意念之極,沒有什麼玄妙奇特之處了。對於談論詩的旨趣說:“眼前景致口頭語。”所謂作詩的妙旨,並不在於強把平生未見未聞之處一一展露,而是口頭語當著眼前的景物,而絕不用什麼生澀難解的文字典故去言聯對偶,不僅詩與禮如此,世間無論什麼事都是在極平易之處,寓藏著極高深的道理。而世間的困難也多由容易裏麵產生出來,禪宗的“饑來吃飯倦來眠”,和詩旨的“眼前景致口頭語”是參禪悟道作詩填詞,它的玄機妙理高深到了極點,深奧到了至難處,卻反而是存在於極易之處。
所以說,“有意者反遠,無心者近真”。做事於無心之中,反而與天真與自然接近了,生出不可思議的力量來。“文以拙進”,至於作詩填詞,用了好些費解的語句,搜集了許多奇怪的典故,這都是出於有意而不能成真。陶淵明和寒山的詩都是很平易、很淺近的,都是些眼前的景致、口頭的語句,而成為古今的名言。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挽歌詩》:“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等等都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
以我轉物,逍遙自在。若以我為天地萬物的主宰,就可以把萬物自由地改變使用。這樣得著富貴功名,實在不必太高興;倘一旦失掉了榮華功利,也不必沮喪憂傷。無論得失窮達,都應心不動,立於天地之間,便是逍遙自在。這樣的人生,是以天地為廣大的遊戲場所。
相反地,為萬物而勞累我身,就是身為物轉,人變成了富貴功名的奴隸。處於逆境,心裏憎恨恐懼;處於順境,就因愛戀而忘卻憂慮。微細如一根毫毛的事,都可以把身心纏縛而成為苦痛的根源,可見迷與悟、苦與樂都在於役物和役於物的一念之間。
為人處事也是如此。每個人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那些似乎是“拙”的東西,很多情況下未必是什麼大的缺點,隻要出於真,出於誠,出於本心,出於自然和質樸,可能就會營造出更為和諧的人際關係。
禪宗李翱說:“我來問道無餘說,月在青天水在瓶。”蘇東坡有詞說:“到得歸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都是寫盡了意念的極端,全都由無心而寫出來的,所以成了天真自然的名句。
要知道,“文以拙進,道以拙成”卻是一個樸素的道理。腳踏實地,認真地生活,認真地學習,認真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
5.擇善而執,勤能補拙
【論典】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老子》
【譯文】
上等善人像水一樣。水善於利萬物而不爭,處在眾人所憎惡的卑窪地方,所以近似於道的意境。上等善人善於選擇地方居住,心思最為深靜,與其他善人仁愛,講話最守信用,執政最會治理,辦事最能幹,行動善於抓住時機。正因為他不爭,所以沒有過錯。
【現代釋評】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要追求的東西,有一些夢想是要實現的,有一些原則需要堅持的。那些可能上你心底最後的據點,退縮到這裏,將不在後退,哪怕因此而一敗塗地,也要拚死捍衛那心底最後的一處或許是柔軟,或許是溫情,也或許是善良。總之,那是你的底線。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弱點,人性中最本能的一麵。可能是親情,可能是愛人,也可能是朋友之義。就是人們俗話說的“天良”,既道德良知。
所以“擇善而執”,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也是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大步行走的前提。因為我們選擇那份善良,所以擁有人性的光輝,在塵世蕪雜的路上,才能夠走的艱辛卻坦然,行的坎坷卻執著。
但也要知道,“善”不是無原則地退讓,不是不分是非地包容,更不是愚蠢、懦弱、無能。“擇善而執”是將人性的光輝深深地植入人們的靈魂,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飽含正氣。
【論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譯文】
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能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裏的辦法;不彙聚細流,就沒有借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現代釋評】
天才並不是生下來就是天才,笨人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個笨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背負著不同的使命。但是每個人的資質又是不同的,體現出來的外在也是不一樣的。如何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是每個人都迫切想要知道的。
於是,就應該明了,“天道酬勤”。沒有人能隻依靠天分成功。如果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就能將天分變為天才。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了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複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莊子像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隻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中國關於“勤”的古訓是很多的。 比如“勤能補拙”、“笨鳥先飛”、“業精於勤而荒於嬉”、“頭懸梁、錐刺骨”,等等。可是,為什麼要“勤”呢?
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今天,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知識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生也有涯和知也無涯矛盾表現得更加尖銳。在這尖銳的矛盾麵前,退縮是毫無意義的。要進取,就必須做有效率的文章。隻有人們逐漸認識到“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一勤奮品質,這惟一可靠的基礎上時,所有的希冀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因為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但是倘若缺少了勤奮,磁鐵就永遠是磁鐵,不會變成智慧可愛的指南針;缺少了勤奮,泥土永遠是泥土,不會成為恢弘闊大的長城;缺少了勤奮,就不會有璀璨的五千年文明……
因為平凡,因為普通,所以,可以用自己的汗水,澆灌成功的花朵;用自己的智慧,打造自己光明的未來;用自己的心血,來捍衛自己可能渺孝也許卑微,但對自己來說卻是整個世界的夢!
生命是一條長長的跑道,每個人都在路上努力地奔跑著,都想爭取勝利,都想成為強者。但是,隻有“擇善而執”,才能保證不跑錯方向,隻有以“勤”為“徑”,一步一個腳印,把握時間,珍惜光陰,才能在別人偷懶、玩耍的時間裏,到達光輝的頂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