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步立身,以退為進
【論典】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多麼高尚啊,舜禹得到天下,不是奪取來的。”
【論典】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如飛蛾投燭,羚羊觸藩,如何安樂?”
——《菜根譚》
【譯文】
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如同在灰塵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腳一樣,怎麼能夠做到超凡脫俗呢?為人處世如果不退一步著想,就像飛蛾投入火燭中,羚羊用角去撞藩籬一樣,怎麼會有安樂的生活呢?
【現代釋評】
進與退是一對矛盾的組合,但是中間又充滿辯證關係。滿則損,剛易折,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走向反麵。反之,適當地把握進退之間的尺度,高步立身,就可以以退為進。
那為什麼要退讓?退讓要遵循什麼原則?退讓有什麼好處?一言以概之——退讓,是為了更好地進齲退讓並不是意味著失敗,進取也不一定意味著成功。暫時的退讓是為了將來的進取,這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個原理。
讓出一片江山,就有可能贏得整個世界!
但是“退”是需要基礎的,是有條件的。在一無所有的時候,你無從談論退讓的問題,此時的所謂退讓也隻能是懦弱的體現。隻有擁有一定的實力,並且以實力為保證,掌握主動權的時候,才能談得上退讓。要知道,不是任何人高臥隆中都能讓劉備三顧茅廬的。
而此時的退讓,則是一種策略,一種方法,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段。
必要的退讓和妥協往往比進取收益要大。以靜代動,以逸待勞,漁翁得利,這些往往都是帶有一點妥協的色彩的。不與之爭,是因為爭之不利;不與之鬥,是源於鬥之有虧。
這時讓一步柳暗花明,退一步海闊天空。
【論典】
“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菜根譚》
【譯文】
人的感情變幻不定,世間之路曲折艱難,充滿坎坷。在行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讓一步、讓人先行的道理;在走得過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給予人家三分的便利,這樣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風順。
【現代釋評】
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常常隻知道前進,忽略了後退,忽略了避讓和妥協。忽略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前進,也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避讓的。就如一塊石頭從天而降,假如人能夠預先發現,那麼他是要本能的避讓,還是快步跑上前去,然後伸長脖子把頭遞過去讓石頭砸呢?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選擇避讓。這是明智的。因為真正的智者,是進退自如的。
據說成龍有一件恤上麵寫了耐人尋味的幾個字。身前是“做人難”,身後是“人難做”,帽子上寫的是“難做人”。但是成龍自己的解釋是:“還要好好做人”。可見,要成為一個理想中的人,成就理想的事業,必須要了解做人的智慧。這樣,才能不畏生活艱辛,不顧世俗坎坷,勇往直前,成就自己的夢想。
【論典】
“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處世懸鏡》
【譯文】
能夠容忍一句刺耳的話,就會風平浪靜;能夠在競爭時後退一步,道路就寬闊的多了。
【現代釋評】
“將相和”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藺相如麵對廉頗的咄咄逼人從大處著眼,從大局出發,做出退讓的姿態,並且巧妙地道出自己這樣做的根本原因,不但博得了眾人的理解,更贏得了人們的敬佩,也因此而感動了廉頗,來負荊請罪。
這種退讓隻有像藺相如這樣洞悉人情事態的人才能去做,也隻有他這種深知進退之道的人才能達到這種良好的效果。
【論典】
“狹路行人,讓一步為高;酒至酣處,留三分最妙。”
——《處世懸鏡》
【譯文】
在窄小的路上經過,給別人讓路為好;酒喝到一定程度,一定要留三分量才是最佳境界。
【現代釋評】
明朝年間,有一個姓張的老人開了個當鋪,生意一直做得不錯。在年關將近的一天,張翁忽然聽到鋪子裏人聲嘈雜。他急忙出來詢問,原來是店鋪裏的夥計在和一位鄰居爭吵。張翁忙問原由,夥計對張翁說:這個人以前典當了些東西,今天卻空手來取典當之物。我不給他,他就破口大罵,一點道理都不講……可那位鄰人看到張翁不但沒有絲毫愧疚之色,反而仍舊罵罵咧咧,不講情麵。麵對這樣的情景,張翁的做法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他微笑著對這個鄰居說:“我知道你的意思。年關就要到了,急著用這些東西嗎。咱們都是街坊鄰居的,因為這些小事爭吵不值得。”於是,就叫夥計找出他所典當的東西,一共有四五件。張翁指著棉衣說:“這是過冬不可缺少的衣服”,又指著一件長袍說:“這件衣服是我給您拜年用的。其他的東西現在也不急著用,莫不如暫時放在這裏,把棉衣、長袍先拿回去穿吧”。
那個人一看,隻好一聲不響地走了。當天夜裏,他竟然猝死在別人家裏。為此,死者的親屬同那人打了很長時間的官司,花了很多冤枉錢。
原來,這個鄰居欠了人家很多債務,無法償還,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事先服下毒藥,因為知道張翁家道殷實,就想用死來敲詐一筆錢財,但張翁沒有和他理論,給了他兩件衣服,他隻好到另一家去訛詐,而那家人不肯相讓,結果惹上了人命官司。
後來,有人問張翁說:“你怎麼能夠有先見之明,容忍了這種人呢?”張翁回答說:“凡是蠻橫不講理來挑釁的人,多半是有所恃才來的。如果在小事上不加退讓,那麼災禍就可能接踵而至了”。
張翁可謂真正地知進退,懂得失,不做無謂之爭。
“高步立身,以退為進”,實際上說的是一種襟懷。而這種襟懷,不是一時一事所能造就的,它是在長期的熏陶、磨煉中逐漸形成的。俗話說的好,退一步不為低。能夠退得起的人,才能夠做到不計個人一時的得失,才能夠站在更高的境界,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夢想,從而達到“爭”和“得”的最終目的。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論典】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
【譯文】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次用兵都會有危險。
【現代釋評】
人與人相交處事,假若不清楚對方的底細,貿然行事,往往結果和目的會相差甚遠。就像與高手過招,在意而不在形,假如對對方一無所知,可能會一敗塗地。
吳越爭霸,最後以吳王的失敗而告終,原因之一就是吳王沒有真正地認識越王勾踐。以為勾踐不過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因而放鬆了對勾踐的防範,最後一敗塗地。而恰恰相反,勾踐的反敗為勝,正是由於他對吳王進行了深入地了解,然後投其所好。如他知道吳王不滿伍子胥的耿直,便使用反間計,使伍子胥自刎身亡。又送給吳王兩個絕色美女,使吳王耽與淫樂……最後,終於一雪前恥。
諸葛亮和司馬懿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材。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的為人,司馬懿也了解諸葛亮的智慧。正因為如此,在失街亭後,熟知司馬懿為人的諸葛亮,麵對司馬懿的重兵,擺下了空城計,成為戰爭史上的一個著名案例。而司馬懿敗給諸葛亮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很了解自己,並且自以為很了解諸葛亮——“為人謹慎”。諸葛亮抓住的就是司馬懿性格中的多疑,成功地從司馬懿的眼皮底下全身而退。
可見,戰場上虛虛實實,實實虛虛,隻有知己知彼,方能立於不敗之地。俗話說,商場如戰場,一言一行更要小心謹慎。並且要能夠抓住對方的弱點。這樣,出擊才能夠快、準、狠,從而達到百戰不殆。
【論典】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譯文】
所以說: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
【現代釋評】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而在人與人交往中,隻有先了解對方的喜好,才能因人製宜,確定對策。人事人事,隻有把人搞明白了,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戰國時期的大縱橫家張儀,青年時期學的滿腹經綸,就到楚國去求取富貴功名。但是事與願違,楚王對他的想法並不感興趣,最後張儀在楚國生活的異常拮據,隻好另謀出路。
這個時候,楚王正寵愛著兩個美女:一個是南後,一個是鄭袖。張儀就去拜見楚王,對楚王說:我到您這裏已經很久了,大王還沒有讓我做些事情。大王如果真地不想任用我的話,那麼就請允許我離開這裏,去晉國吧,我想到那裏去看看有沒有我施展才學的機會。
“好啊,你盡管去吧。”楚王對他的去留根本不感興趣。
“當然,不管那邊有沒有機會,我都會回來一次的。”張儀說,“那麼請問大王,您可需要我帶些什麼回來嗎?譬如說那邊的特產,您如若喜歡,我可以給您帶些回來的。”
楚王看了他一眼,冷淡地說:“金銀珠寶、象牙犀角,我的王宮裏什麼沒有!對於晉國的東西,本王不稀罕。”
“大王難道也不喜歡那裏的美女嗎?”張儀故做驚奇地問。
這句話一下子觸到了楚王的癢處,他眼睛一亮,連忙問到:“什麼?你說的是什麼?”
“我說的是晉國的美女,大王。”張儀一本正經地說,還做起手勢向楚王誇獎道:“晉國是個出美女的地方埃她們有粉紅的麵頰,雪白的肌膚,黑色的如瀑布般的長發,走起路來如風吹楊柳,說話嬌嬌滴滴,比銀鈴還清脆。真的是比花花枯謝,對月月無光,雲鬢壓衡嶽,裙帶係湘江……”
這一番話說的楚王心花怒放,他急不可耐地說道:“對!對!本國地處蠻荒,我還從沒有見過晉國的美女呢。你要是不說,我到是還沒有想起來。那你就給我辦這件事是吧,記住要多帶些‘名貴的土特產’回來埃”
張儀卻微微地歎了一口氣:“大王,但是我身無分文,如何才能滿載而歸呢?”
楚王二話沒說,立即給張儀很多銀子,讓他盡快去辦。
張儀領到銀子後,故意把這個消息傳開,一直傳到南後和鄭袖的耳朵裏。兩個人知道後,大為恐慌,連忙派人去向張儀疏通,告訴他說:“我們聽說張先生奉楚王之命去晉國,特意送上盤纏”。
張儀在出發前,來到王宮向楚王辭行。他裝出依依不舍的樣子,說:“大王,我這次到晉國去,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回來埃請大王賜我幾杯酒,為我壯行吧。”
“行!行!”楚王立即叫人賜酒給張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