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
【譯文】
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哪個好一些?”
孔子說:“顓孫師辦事過了頭,卜商辦事趕不上。”
子貢說:“那麼是顓孫師好一些了?”
孔子說:“過了頭與趕不上同樣不好。”
【現代釋評】
中國人著重勤,認為勤是美德,因此,如果一個人樣樣事都做到加倍的勤,結果雖不免過分了點,但這種“過分”往往會受到讚賞。這究竟是否正確呢?當然不是了。如果一個運動員,每天的訓練不按部就班,而是“過分”的話,很可能會拉傷筋骨,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導致自己的運動員生涯就此結束,這樣是好嗎?況且中國人也有一句“物極必反”,凡事做到了極限必會有反效果,可見做得過分實是件不好的事。
再說“不及”方麵,凡事都達不到標準要求,當然被視為不好,更會被認為力有不及,甚至是懶惰。例如,燒飯的時候要用七十毫升的水,但你卻用了五十毫升,結果當然是難以入口的了。
總括而言,正如孔子所說,過分與不及也是不好的——“過猶不及”,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好就是把事做到完美,所謂“完美”就是“合乎中庸”,不“多”也不“少”,這樣就是好了。
有一個上班族,每天上下班必經過一個橋洞,且每天下班時都看到一個瘦骨如柴的乞丐在洞口乞討,而每次看到都給那個乞丐一些零錢。快到春節時,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在走過橋洞時又看到了那個乞丐。見乞丐隻穿著薄薄的衣服挨凍的樣子,惻隱之心發動,即慷慨地拿出一張一百元的紙幣放在了乞丐的麵前,頭也不回地走了。心想,這下乞丐可以過一個飽餐的春節了。
然而他錯了。等第二天再看到那個乞丐的時候,乞丐麵目全非,滿臉都是瘀痕!後來他才知道,都是因為他給的一百塊錢,那個乞丐差點沒死掉。有個歹徒看到乞丐拿的一百元錢要搶,而乞丐死也不放,結果被打得死去活來。給一個弱不禁風的乞丐一百元錢,這個人也太不小心了。就是給的再多,乞丐能保得住嗎?給一百元錢,還莫不如給他一元。對平常人來說一百元或許是微不足道的錢,但對乞丐來說那是太多了。對乞丐來說它不是幸運,而是太大的負擔,太重的壓力了。因為乞丐根本保護不了,也消化不了。無論什麼事情都一樣,應該相稱。壓力不能過重,施舍不能過多,要求不能過高,要適可而止,名實相符,裏外相稱。
所以孔子說過:“過猶不及”。這話是說,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質卻都是一樣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論典】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論語·庸也》
【譯文】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現代釋評】
正因為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行它。這正如要求“大公無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兼顧”,就比較容易做到了。
這樣說來,中庸之道是不是也隻能作為一種理想的道德規範而加以提倡呢?當然不是,曆史上把中庸之道運用很好的大有人在,以中庸之道為座右銘的也大有人在。
民諺雲:“帆隻揚五分,船便安;水隻注五分,器便穩”,五分即一半也。“酒到半酣正好,花開半時方妍”,這是著名的中庸哲學詩《半半詩》中的兩句。也是古人一種煉達知度的生活哲學。中庸的智慧見於人生經驗諸多方麵。“一張一弛”、“勞逸結合”、“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這些格言警句,是其在生活中不同側麵的表現。宋代邵雍的《安樂窩中吟》“美酒飲到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而清代學者李密庵也有二首《半字歌》,也叫做《半半詩》。半者,中也,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不可不讀。
半字歌(一)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
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
半字歌(二)
參透乾坤隻半,識得人生難全。
天道好缺而惡滿,何為碌碌求圓。
半貧半富半安足,半命半天半偶然;
半癡半聾半糊塗,半真半假半瘋癲;
半用半舍半行藏,半智半愚半聖賢;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夢半神仙;
半有半無半苦樂,半榮半辱半姻緣。
一半盡在於我,一半聽任自然。
思量半世飄飄過,人生百歲不多年。
識得半的玄權在,世間到處總悠然。
中國人講究什麼事情要“一分為二”,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明顯區別就是,西方人喜歡說“是”與“否”,而中國人喜歡說“大概、可能、也許”這些比較含糊的詞語,也許是和中國人骨子裏的“中庸”思想分不開吧。
將中庸之道運用於生活,便有卷舒自如,合乎天運之境界。《菜根譚》裏有雲:“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滋味。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見。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
中國人擁有許多很奇妙的知識、學識,“中庸”之道也算是中國人的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吧。也許真正快樂的人,就是這些在不知不覺中運用了“中庸”思想的普通人,他們才是最快樂的人。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經常可行之道。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講,中庸是一種倫理原則,是對人們思想、情感方麵的原則性約束。從實踐性的社會角度講,中庸又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方式方法,具體體現為日常各種事務中的實踐活動。正因為這種無處不在的滲透性與廣泛性,中庸之道才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生活,成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指導原則。
【論典】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現代釋評】
可見,知易行難,大多時候人們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聰明,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
另一方麵,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結果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祝
新浪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篇文章,是調查年薪在什麼檔次的人們生活得最快樂,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每月隻有2000-4000元收入的人們是最快樂的,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工作和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在心情上、工作壓力上以及其他方麵的綜合指數都很好。相反地,那些富人並不快樂,他們整天憂心忡忡,擔驚受怕,心理壓力大。而窮人則每天為了生計而疲於奔命,他們活得也不快活。
所以,所謂的中庸之道,應屬一半有名,一半無名;懶惰中帶著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至於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於完全不工作,或是可以稱心如意地資助朋友;鋼琴也會彈,可是不十分高明,隻可彈給知己的朋友聽聽,而最大的用處還是給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點,可是隻夠擺滿屋裏的壁爐裏;書也讀讀,可是不能用功,正所謂“好讀書不求甚解”;
學識頗廣博,可是不成為任何專家;文章也寫寫,稿件也可以一半被錄用一半退回,我相信這種中等階級生活,是中國人所發現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論典】
仲尼曰:“君於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
【譯文】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現代釋評】
對於上班族而言,身處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擔心失業、缺少歸屬感、與親友疏於聯係、對工作前景表示憂慮以及自尊心經常受挫等,是產生壓力的幾個主要因素。
適度的壓力並無大礙,反而有積極作用。常言道,“化壓力為動力”,適度的壓力能使人處於應激狀態,神經處於興奮;讓個人認識到改善自我的機會,以更加努力的姿態、更高的熱情完成工作,如此便有助於業績改善。
但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職業壓力如果得不到緩解和宣泄,日積月累將會引起個人心理和生理各方麵的不適,感官所能感覺到的症狀包括暴飲暴食、呼吸加速、勞累、哭泣,等等。
身體內部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血壓升高、肌肉變得僵硬、胃酸過多,等等。心理症狀主要包括緊張、焦慮、憤怒、消極、悲觀、玩世不恭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更嚴重的則表現出抑鬱症的征兆,孤僻、絕望,甚至想自殺。
中庸之道是道的最高水平。水至於平而止,道至於中庸而止(南宋哲學家葉適)。中庸之道是處理天人關係,特別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中者:不偏也,庸者:大智慧也。
“中”即適中,既不要不夠,也不能過分。“庸”是運用之意。“中庸”即用“中”,即善於把握“中”的尺度,隨時做到適中。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量度,這就是“中”,超過這個量就是“過”,沒到這個量就是“不及”。
2.虛心處世,謙恭得人
【論典】
“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誌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諒。凡正話實話,多說幾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話亦不妨多說,但不可以訐為直,尤不可背後攻人之短。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曾國藩《治心經·誠心篇》
【譯文】
做人應該虛心處世,誠心待人,哪怕曆經磨難,也要秉持一誌。因為虛心,所以無所藏,無所私,就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同。而做人,講話可以直,但不可以直作為打擊他人的手段,最忌諱的是在背後論人長短,攻擊他人。對待下屬之道,貴在誠,不貴於權術。
【現代釋評】
曾國藩是晚清的重臣名臣,他認為:對待自己身邊的人,一定應該誠心、虛心,這樣才可以團結大家的力量來做共同的一件事情。在這個權術被許多人奉為真理而廣泛地運用的時代,在看看曾國藩的話,不僅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當然在鬥爭當中,權術的正確運用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但卻不是惟一的處世方法,因為,除了對手還有朋友、拍檔,對於這些人就不適合再用權術了,否則就沒有真正的朋友了,沒有朋友的人的,心靈一定是幹枯的。
而凡是那些在背後說人壞話而當麵奉承的人,一定是幹不成大事業的人。因為幹大事業的人心懷寬廣,以誠待人,不主觀臆斷,因而能夠成為大家的首領。為什麼,因為心誠就能夠誌氣專一,膽氣十足,雖曆經千折百磨也照樣意誌堅定,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是誠心最主要的用途。不要以為權術是成功的要訣,沒有了誠心,沒有了底氣,權術再多也照樣會被人摧垮。
真正的謙虛,表現為自信和大度,自信中蘊藏著智能,大度中蘊藏著寬容,它與現代社會強調的“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機製、“適者生存”的理念並不予盾,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
但是現實生活中,因為取得一點點成績而自吹自擂者大有人在。有些人,確實有一技之長,在某一領域顯得出類拔萃,應該說,這種人是我們隊伍中的“傑出人才”,值得大家尊敬,如果能發揚光大,再接再厲,必定會取得事業上一個又一個成功。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開始居功自傲起來,喜歡以己之長比人之短,結果比來比去,競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大有“超然物外”、“一覽眾山斜的感覺。這是一種悲哀。
管子曰:“言不得過其實,實不得過其名”。這句名言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事要紮紮實實,要有分寸,千萬不要過了頭。過分誇大自己,隻能走向事物的反麵,也會使人們改變對一個人的認識和看法。人的本性有爭強好勝的一麵,但應體現在對事業的強烈追求和進取心上,如果目空一切,飛揚跋扈,不僅成不了大事,得不到別人應有的尊重,而且還會對工作、事業造成阻礙,其原有的長處演變成短處,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