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確定目標,矢誌不渝
【論典】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晁錯論》
【譯文】
古代成就大事業的人,不隻因為有超常的才能,同時必定有堅忍不拔的誌向。
【論典】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蘇軾《晁錯論》
【譯文】
如果沒有事先立下誌向,天下就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
【現代釋評】
如何才能成就人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但是毋庸諱言——首先要確定目標。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指出:“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誌。”明代學者王守仁認為:“讀書學習是如此,幹事創業之事亦然”。
我國曆史上,讀書首先立誌而終有建樹者是不乏其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隻有“吾十有五而有誌於學”,才得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能隨心所欲”,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三國時期魏國的董遇,自幼家貧,無力上學,但他立誌刻苦自學,終於成為很有學問的人。他曾說:學習隻怕不立誌,立了誌就不怕沒有時間,我就是利用“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者時之餘)的時間進行學習的。毛澤東在青少年時期就誌存高遠。1910年秋,他在進步書籍的影響下,立誌外出求學,在離家時改寫了一首舊詩:“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他在湖南省立一師學習的五年半時間裏,經常和朋友們互相勉勵說,讀書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誌,不要追求個人名利,不要打升官發財的主義。在他的領導下,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還有周總理,在少年時候就立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遂成文能定國、武能安邦的一代豪傑。
但是,茫茫人海之中,“超世”的天才畢竟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大多數人不過是凡夫俗子,滄海一粟,再普通不過。但成功並不隻是天才們的專利,對於平凡如我輩者,隻要能不斷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培養磨練堅韌不拔的品格,腳踏實地,兢兢業業,亦會實現夢想,有所成就。
常言道,做人要“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而這個“窮”字,並不僅指物質財富上的窘迫,它實際泛指一切人生困境。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無論形勢多麼嚴峻,無論環境多麼險惡,也無論命運多麼不公正地將厄運不停傾瀉,都要堅強麵對;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上,無論如何,都要恪守“自強不息”的信條,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
周國平說,每個人都在各自的朝聖路上孤獨地走著。每個人也在自己的朝聖路上虔誠、執著地走著,雖一路跋涉、一路坎坷,也迷惑過,動搖過,然而,都必須堅持到底,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走進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地、理想之地。
時光一點一滴,歲月無聲無息,在城市的角落裏,總是有人躲在那裏,默默地哭泣。光榮和夢想,憧憬和希冀,翅膀折斷以後,又怎麼再麵對風雨的侵襲?生活潮起潮落,命運幾番波折在人生的叢林裏,總是很少有人能堅持跋涉到哪怕隻剩最後一口氣。但要記住:失敗和屈辱可以使靈魂涅磐,經過煉獄的洗禮可以再次奮起。因為人們無法逃避生活,所以隻有選擇直麵生活中的挑戰。
選擇在這個喧囂和浮躁仿佛大行其道的世界上堅持,是一件很難的事。很多人有好的開始,無論是生活、工作或情感,然而當其遭遇意外、挫折或失敗時,當其受到命運的摧殘或打擊時,會變得心灰意冷,冷漠麻木,會放棄希望和追求而隨波逐流。於是很多人的生命不再綻放光彩,很多人的生活普通平庸,很多人自我淪落和放逐,很多人甘於無聊和寂寞。
其實,很多時候,隻要能再堅持一下,一切,包括故事情節和結局,就會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然而,他們卻選擇了棄絕。他們,就像一個臨陣脫逃的士兵;而生活,就像一段半途而廢的旅程。
假如不為愛、不為理想而堅持,留給生命的隻能是痛苦的回憶和無盡的悔恨。因此,當苦難的考驗降臨到人們頭上時,人們要義無反顧地選擇堅持。這樣,人們的目標、理想,才不是水中月,鏡中花。
【論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譯文】
自然界的萬物都在剛健地運動變化,一個有品德的人也應當自強不息。
【現代釋評】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每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們就開始奔跑了。
獅子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你要是跑不過速度最慢的羚羊,你就會被活活地餓死。”在另一塊場地上,羚羊媽媽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獅子還要快,那你就肯定會被它吃掉。”
生存是殘酷的,惟有自強不息才能保護自己,成就自己。
傳說古時候,太行山和王屋山都是冀州南麵的山。這兩座大山之北,住著一位90歲的老翁,大家叫他北山愚公,因為大山阻隔,出入要繞很遠的路,非常不便,於是愚公下定決心,一定要挖平這兩座大山。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子孫們,全家人都欣然同意了。於是愚公帶領他的子孫們開始了挖山,把挖出來的石頭運到很遠很遠的大海 邊倒掉,這是多麼艱巨的工作啊!可他們滿懷信心地堅持著幹,連鄰居小孩都來幫忙挖山。
有個叫智叟的老頭,聽說愚公每天都在挖山,就前來教訓他:“你這個人真是太愚蠢了!憑你這樣的殘年餘力,連山上的一株小樹也動搖不了,還想把大山搬走?”
愚公望著自以為是的智叟,長歎一聲,說:“你這個人真是不明事理啊!還比不上鄰居的小孩子呢!我也許不久就要死了,但我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有兒子,子子孫孫是無窮盡的;而這山卻是挖一點就低一點,不會再增高的了,隻要子子孫孫沒有窮盡,不停地挖下去,還怕這兩座大山挖不平嗎?”
足智多謀的智叟,這回也無話可答了。
山神聽到愚公的話,害怕他這樣無休止地挖下去,就連忙報告了上帝,上帝被愚公的決心和毅力所感動,就下令山神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分別搬到朔東和雍南去了。
認定一個目標,是完成一個事業的起點。有決心和信心,向著目標矢誌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達到目標。愚公率領他的子子孫孫們,堅定不移地幹下去,結果感動了上帝,搬掉了兩座大山。而我們做事隻要心誠,對事業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地努力工作,也會感動上帝而創造出人間奇跡,使夢想成真的。
【論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譯文】
上天將要把治國治民的重任加在這個人的肩頭上,一定要使他遭受種種困難的折磨,弄得他心煩意亂,筋骨勞累,肚腸饑餓,口袋空空,想做些什麼便被幹擾打亂,百般不如意,這就是為了使心意竦動,得到鍛煉,性格堅韌,克服疲軟,由此而增加他平時所不能具有的能耐。
【現代釋評】
孟子
如果每個人都既能做到“處涸澤以猶歡”,保持心態的超然與達觀,又能牢記孟子的教誨,“動心忍性,增益所不能”,我想,無論是麵對怎樣的人生困境和挑戰,人們必定都能從容應對。
工作的失敗,愛情的失意,人際關係的不盡順心……這種種也許會給你的雙眼蒙上灰塵,使你看不清前進的方向,看不到光明的到來;也許會把你昂起的頭壓得很低,雙眼冷冰冰地看著自己腳下的路;不管所走的路的盡頭會是什麼樣的風景,意識不到別人的存在,甚至是忘記了自己曾經是誰,隻是機械地、麻木地挪動著腳步;也許會使你久久地歎息,歎息人世間的悲涼,歎息人與人之間的冷若冰霜,歎息人心叵測……
然而,當你抬起頭,就會發現外麵的世界將依然光彩奪目。因為,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每一條道路都是崎嶇不平的,隻要你全身心地去拚搏,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隻要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撞擊另一顆心,天涯何處無芳草;隻要你矢誌不渝,有誌者事竟成……
生活中挫折和打擊是無法避免的,但路到底要怎樣走,卻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麵對命運無情的重擊和惡意的嘲弄,有人選擇放棄,有人選擇奮起。而隻有“屢敗屢戰”者,才能真正扭轉乾坤,主宰命運,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人生戰場上的勝者。
聯想公司總結20年創業經驗時,在第四十五條成功法則中這樣寫到:
矢誌不渝。每家公司在初創時都是激情滿懷的,問題在於隨著歲月的流逝會不會漸漸冷漠。所以,有必要在每年的第一天裏問問自己:我還有當年的那份激情嗎?
確定目標,矢誌不渝地前行,人們就能走到人生的黃金時節!
2.開拓進取,鍥而不舍
【論典】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譯文】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裏的辦法;不彙聚細流,就沒有借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
雕刻
一下就放掉它不刻了,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現代釋評】
大文學家左思,是西晉臨淄人。年輕時曾苦學書法、彈琴,都不成功。但左思並沒有灰心,他以文學為目標,繼續奮發學習。
多年之後,左思想寫一篇稱頌三國時蜀都、吳都、魏都的賦。為此,左思拜訪了著名的學者張載,向他請教有關成都西北一帶的情況。又到這三座城去調查、遊覽。左思在家中的庭院裏、籬笆邊和茅廁內都放了筆和紙,每當有了好的想法,就立刻記錄下來。
經過十年的磨煉,左思終於寫成了《三都賦》。文章構思奇巧,氣魄雄偉,語言優美綺麗。時人競相傳抄,洛陽為之紙貴。當時的著名學者皇甫謐讀完後大為讚賞,還為《三都賦》寫了序言。
著名學者張華稱讚《三都賦》能和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相媲美,讀後有餘味,越讀越有新意。
左思不斷地嚐試挖掘自己的長處,開發自己的興趣。在確定目標後,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終於成為一代大家。這樣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
馬克·吐溫曾經投資設計了一台三噸重的印刷機。這台機器有1.8萬個零件,共用了1,300個圖樣,申請了一千多項專利。後來,在一宗官司裏,兩個審查官因為細看這些文件弄到精神錯亂。
愛迪生對專利權也非常重視。每次覺得別人偷用了他的發明,就訴諸法律。他死的時候並不富有,主要原因就是他打官司太多。有人作過估計,愛迪生所花的律師費超過了他發明專利權所得的收入。
這些輾轉求索、鍥而不舍的故事,聽了令人肅然起敬……可敬的不僅是他們的執著,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市場經濟社會的今天,更是顯得尤為重要。
台灣著名電視製作人顧英德,在多年前任中視業務組長時,為爭取廣告,求見鈴木工業公司董事長,去了七次,留下七張名片,都無法見到要見的人,第八次拜訪,董事長才肯接見他,以後兩人成為極好的朋友,使鈴木工業公司成為中視的大客戶。
理想陶瓷公司董事長梁清政,十多年前創立理想工業公司,為推銷理想牌瓦斯爐,拜訪地區經銷商時常遭拒絕,曾經有一位經銷商,一共去拜訪六七次,留下六七張名片,才獲得對方的接見與首肯。可見理想牌能成為台灣瓦斯爐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牌子,絕非偶然。
常聽有些人在拜訪客戶時,吃了多次閉門羹後,就心灰意冷,殊不知這正是考驗的開始。
因為每一個行業都難免會碰上稍微棘手的人際關係難題,困難的是不僅不能逃避,還得積極去解決這些令人頭痛的問題,進而化敵為友,使反對變成為支持,順利完成任務,開拓自己的人脈關係。
可見,不論古今中外,凡有傑出成就的人,在他們的意誌品質中,都有不懈地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和勇氣。也隻有這樣,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論典】
“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漢書·枚乘傳》
【譯文】泰山上流下的水溜能穿透岩石,很細的繩索能磨斷樹幹。水並不是鑽石頭的鑽,繩索也不是鋸木頭的鋸,但是一點一點地磨擦,就使得石穿木斷了。
【現代釋評】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道理人人都懂,而要真正地做到卻是很難的。但如果持之以恒、不懈怠的話,就一定會成功!
河南分院南陽學區,99級中函本科學員段玉景,經過不懈地努力,抱著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終於被西安石油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係錄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