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7月,段玉景從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畢業,因品學兼優,被中共南陽市委組織部作為選調生,分配到鄧州市構林鎮政府工作。這裏地處豫西南豫鄂交界處,經濟欠發達,民風淳樸。段玉景初來乍到,對工作滿腔熱情,一心想幹出一番事業。坐機關、跑村組、搞調研,寫過材料,抓過中心工作,幹得非常投入。在工作實踐中,他越來越強烈地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僅學過的書本知識需要充實更新,也需要更高的專業技能和更豐富的社會知識為父老鄉親服務。繼續深造,向更高層次衝刺的念頭與日俱增。1999年初,經本人多次要求,鎮黨委批準,段玉景報考了中央黨校函授本科經管專業,並順利地通過了入學考試,成為鎮政府大院裏第一個函授本科學員。
在2002年,段玉景在鎮領導和同事的鼓勵下,第一次報考省內一所大學經濟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因英語成績不理想未能如願。但他不氣餒不動遙2003年報考再次落眩他查找原因,調整主攻方向,準備再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004年,段玉景第三次衝刺終獲成功,被西安石油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係錄齲在該學院錄取的數十名碩士研究生中,段玉景綜合成績排位第一。
手拿碩士生錄取通知書,段玉景感慨萬千。他說:能夠有今天,是因為中途沒有放棄,也沒有氣餒。人做什麼事,都要有一股子勁,一種鍥而不舍的勁。
清代小說家蒲鬆齡曾撰寫這樣一幅讀書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來表達他讀書創作《聊齋誌異》不達目的不甘休的意誌與決心,用項羽大破秦兵和勾踐天吳雪恥的史事來激勵自己,鼓舞自己。此為蒲鬆齡落第自勉聯。原來蒲鬆齡少時幾次赴考都名落孫山,於是憤而放棄科舉轉而著文。他激勵自己一定要有所成就。終於,他用畢生精力完成的《聊齋誌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是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讚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事,隻有始終堅持如一,不改初衷。一定會功夫不負有心人,百煉成鋼,功成圓滿的。
3.收斂鋒芒,勢強顯弱
【論典】
“山以高移,穀以卑按;恭則物服,驕則必挫。”
——《處世懸鏡》
【譯文】
山峰因為高大而被雨水衝刷變形,山穀因為低下而獲得平安。
【現代釋評】
《莊子》中講了這樣兩個故事。在許久以前,有一個人要蓋房子,古時候的房子都有一個主幹,而製造主幹的主要材料為木材,其木材必須又粗又直,否則隻要屋頂一架上去,整棟房子將會立即垮掉。原本挑選木材的應該是造房屋的工人,但偏偏房主李四又是一個該死的完美主義者,他不相信人們挑選,所以決定要自己到山中去選一棵又粗又直的樹,為他房子的幹梁。
他拿著斧頭,一個人獨自到山中。走著走著,他看到了一棵形狀彎彎曲曲的樹,在日光的映照下顯得非常美麗;但可惜,他是在找房子的幹梁,這棵樹就用不了……
忽然間,他看到了一棵非常高大雄偉,又直、又粗、又美麗的樹,心想這就是他所想要的,所以當下就拿起了斧頭,一斧又一斧的砍。因為這棵樹蠻粗的,所以足足砍了一天一夜才把這顆樹砍倒,砍完之後便把它拖回家去了。
因為這棵樹在山中和其他樹生活多年,現在它被砍了,它的同伴非常傷心,於是在晚上時山中便傳出許多的怪聲。有一棵奇醜無比,形狀彎彎曲曲的千年古木便開口說了:
“唉,它之所以被砍,是因為他‘有才’所惹的禍埃”
另一個故事說:有一天,一人到他的朋友家去做客,天色將晚,朋友之妻便到了廚房去做菜。她想即然是老朋友,所以當然是要做豐盛一點啦,於是便到了雞籠去看看。雞籠中隻剩下了兩隻大公雞,一隻每天早晨都準時報時,是一隻會報曉的雞;而另一隻呢,則是每天早上都睡過頭,一點用處都沒有的雞。
至於婦人會選哪隻雞來殺呢?也許有人會說那隻每天準時報曉的雞,讓人在早上都不能好好的“賴床”一下,所以它該殺。但在古代時,沒有鍾表的流行,時間的標準都是靠每天早上的雞鳴來知道的,所以婦人就選了那一隻啥用都沒有的雞來做今天的晚餐。婦人把它抓出來,拿到廚房,並將菜刀磨得非常鋒利,磨好了之後便高舉菜刀,並朝著雞脖子的地方剁了下去……那隻被殺的雞的頭隨著“剁”的聲音向廚房外飛了出去,另一隻在籠子中的雞從頭到尾完完全全看到了這血腥的一慕。它非常痛心,也說了一句:
“這都是它的‘無才’所招惹來的殺身之禍礙…”
所以人生於世,其處世之道就是一個“藏”字。有才的人要會“藏鋒”;而至於無才的人呢,則是要“藏拙”。收斂鋒芒,學會示弱,才是正確的生存之道。
【論典】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無繩約不可解。”
——《老子》
【譯文】
善於行路的人不留下車轍馬跡,善於談話的人沒有疵病,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閉門的人不用門閂,然而不可弄開,善於結合的人不用繩索,然而不可解開。
【現代釋評】
同樣,善於保全自己、推銷自己的人,都懂得怎樣使自己不成為他人的眼中之釘,肉中之刺,知道怎樣才能不讓自己成為他人嫉恨的對象。那就是收斂鋒芒,勢強顯弱。
因為被別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惱恨的事情,當你超過他人,而恰巧那人又心胸狹窄,這時你就會處於危險之中,甚至產生致命後果。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雖然他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但龔遂絲毫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材,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劉邦像
而人們在今天的職場生涯中,麵對上司,最忌諱的就是自表其功,自矜其能了。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常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地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自以為有功便忘了上司,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和君上嫉恨。自己表白自己的功勞雖說合理,但卻不合人情的捧場之需,而且是很危險的事情。
三國末期,西晉名將王浚於晉鹹寧六年(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分裂的局麵至此方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於統一,王浚的曆史功勳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浚克敵致勝之日,竟是受讒遭誣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王浚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這不能不令功勳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浚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製,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浚問:“這話什麼意思?”
範通說:“當足下凱旋歸來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
王浚按照他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上司給你安個“居功自傲”的罪名把你滅了,很得正嫉妒你眼紅你的同事的心。你不了解這種孤立無援的後果是不能自保的。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的捧場,穩妥的自保。還是把紅花讓給上司為上策。
藏匿鋒芒,不讓領導感到不如你。多數領導對下屬都希望有多方麵的優勢,然而事實卻經常與他開玩笑,工作中他會時時發現下屬在某些方麵有傑出表現,甚至超過自己。為了不傷領導的麵子,明智的下屬應該盡力收斂鋒芒,盡力不刺激領導那固執的自尊。
“難得糊塗”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隻要你懂得裝傻,你就並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下屬巨子招致殺身之禍。人際交往中,學會藏鋒,才能在詭譎的職業生涯中立於不敗之地。
【論典】
“《揚雄傳》雲:‘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龍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孫,即屈也。此詩謂高行之見傷,必言孫以自屈,龍蛇之道。誠中形外,根心生色,古來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潤,無不達於麵貌。餘氣象未稍進,豈耄欲有未淡邪?機心有未消邪?當猛省於衷,而取驗於顏麵。”
——《挺經》
【譯文】
《揚雄傳》中講:“君子遇到聖明之時,就力行其道;遇到政治紊亂,君主無道之時,就如龍蛇,可曲可伸。”龍蛇,就是講一直一屈。 比如說保持高潔的操守,就屬於伸的一方麵。
言語謙虛,就是屈的一方麵。此詩講害怕行高於世,必被傷害,所以必須言語謙遜以自屈求全,這就是龍蛇之道。
誠懇的心意表現在人的外貌上。古來有道之人,淡雅謙和無不表現出來。我的氣色沒有變化,是不是欲望沒淡化?心機沒有消邪?應該在心中猛省,表現在臉麵上。
【現代釋評】
曾國藩《挺經》中具體地闡釋了《藏鋒》之道。並且總結出“龍蛇之道”及“大凡人之君子,大都寂靜藏鋒”的觀點。而中國的儒、道、釋三家傳統文化,至少有兩家半都主張做人要喜怒不行於色,切忌鋒芒太露。所以幾千年來培養出無數玲瓏圓滑,唯唯諾諾,謹小慎微,四平八穩的謙謙君子。
唐朝人蘇味道,處世圓滑,模棱兩可,從來不拿出自己的主見,含含糊糊,鋒芒全無,人稱“蘇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還是唐朝,婁師德身為宰相,卻明哲保身,八麵玲瓏,從不露鋒芒,不僅如此,他還教育將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臉,應當笑著接受。”這兩位之所以能一路順利,位居大臣,大概就與從不露鋒芒有關。
相反,敢露鋒芒者,一般都難得善終。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答曰:“十萬。”再問:“你能帶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點也不客氣,絲毫不知收斂鋒芒,雖說劉邦幾年後才收拾他,其實這會兒已經對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個無能的皇帝,秦檜又是個賣國宰相,人家一門心思求和自保,嶽武穆卻要“直搗黃龍”,卻要“還我河山”,卻要“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如此鋒芒畢露,又怎能躲過“風波亭”之劫?
武將鋒芒太露固無好處,文人太露鋒芒也難成善果。李太白瀟灑飄逸,恃才傲物,終因鋒芒太露而難見容於官場,縱是明皇賞識,貴妃垂憐,也無法弄個一官半職。隻好一生浪跡天涯,與酒作伴,自慰“天生我才必有用”。蘇東坡一生豪放不羈,卻屢遭磨難,不僅官場受挫,險遭殺頭之禍,就是在文化圈裏,也是非議四起,其弟蘇轍一語道破:“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的確,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後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蘇東坡,又一個鋒芒太露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