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3 / 3)

鋒芒,既然使那麼多的人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於是就有“聰明人”去研究怎樣才能遠離鋒芒。明代有個官員叫張幹,四朝元老,人稱不倒翁。有人向他請教,怎樣平息誹謗?答曰:無辯。怎樣製止怨恨?答曰:不爭。再問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鋒。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自保之術,不爭不辯,無怨無怒,玲瓏圓滑,與世無爭,果如此,官運不衰、榮華富貴都是可以預期的。

如果你想證明什麼,別讓任何人知道,要不留痕跡,很有技巧地去做。你要是比別人聰明,不必張揚,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使你與人共事時有較大的轉圜餘地。所以,在莊子的名篇《庖丁解牛》中,解完牛後,雖“躊躇滿誌”,但不露鋒芒,隨即“善刀而藏之”的這種心理上的警覺和行為上的收斂,應該卻是每一位“入世”者應銘記在心的。

4.審時度勢,厚積薄發

【論典】

“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

——《三國演義》

【譯文】

運用武力取得勝利的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拘泥於常理,就寸步難行了,應該隨機應變。

【現代釋評】

三國時期,軍閥紛爭,三國抗衡,政治氣候險惡莫測,戰場局勢變化萬千。可以說一會兒是平湖秋月,雲淡風輕,瞬息間又電閃雷鳴,風雲突變。任何一個政治軍事集團或個人,要生存、要發展、要取勝,首先要能審時度勢,《三國演義》開卷第一句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講的就是審勢;其次必須因情措法,主動謀變。

書中第18回有一段“賈文和料敵決勝”的故事,說的是曹操正在西南前線與劉表、張繡作戰,荀彧從許昌來信告知,袁紹要興兵進犯許都,曹操心慌,下令回兵。張繡得知後就要追趕,賈詡阻止道:“不可追也,追之必敗。”劉表不信,力勸張繡追趕,結果大敗而回。這時賈詡卻建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劉表、張繡表示懷疑。賈詡斷言:“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張繡依言而行,果然大勝一常劉表後來請教賈詡,賈詡解釋道:“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操軍雖敗,必有勁將為殿後,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夫操之急於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後,必輕車速回,不複為備;我乘其不備而追之,故能勝也。”在這裏,預知敵我,以變製變,是賈詡取勝的妙訣。

《三國演義》中這類例子不勝枚舉。諸葛亮的“增灶退司馬”,是針對司馬懿多謀多疑的病態心理,以弱示強;陸遜為奪回荊州,卻利用關羽的目空一切,卑詞奉承,以強示弱。

曹操濮陽破呂布,是看準呂布的勇而無謀,使用的是“詐死”;“死諸葛能走生仲達”,依然是利用司馬懿的病態心理,使用的是“詐活”。“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因敵糧多兵少,貴在以快取勝;司馬懿戰敗公孫淵隻因“賊饑我飽”要在按兵不動。

【論典】

“積薄而厚,聚少而為多。”

——《戰國策》

【譯文】

積累薄到厚,漸由少而多。

【論典】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譯文】

合抱的大樹,產生於像毛尖小的幼芽;九層的高台,開始於一筐土;千裏遠的行程,開始於腳下。

【現代釋評】

任何事物的成長壯大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就是積累。隻有厚積才能薄發。

司馬遷為了寫出《史記》遍曆國家的曆史古跡,閱覽了無數文獻資料。曆時數十年,才寫出了彪炳史冊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為了積累詩作素材,準備了許多陶罐,並分門別類貼上標簽,整齊地放在一個七層的架子上,他平時收集到了資料,按不同門類投到各類的陶罐中。

而徐霞克徒步跋涉實地考察,李時珍親身嚐遍百草……沒有積累就沒有實力,就無法豐富自己的心靈學識。積累是一個養精蓄銳的過程,是在等待最為恰當的時機。

【論典】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形勢解》

【譯文】

大海不擇細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浩瀚無邊;高山不擇土石,所以才能巍峨雲天。

【現代釋評】

不辭點滴,積微製勝。在《三國演義》中有兩個故事,便是這個意思。一個是曹操與馬超相持在渭水。由於沒有險要地形可以憑借,加上馬超不斷往來衝殺,曹操一直立不起營寨,心中甚是憂慮。後來,他接受荀攸和一位隱士的建議,命令幾萬士兵,挖取渭河沙土,利用嚴寒,運土潑水,一夜間竟築起一座土城。

還有一次是諸葛亮平蠻打到三江城下,蠻兵拒城固守,首次攻城失利。後來,諸葛亮心生一計,傳令士兵:“每軍要衣襟一幅,限一更時分應點。無者立斬。”到了初更時分,諸葛亮又傳下命令:“每軍衣襟一幅,包土一包。無者立斬。”然後再傳命令:“諸軍包土,俱在三江城下交割。先到者有賞。”於是十萬蜀兵皆抱土飛奔城下,將包來的土一齊倒下。不大工夫,積土成山,接連城上,然後一聲暗號,蜀兵紛紛登到城上,很快拿下了三江城。

在這兩個戰例裏,曹操、孔明所用的積少成多謀略,超越時空,對於今天的競爭者也大有裨益。企業管理的曆史上,數不清的傑出人物,就是從小處著眼,從一點一滴做起,終於彙成了財富的汪洋大海,築起了事業的巍峨高山。

審時度勢,以變製勝,在戰爭和政治的角逐中是一條普遍的原則,同樣也適用於現代的經濟競爭。這是因為,現代企業是一個“適應的開放式大係統”。所謂“開放式大係統”,就是說企業要和整個社會環境進行信息對流和能量交換。它區別於機械的小係統或封閉式的“投入——輸出”的生產係統。它要受外部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各種因素的製約,同時也要受內部各種經營資源和從屬係統的影響。所謂“適應”,就是說企業必須保持“適應者”的地位,隨著特定的內外環境的變動而變動。否則,這個係統的運動就可能停頓或中斷,這個係統的結構就可能破壞和傾覆。而現今企業的內外環境,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的,因而“永遠變化”是現今企業麵臨的一條永不變的規律。

拿市場的需求來看,隨著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發展,這種需求在不斷地產生、變化和發展。一種需求滿足了,另一種新的需求又會出現。同時,這種需求還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樣一個產品在一個市場上是十分搶手的暢銷貨,在另一個市場上就可能變得無人問津;同樣的顏色、圖案,在甲地大受歡迎,在乙地就可能成為人們忌諱禁售之物。更有甚者,對於同一個市場需求,眾多的競爭者都趨之若騖。因此,現代市場形勢真是險象叢生,瞬息萬變。

現代企業家應該謹記:沒有普遍適用的經營策略,沒有久暢不滯的走紅產品。要使自己在多變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掌握不斷變化的需求動態,了解不同市場的不同特點,注意競爭對手的策略招數,不斷采取正確的對策變於人先。如果經營思想陳腐守舊,產品麵孔多年照舊,行銷方式消極呆板,銷售渠道狹小不變,就一定會被競爭的壓力所擠垮,被市場的波瀾所淹沒。

先變必須先知。一個出色的企業管理者,要像諸葛亮所吟唱的那樣:“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在環境“欲變未變”之時,見微波而知必有暗流,“聞弦歌而知雅意”,在順利中預見危機的端倪,在困難時看到勝利的曙光,駕馭著企業的大舟,機動靈活地繞過暗礁險灘,駛向勝利的彼岸。有人把這樣的企業家比做神話中的孫猴子:既有一雙火眼金睛,又有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精靈剔透,隨時準備搖身一變。這個比喻很形象,但是變的基礎是實力,隻有積累了一定的實力,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上把握商機,立於不敗之地。

5.避實就虛,履險如夷

【論典】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孫子·虛實》

【譯文】

進攻時使敵人不能抵禦的,是因為衝擊敵人空虛的地方;退卻時使敵人不能追擊的,是因為行動迅速使敵人趕不上。

【現代釋評】

在《易經》中,以“坎”為水的流向與處所,而地球上最大的“坎”是深海口,由於深海,廣大無邊,風雲不測,巨浪滔天,載舟覆舟,是個非常危險的地方,因此古人又把它引申為“險境”。人生活在無邊苦海之中,如何能履險如夷,順利成功地到達彼岸?這是一個重要無比的課題。

俗話說:強中自有強中手,當你實力稍遜一籌的時候,你要如何去做呢?

道家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相互統一,相互轉化的。宇宙是一大太極,人體是一小太極。在和敵手交戰的過程中,道家強調把敵我雙方看做是陰陽對立的整體。根據攻守,進退,前後,左右,上下,動靜,剛柔,順逆等陰陽變化的規律特點,或運用靜中用亂,亂中用靜,或以柔克剛,以剛克柔,或避實就虛,引進落空,或舍己從人,後發先至的戰略戰術,達到出奇製勝的目的。

在求職已經成為每個人都要麵對的問題的今天,如何求職也成為人們需要掌握的一個課題。而避實就虛就是其中一條重要的策略。小李和小王去一家單位應聘,兩人能力相當,小李報的是銷售主管的崗位,小王卻報普通營銷員的崗位,經過激烈的崗位角逐,由於應聘銷售主管的人才眾多,小李空手而歸。而小王卻憑借自己的能力在營銷崗位中“鶴立雞群”,深受主管器重,當場就簽訂了聘用合同。一年後,小王憑借自己的辛勤勞動和不俗的業績晉升到銷售主管的位置,而小李卻終日困苦,為一日三餐發愁。小王說,求職也和做生意一樣,講究“經營”,避實就虛,從低處進門,往高處發展,獲勝的機會就大,事業就會成功。

在上麵的這個事例中,小王求職講究避實就虛,由低到高的策略給人們深深的啟示:一、崗位競爭激烈,高職位,盡管薪酬高,但也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挑戰,強中更有強中手,加上這類高崗位錄用人數又稀少,即使你是“白天鵝”,也不一定能錄用。而從低處走,自己就變成了矮子中的“白天鵝”,自會吸引人的注意,就容易錄齲而進了門,一切事情就好辦了。二、講究從低處進門,目的是往高處走,由於處於低處,個人的才華容易得到體現,易引起老板的注意,提拔加薪也就容易得多。三、一些單位名義上招的是高職位人員,但實際上並不可能一來就讓你坐上這個位子,而要求人才從低處做起,在基層觀察和選拔,這樣,如其從山峰掉到峽穀,心理上產生巨大的落差,工作無精打采,還不如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工作上迅速上手,為發揮自己專長贏得寶貴的考察時間。

無獨有偶,當某公司對麵試者提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工作”的問題時,大部分麵試者都答一些具體時間,而某位麵試者卻回答說:“現在,現在就可以。我的盒飯都買好了。”這個人立刻被錄用了。因為這跟麵試者正是進行合理的發揮,避實就虛,不僅婉轉地回答了提問,而且也表現出自己的敬業精神和時間觀念,終於成功地打動了該公司。

可見,要想取勝,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而避實就虛則應是牢記在心的。

【論典】

“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孫子兵法·虛實篇》

【譯文】水的流動方式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的方式是避開敵人的實處而攻擊敵人的虛處。

【現代釋評】

中國古代兵書《三十六計》中,其中的一計“圍魏救趙”指出,如果敵人正麵力量過於強大,應當避實就虛,擊其薄弱之處。在大革命時期,將軍黃公略帶著5軍一部留守平江、瀏陽一帶,就地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當時形勢嚴峻,鬥爭艱險。特別是彭德懷、滕代遠在這年10月率主力上井岡山後,平瀏地區麵對國民黨軍的包圍、進攻,黃公略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指揮才能,緊緊依靠邊區的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采勸化整為零、晝伏夜擊、敵集我散、敵散我集、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的戰術,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與國民黨軍血戰,保衛和擴大了湘鄂贛邊區。

避實就虛是平安渡過困境的一個有效方法。是揚長避短,找到對方的弱點予以致命一擊。

當處於弱勢的時候,不要氣餒,可以采勸生死搏”的策略,實行避實就虛、欲擒故縱的戰略戰術……諸葛亮七出祁山,就是在作戰中善於虛晃一招,避實就虛的方法。諸葛亮采用避開敵人的主力所在,攻擊其防禦薄弱之處,盡管由於實力比之曹魏相差甚遠,但並沒有給蜀漢政權造成大的損失,並且每次都讓曹魏集團雞飛狗跳,緊張致極。

可見,在對立的雙方,因實力不同,有強弱之分的時候,如果弱方不知進退,采取硬碰硬的方法,就有可能輸的體無完膚;相反,如果能夠以避代走,躲開對方的鋒芒,攻其弱點,就可能扭轉局勢。如在著名戰役“官渡之戰”中,曹操沒有直接和袁紹展開大戰,而是先派兵截擊了袁紹守衛薄弱的的糧草,使袁紹軍心大亂,終於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