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機而動,靈活應變
【論典】
“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孫子兵法》
【譯文】
所謂態勢,就是根據是否對我有利而采取靈活機動的行動。
【現代釋評】
春秋時期,伍子胥請孫武出來相助吳王時,曾經有這樣一段對話:
伍子胥說:“孫先生明了天下局勢,胸中韜略無人能及。請您快講,現在何為大王心腹之患?”
孫武微笑著說道:“專諸已將王僚殺死,王僚的兒子慶忌率領軍隊逃到楚國,被封為爵士,慶忌勇冠三軍,遲早要歸報殺父之仇,豈非大王心腹之患?為此,孫武才獻此小計,這不過是個字謎而已。”
孫武起身,將酒窖的門打開一條縫:“你看——”
夕陽最後的光線闖了進來。孫武一說是字謎,伍子胥便恍然大悟。
伍子胥蘸著酒在手心寫了一個“間”字。
孫武一把攥住伍子胥,哈哈大笑:“英雄的見解總是一樣的啊!”說著,忽然激動起來,滔滔不絕說起兵法,“明君良將,超人智慧,可稱之為先知。先知,並非祈禱神鬼,並非以經驗推斷,並非照搬往昔之戰,必須從得知敵情的人那裏得到。這便要使用間諜了。用間之計,有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的選用,關係最親,賞賜最厚,任務最秘密。間諜之計無所不用,這是最微妙的事情呐!既然那慶忌擅於用兵,勇武過人,既然吳國初興,還在休養生息,最好的辦法就是指派間諜,打入慶忌身邊,探得最機密的軍情,使我們相機而動,伺機破之。或許,間諜抓住機會取了慶忌首級,一了百了,何患之有?”
伍子胥連連稱善。
相機而動,靈活應變原本是古人兵家法則之一。意思是在戰場上要時刻注意根據戰局變化形式,分析敵我狀況,抓住有利時機給予對方迎頭痛擊,避免不利局麵可能給自己造成的損失。但是這一理念後來被廣泛地運用到政治、經商等領域,成為行之有效的法則之一。
【論典】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孫子兵法·九變篇》
【譯文】
所以,將帥能夠精通以上九種機變的靈活運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將帥不精通以上九種機變的靈活運用,雖然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帶兵作戰不精通九種機變的方法,雖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作用。
【現代釋評】
攻守無定式,當相機而動,集中兵力和火力將敵全殲。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的說話能力,交流能力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現在幾乎在所有的求職環節中,都有必須過的一關——就是招聘口試。因為你的飯碗,你的前途和命運就在這幾分鍾,幾十分鍾裏悄悄決定了。
作家柳青有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招聘工作中的筆試、口試(麵試),無疑是準備應聘者人生道路上的緊要一步。
所以,應試者除了要做好文化及專業知識的準備,還要加強口才的訓練,努力過好招聘的口試關。但是,現在的考試是“考無定法”,“考無定勢”。這就要求每個求職者都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例如,節目主持人的招聘,就需要考查應試者的靈活應變能力。
一次,江蘇電視台招聘節目主持人,評委向一位女選手提出這樣一個活題目:“假如你向觀眾介紹主要演員時,頭腦裏一時記不起這位演員的名字了,怎麼辦?”這位女選手機靈地說:“如果這位演員很出名,在觀眾中已有影響,我就對觀眾說:‘你們大家都知道他(她)的大名吧?’觀眾中很可能有脫口而出的。我正好順著報出來;如果這位演員不太出名,我就把話筒遞給這位演員,偷巧地說:‘請你向觀眾作自我介紹吧。’用這樣的變通辦法逃出一時的尷尬境地。”評委及現場觀眾對她的靈活應變能力表示讚賞。
所以說,用兵之法,貴乎取勢,相機而動,順勢而為。處於危局,宜相機而動,合理分配兵力,禦險於身後。
【論典】
“處大事貴乎明爾能斷,處難事貴乎通而能變。”
——《處世懸鏡》
【譯文】
處理大事最重要的是清楚而且能夠決斷,處理難事最重要的是學會變通而不死板。
【現代釋評】
有人曾經歸納對付逆境的八大法則,其中有一條就是“靈活策略、隨機應變”。因為,許多成功的經營者,常受限於過去的經驗窠臼,產生思考盲點。惟有靈活應變的處理原則,才能克服挑戰!
例如,在談判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尷尬事情,要求談判者具有靈活的語言應變能力,與應急手段相聯係,巧妙地擺脫困境。當遇到對手逼你立即作出選擇時,你若是說:“讓我想一想”之類的語言,會被對方認為缺乏主見,從而在心理上處於劣勢。此時你可以看看表,然後有禮貌地告訴對方:“真對不起,我得與一個約定的朋友通電話,請稍等五分鍾。”於是,你便很得體地贏得了五分鍾的時間。 變,攻敵之必救,務求掌控戰局的主動權。當然,人畢竟是活動變化的,不是一截死木頭,所以出手的時候還要掌握好時機,要懂得靈活應變,否則再完美的招數也沒有用處。
以平和的心態,剔除浮躁,冷靜的回憶你所選定對象經曆的曆史,思考它的成因,歸納它的運動趨勢,把握發展的脈絡,再回過頭來,聯係眼前的片段,根據事實的走向,實施相應的對策,相機而動,就一定能夠收獲現在,取勝於未來。
在漫長的生命曆程中,誰也無法預料未來會出現什麼事情。但是可以未雨綢繆。因為其若不可抗者,得毋有生物本身之發展有偏,臨變不能回旋應付之因素在嗎?假如不落一偏,其或能靈活應變什麼,未可知也。此本身發展方向之有偏,即我所謂歧誤之岐也。而歧則由誤來。何以言之?所以,不斷地培養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以便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2.通權達變,見風使舵
【論典】
“故一人之身而三變者,所以應時矣。何況乎君數易世,國數易君,人以其位達其好憎,以其威勢供嗜欲,而欲以一行之禮,一定之法,應時偶變,其所不能中權亦明矣。”
——《淮南子·氾論訓》
【譯文】
所以說,人的態度變化是根據時間的變化埃況且君子施行大道於天下,國家運數在不斷地改變,君子處於治理國家政務的高位上,來滿足君主的好惡,憑借君主的威勢來滿足他的奢侈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按照一定的禮法來順應時局的變化,這其中就不能不通權達變了。
【現代釋評】
所謂的“通權達變”就是要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因時製宜,不拘常規。而劉向在《淮南子》中所主張的“法與時變”,就是講的要通權達變。
目前市場下,期刊的命運,硝煙四起,充滿變數。信息時代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和多層麵、多樣化的精神需求使期刊市場逐漸呈現出“各領風騷兩三年”的局麵。在時代快速變革,讀者群也快速分解、轉化的今天,如辦刊人不具有創新意識和應變意識,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落伍甚至被淘汰。那種靠“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即使是也不能無視期刊市場的特點和規律,守著老定位、老麵孔吃一輩子。
所以,具有多年曆史的名牌老刊,《詩刊》為了更好地生存,就在自己內部想點子,搞經營,現在《詩刊》自己搞起了針對文學愛好者的經營活動,包括創辦下半月刊,舉辦培訓班,詩會等,這樣一來,雜誌發行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
而《湖南文學》改為《母語》;新銳《山花》、《芙蓉》模糊文學界限,向邊緣藝術靠擾,以籠絡文學外更多的讀者;《星火》改為作業本大小的小開本,而且麵向校園、青春……
因為期刊的定位,內容策劃,營銷等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本期刊要想永立潮頭,就要在保持刊物個性和風格的同時,做到內容常辦常新,經營求新求變。所以體現在期刊的品牌塑造上,就是市場定位要不斷根據讀者、廣告商等對象的變化及時調整,辦刊內容要體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粗我精,人棄我缺的獨創性,營銷模式則表現為因地製宜、因時製宜等靈活性和多變性。
“通權達變”這一處事原則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前人也把他廣泛地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認為,萬物的根源來自脫離人們意誌而獨立存在的自然界,認為事物處在矛盾對立之中,這是萬物得以發展變化的本因。這些構成了王安石變法思想的哲學基矗他提出變法的口號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天人不相關,各有其道。自然界的災異與人類社會的動亂同時發生,是偶然的巧合,二者沒有因果聯係。“祖宗不足法”是針對司馬光一再要求的“謹守祖宗之成法”而提出的。王安石認為,製定法律製度的目的在於使天下安寧,民富國強。宋朝建立法律製度的宗旨應該因時製宜、因事製宜。為了摒棄流俗異論,王安石提出“人言不足恤”。國家立法不能受“人言”左右,應以國民長遠利益為標準;如果以人言為恤,則不能製定善法。
無獨有偶,理學家朱熹就提出了“因時製宜”的變法理論和改革主張。認為應用區分“天理”、“人欲”的方法來裁判曆史,認為夏、商、周三代是“天理流行”的時期,三代以下是“利欲之私”泛濫的時期。他要求效法三代,改革時弊,重建“天理流行”的盛行。在變法的指導原則上,他指出封建的綱常名教是本,法律製度是末,不能本末倒置。在朱熹看來,變法不過是改變人心的一個條件。改革時弊的根本方法是改變人心。要盡除人們的私欲,光靠法律製度是不夠的。他認為,三代以下“心術”不正的原因是“尊君卑臣”。要采取措施限製君主的專斷之權。
同樣,在今天,因時製宜,因人製宜,因地製宜的處事之道也被人們廣泛地認同並接受。
例如,人們在選購營養保健品時就遵循著因人而異,因時製宜的原則。因為人體到底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物質,這需要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病情而決定,絕不能像購買一般食品那樣隨便選購營養保健品。這樣不僅能給服用者帶來好處,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並防止發生副作用。
同樣,在求職時,也要遵循這個原則,要能夠通權達變,“見風使舵”。張某是學法律專業的,在她的幾份求職簡曆中有著明顯的不同。其中一份簡曆中,劉某的照片十分端莊,是典型的證件照。簡曆表裏“愛好和特長”一欄,小李填寫的是讀書、上網。而另一份簡曆裏,劉某貼上的則是漂亮的生活照,“愛好和特長”一欄寫著:能歌、善舞、口才好。
原來,這不同的簡曆表是劉某為應聘不同的單位準備的。應聘事業單位、大型企業時,她一般都會交上前一份簡曆。因為她認為這些單位會喜歡穩重大方的求職者,而應聘諸如外企、合資企業時,她則會交上第二份簡曆,她相信外企的人比較喜歡能說善談的求職者。
當然,有些求職者堅持非自己設定的目標不“嫁”。這一類型的求職者通常條件還不錯,姿態擺得很高,不願放下身段,待遇不如前、職稱不如前、甚至公司規模不如前,一概不予考慮。有時難免會發生石頭越揀越小的窘境。最好還是參考整個大環境的情勢,是處於百家爭鳴,企業搶著爭人才的太平盛世,還是失業率節節上升的不景氣時刻,最好能夠因時製宜,通權達變,讓自己多保有一些彈性才好。
【論典】
“看風使舵,正是隨波逐流。”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譯文】
看風向轉動舵柄,正是一種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
【現代釋評】
為人處世是需要那麼一點審時度勢和高瞻遠矚的,而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更需要通權達變、運籌帷幄的智慧。
因為人們需要與生活講和,需要和這個社會同步。你可以不認同這個世界的成功標準,但是你必須認同物質上的滿足能夠帶來精神的愉悅;你可以不讚同方法的多樣,但是你必須承認有時候“正道而行”不若“曲線救國”。人們必須有一顆博大的心,寬容的心,學會進退,明了得失,懂得通權達變。這樣才能永遠在人群之中,亦步亦趨,跟隨潮流,不會有在高處的不勝寒意和被異樣眼光投射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