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圓內方,剛柔相濟
【論典】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菜根譚》
【譯文】
生活在太平盛世,為人處世應當嚴正剛直;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時代,為人處世應該圓滑老練;生活在衰亂將亡的時代,為人處世就要方圓並用。對待心地善良的人,應當更多一些寬容;對待凶惡的人,應當更加嚴厲;對待那些庸碌平凡的眾生,則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寬容和嚴厲並用,恩威並施。
【現代釋評】
大千世界,有方有圓,比如桌子是方的,球是圓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固定好的,並沒什麼好說的。可有關方圓的人,卻是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菜根譚》上說:“方圓處世。”大家也許會奇怪,方圓隻是幾何線條,如何成為處世之道?其實這是人們對方圓的人格化演繹。為人處世,無非三種情況,方,圓,或兼而有之。方者,如那一代諫臣魏征;圓者,有如那和坤之流。由於曆史的原因,在人們心中方者為善,自然那圓者就為惡。然而在充滿矛盾的現代社會裏,那極其方正之人,往往在社會中碰得頭破血流,尚不知做錯了什麼;而那些圓滑有如潤滑劑之人,看見權貴就逢迎,看見倒黴的人就幸災樂禍,卻不知天有不測風雲,有朝一日那倒黴之人重登高位,卻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由此可見,方或圓都隻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卻絕不是為人處世的好方法。方有剛有棱,易傷害他人和自己,圓則有柔有韌,尚不可全盤否定。
因此,在如今這樣人事紛繁的社會裏,方圓結合,剛柔相濟,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周總理不正是一個剛柔並濟的人嗎?他運用此道修身,治國,平天下,贏得世人衷心敬仰,他的外交水平令世界各國讚歎不已。
所以方正之人要學會心平氣和地看待世界,溫和地與人相處,因為凡事物極必反,方正之人的衝動、孤傲、不容置辯,亦可能不為他人所接受,很難與這個社會相融;
圓之人,要學會真誠地看待世界,坦誠地與人相處,否則,別人則對其處處疑慮,處處設防,難以和人推心置腹,魚水相融。隻有將方與圓完美地結合,剛與柔靈活地運用,做起事來,才能事半功倍。
黃炎培曾說過:“事繁勿慌、事閑勿荒,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而這其中的“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八個字是指中國舊時的銅錢,中間有方孔,也就是如果認為這是真理,是絕對正確的事,就應像錢中的方孔那樣方正,應該堅持,然而對人的態度,就應和若春風,也就是要“圓”。但是這裏所謂的“圓”卻不是“圓滑”。在原則上必須要像“秋霜”一樣的嚴肅。在待人處事上,則應像“春風”那樣和氣。也就是說“外圓”就是“和若春風”的智慧;“內方”是“肅若秋霜”的原則。或者說“內方”是根基,沒有這個前提而隻講“外圓”,最終會流於圓滑世故。那原本是方是扁的坯子,不知要經多少打磨和曆練才能造就出圓的外殼,各中滋味席間幾位冷暖自知。
現在晚間常在電視中看到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它是把紀曉嵐與和珅的矛盾深刻暴露。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卻因有乾隆做第三者,又是一位皇帝,才仍能和平相處。世上大量的人和事間,常有很難調和的矛盾,所以做人處事就需要“方圓之道”。
【論典】
“從古帝王將相,吾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聖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昔餘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禦之意。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讓。若一麵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麵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曾國藩《挺經》
【譯文】
自古帝王將相,沒有不是從自立自強做起,成為聖賢的。即使作為聖賢,他們也各自有自立自強的方法,所以才能夠獨立不懼,確定不移。過去我在京城,好與各位有大名和高位的人鬧意見,一開始就即有挺然獨立不畏強暴之意。近年來體會到天地之道,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會萎靡不振,太剛了則容易折斷。剛不是指暴虐而說的,隻是說強矯而已;柔也不是說要卑弱,而隻是謙讓而已。辦事為公,就應勉力爭取;爭名逐利,就應當謙讓;開創家業,則應勉勵為之;守成安樂,則應謙退;出外與人相接觸,應當強矯;回家與妻孥享受,則要謙讓。如果一麵建功立業,外麵享有大名,一麵求田問舍,內圖厚實的待遇,這兩者都有盈滿的征兆,全無謙退之意,這是絕對不能長久的。
【現代釋評】
列子寫了一個故事,這故事有關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有一個人叫子夏,他問孔子:“顏回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顏回比我仁慈!”他繼續問:“那子貢是怎麼樣的人?”孔子就說:“子貢辯才比我好”。
然後子夏就站起來問孔子:“那為什麼他們還跑來這邊跟你學呢?”孔子就說:“你坐下來!”你坐下來,我告訴你,你不知道啊!顏回他知道仁,不過不知道不仁的時候。
“子貢,他知道辯白,但不知道不該回答的時候。”意思說當一個不懂辯白的人,懂不懂?不是什麼都知道,每次都辯,這樣人家會覺得煩!
孔子繼續講:“把他們所有的優點合起來交換我不夠好的那些地方,我也不想跟他們交換。”所以那些人應該來這邊拜他為師,沒有二心的,意思說沒有退心、沒有反悔的心。
透過這個故事,人們可以了解孔子所講的:知道仁、有仁慈,不過也應該知道什麼時候不仁;那就是指要懂得善用剛柔。不然的話,人們就執執著著,抓仁慈的那種品質。如果不放下也不好,有時候也要放下啊!比方說自己有寶藏,遇到戰爭的時候,當然會把寶藏包起來;金剛、黃金、瑪瑙、珊瑚包成一包,背在身上抓著不放,去哪裏都要背著,背到安全的地方為止。不過到了安全的地方也要放下來啊!或是有親戚朋友挨餓的時候就要拿一些出來賣,換錢哪!換錢買東西給他們吃,不能為了要珠寶就不管別人。所以仁跟不仁應該並用,知道應用的話,不仁就是仁;不知道應用,仁就是不仁,仁就是惡。
很多人利用“慈悲”這個詞,認為一個人應該慈悲為懷,從頭到尾都慈悲,一天到晚都是笑嘻嘻,無論誰來都“善哉!善哉!”那個是笨,木頭佛才這樣做,做人不應該這樣子,君子要知道應對,要知道進退,要知道剛柔,才是真正的一位好人。所以孔子在這邊說:他不比顏回仁慈,就是因為這樣,因為他有時候不仁慈,有時候他好像把仁慈放下,對人不很仁慈,所以他才說顏回比他仁慈。因為也許顏回一天到晚都是仁慈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說“不”,說“不懂”或是“不行”,懂不懂!事事都是“行”、“行”、“行”,這不是仁而是比較愚蠢了一點。
【論典】
“至於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以勵誌,則日進無疆矣。”
——《曾國藩家書》
【譯文】
至於“倔強”這兩個字,卻不能缺少。功業文章,都必須要有這兩個字的精神貫穿其中,不然軟弱無力,一事無成。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就是從這兩個字引出。咱們兄弟都是繼承了母親的品德,它的好處也正是倔強。如果能除去憤恨的欲望而使身體強壯,多些倔強來激勵誌氣,那麼就可以無限長進了。
【現代釋評】
理學家周敦頤在《通書》中指出:“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這是他對易學的基本理解。這個理解本於《說卦》:“昔者聖火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周易》認為,剛不必善,柔不必惡,剛若不與柔相配合,則為猛,為隘,為強架,柔若不與剛相配合,則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隻有剛柔並濟,協調配合,才能無過,生活裏頭最大的一個恩賜,就是能夠剛柔並濟。
可見人有堅強的意誌固然很好,但是不可以頑固。頑固執拗,堅持己進,和意誌堅強大不相同。人們常把偏見和堅持原則混為一談。說自己在堅持原則,事實上隻不過是堅持自己的偏見而已。有人說,前後一致固然好,但畢竟不是最好的德性。一個人最偉大的地方是能夠知道什麼時候堅持原則,什麼時候變通。
人生自有起落沉浮,每個人都知道應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隻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成功,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在當今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競爭激烈、關係複雜、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世界,沒有一套高超的為人處事的謀略是根本行不通的。如何才能取得處世的“真經”呢?答案是在總結前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進行一番理性的思考,並用來指導實踐!要真正掌握為人處事的方法,隻有在社會實踐中,在運用中來領會其精髓!
縱然看世界可以概括為“德”、“誠”、“剛”、“柔”、“變”、“和”六字。高明的處事正在於巧妙地把握住幾者之間的“度”,剛直本是好事,但是過於剛直,棱角分明,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卻往往為世所不容;隨和本是好事,但是過於隨和,喪失原則,缺乏主見,委曲求全;
又往往被人視為軟弱。隻有外圓內方,剛柔相濟,進能攻,退可守,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周旋有術,遊刃有餘,成為一個舉足輕重,魄力與實力並存的人物。
魯迅先生的小說《眉間尺》是我們在中學時就讀過的作品,其中他對天下名劍“莫邪”的精彩描繪使人至今難忘。那柄看似無形的寶劍外表有著溫潤的光澤,幾乎連劍刃都看不到,但在危急關頭卻可削鐵如泥,切金斷玉。
這正如有些人的性格:外表普普通通,內心善惡分明;外表平平淡淡,內心卻驚濤駭浪。形式上的“外圓內方”是傳統中國人個性的結構特點。所謂“外圓內方”,講求的是:在外至忍至韌,在內則至剛至堅。內外交合如水滴穿石,剛柔相濟而愈挫彌堅。所謂水無常形而有常理,即水性的柔中見剛,至柔至剛,剛柔相濟。
2.舌韌則壽,以柔克剛
【論典】
“柔舌存而堅尺亡,何也?以柔勝剛。”
——《處世懸鏡》
【譯文】
人到老年時,柔軟的舌頭尚在,但堅硬的牙齒卻脫落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柔軟的東西比堅硬剛強的事物更有生命力啊!
【論典】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聞。是以知無為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穿透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有能達到沒有間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無謂是有利的。不言的教育,無謂的好處,天下少有能趕得上的。
【現代釋評】
“舌韌則壽”說的是盡管牙齒很堅硬,舌頭很柔軟,但是,牙齒會脫落,而舌頭卻能長久的存在。這就是道家的一個重要觀點“以柔克剛”。
道教以“道”為基本信仰,認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主張治理國家、社會行為以及內丹修煉等等都應該剛柔相濟,以柔克剛。宋代朱熹在他的《語錄》中,曾經評價過這種“柔弱觀”,說老子“隻要退步,不與你爭,如一個人叫哮跳躑,我這裏隻是不做聲,隻管退步。少間叫哮跳躑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自應有餘。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與人爭者,乃所以深爭之也,其設心措意都是,如此間時,他隻是如此柔伏,遇著那剛強底人,他便是如此待你,如雲:惟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到那柔之極時,才有一毫發露,便是剛,這氣便粗了”。
《淮南子》中對柔弱也做了如下描述:“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修極於無窮,遠淪於天涯;息耗減益,通於不訾。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蚑蟯而不求極;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而不可得窮極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燃;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邅回川穀之間,而滔騰大荒之野。有餘不足,與天地取與;授萬物而無所前後,故而無所私而無所公……”
《淮南子》和《文子》(即《通玄真經》),都將“柔弱”之道推衍到治國之中,認為“能成霸王者,必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
以上這些典籍言論闡述的都是“以柔克剛”的道理,曆史上這樣的例子,俯仰皆是,數不勝數。遠的如大禹治水,洪水的猛烈可謂剛之極矣,但在大禹柔性的疏導下,剛猛的洪水不見了蹤影。近的如魯能泰山,一招防守反擊,打遍諸對手,看似柔弱不起眼,卻轉眼已成為冠軍的最有力爭奪者。
但是,為何能以柔克剛?從物理的角度來看,剛性越大,物體就越脆弱,抗打擊能力越低,鑽石的確是自然界最硬的東西,但又有誰注意到,鑽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而硬度極差的鋁,柔韌性卻極好,甚至可以用錘子把它砸的像紙一樣薄,但仍然不能把它砸為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