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羞忍辱,男兒本色
【論典】
“寧忍胯下之辱,不失丈夫之誌。”
——《處世懸鏡》
【譯文】
寧可忍受胯下爬行之辱,大丈夫的誌向也不能因此有絲毫的動遙
【現代釋評】
司馬遷在著名的《報任安書》中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段文字涉及到六個故事: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代的開國君主文王在商紂王朝為西伯侯時,曾被紂王囚禁於獄中,文王利用這段時間,將八卦重選組合,變成六十四卦,形成流傳至今,影響極為深廣的《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遊說一生而未能打開局麵建功立業,在外無立足之地,於窮困潦倒之中又回到故鄉魯國,靜下心來修定魯國史書,這就是著名的《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楚國的大夫屈原向楚懷王進諫,懷王不納忠言,反而將他革職流放到湖北、湖南一帶,屈原悲憤滿懷,在流放途中寫出了千古傳唱的《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編寫史書《國語》時,已是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戰國時代的軍事家孫臏在仕魏時不幸遭到陷害,受了“臏刑”(剜去膝蓋骨),後來用計逃往齊國,在齊魏之戰中,他與齊相田忌用“圍魏救趙。”
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道,聲名大著。他的兵書《孫臏兵法》是流傳下來的古代最早的著名兵書之一。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秦國丞相呂不韋(相傳是秦王政之父)在秦王政上台後,被免去丞相之職,並遷徙到蜀都。呂不韋與他的門客作有《呂氏春秋》一書,其中有“八覽”,故又稱《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之一韓非子,在秦國遭到陷害下獄,又被毒酒所害。身後留有《韓非子》一書,《說難》、《孤憤》是其中的兩篇。
《報任安書》是曆史巨著《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寫給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信中,司馬遷引用了曆史上一些德才傑出而命運坎坷的著名人物在身處逆境之時反而更有作為的事跡,勉勵自己,決心忍辱負重,完成《史記》的創作。
司馬遷不是無的放失、無病呻吟,而是真正事有所出。原來司馬遷因為立陵一案,為李陵求情,而觸怒漢武帝,將司馬遷治罪下獄。這時司馬遷隻能麵臨著三種無法抗拒的抉擇:一是拿錢“贖罪”,二是伏法受誅,三是接受“腐刑”。拿錢“贖罪”,司馬遷“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伏法受誅,司馬遷心有不甘,他“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曆史巨著《史記》還“草創未就”,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尚未實現,這麼輕易地受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死得輕於鴻毛;剩下的路,隻有下“蠶室”,受“腐刑”。而腐刑所強加於他的人格汙辱,“極矣!”“雖累百世,垢彌甚爾!”“頗識去就之分”的司馬遷,“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一句話,他忍辱求生的目的,就是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將自己寶貴生命的無上價值奉獻於世,留給後人。而一旦實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將飽含自己辛酸恥辱鮮血淚水的《史記》“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司馬遷
司馬遷真可以做到死而無憾、萬死不辭了!孟子曾經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是號召人們舍生取義。然而,當人們麵臨隨著肉體死亡,理想與信念也將付之東流且無人可以“繼承遺誌”的時候該如何處置,“亞聖”並未給以明晰精當的答案,倒是後來的司馬遷“身體力行”為人們做了表率。
司馬遷慕前賢,追往事,思來者,身殘處穢而撰《史記》,他以堅韌頑強、百折不撓的意誌和行動,鍛造了自己垂昭千古的燦爛金身,並因此而與曆代聖賢齊名。身處逆境而不餒,蒙受恥辱而發憤,無論在何種艱難困厄的環境裏,都不輕易放棄自己生命的追求,都不動搖自己的理想與信念,都要堅韌頑強地去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他在麵臨生死抉擇的關頭,毅然忍辱求生,“就極刑(腐刑)而無慍色”,為了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著,為後人留下了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彪炳千秋的文學曆史巨著。
毛澤東很早就讀過《報任安書》,被司馬遷的精神所深深感動。1944年他寫的著名的《為人民服務》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論典】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唐)杜牧《題烏江亭》
【譯文】
戰爭勝敗的事是很難預料的,不怕挫折,能經受失敗打擊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江東這個地方人才很多,若能吸取教訓,重整旗鼓,卷土重來也是說不定的。
【現代釋評】
小不忍則亂大謀,兩千多年來,項羽一直令人感歎唏噓、追思懷念,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於他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李清照的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學家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嚐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而杜牧卻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英雄”事業歸於覆滅。並且強調指出,隻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正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隻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況且亭長曾對項羽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話語。人們曆來欣賞項羽“無麵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範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麵對現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卷土重來未可知”,是杜牧的無限感歎,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也許從道德人格上來說,項羽是個真正的英雄,人們對待他也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是,項羽的個人悲劇是誰也否認不了的。他霸業的失敗也是他人生的失敗。但是,假如他真的能像杜牧所言,也許曆史還會改寫,況且,無論如何,麵對挫折和失敗,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低頭、不認輸的。項羽無法忍受屈辱,沒有體悟到“忍”字的重要性,所以隻能成為一個失敗的英雄。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蘇軾的這段話,才真正道出了大丈夫的本色。要想成就人生、成就事業,就一定要學會“忍”,因為中國有句老話,叫“百忍成鋼”。
2.堅韌不拔,定成大器
【論典】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
——宋·蘇軾《晁錯論》
【譯文】
古代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僅僅因為他們有非凡的才能,而且因為他們具有堅韌不拔的意誌。
【現代釋評】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才能與毅力缺一不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功敗垂成,不是因為不具備才能,而是因為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 北宋政治家範仲淹兩歲時喪父,母親改嫁,生活貧困。長大以後,他住在寺廟裏,刻苦讀書。當時,他的生活極其清苦,每天早上煮一鍋粥,然後把它放進木盆裏,等涼了以後,切成幾塊,分頓就著鹹菜吃,這就是著名的“斷齏畫粥”的故事。生活雖然艱苦,可是範仲淹並不在意,仍然不分晝夜,精心鑽研,最終考中進士,成為一代名臣。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以曲求伸”、“忍一忍風平浪靜,讓一讓海闊天空”的“忍”字格言在民間非常流行,俯拾皆是,影響著中國人的人心和人生。再加上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無為、無敗、無執、故無失”,鼓勵人們道德上的修養,鼓勵人們陶冶和內省,以達到“內則修己,外則安人”的目的。
這方麵的例子很多,如“唾麵自幹”就很典型。唐代武後時,大臣婁師德問他行將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你覺得應該怎樣避免別人的敵視和不滿?其弟答道,即使別人把痰吐到臉上也不計較,默默擦去就是了。婁師德說:“這樣做還不夠。人家會對你吐痰,是因為有氣,而在他麵前擦痰,就是違背他的意思,會讓他更生氣的。痰這種東西,不擦也會自然幹的,不如露出笑容表示接受,事情過去也就算了。寧可忍氣吞聲,以求相安無事”。
《誇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誇父敢於與太陽競跑,與命運抗爭,追逐心中不落的太陽,最後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人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誌。
而這則誇父逐日的傳說,它的最可貴之處,是堅韌。這種堅韌,意味著一種為了理想信念而執著奮鬥,意味著麵對挫折不屈不撓;堅韌,是鋼鐵意誌與韌性戰鬥精神的結晶。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也許人們難以回避失敗,但不能不追求堅韌。
堅韌是構成生命性格的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一個堅韌的人,會永遠含著微笑,從容地走進生命旅程上的風風雨雨,在那裏留下偉岸和義無反顧的背影。
生命旅程上的風風雨雨是無法規避的。人生的使命就是為了實現一個崇高的願望與困難作殊死的抗爭。一般來說,困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每一個人都是在克服困難中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因此變得十分堅韌了。所謂堅韌,是特指那種對於看來難以抗拒的巨大困難所擁有的特殊心理承受能力。從空間上說,他對突如其來的重重一擊從不失態;從時間上說,他能長久地經受困難的擠壓直至困難不能不倉皇逃遁。他在風雲變幻的嚴重時刻絲毫不會驚慌失措。他甚至對於困難有一種天生的嗜好,因為勝利的產生總是來自於與困難的抗爭。的確,偉大的生命是由一連串的身心磨難構成的。正是在那種痛苦的甚至非人的磨難中,生命才最充分地迸出它那地火般奔突的偉力。
【論典】
“忍一忍風平浪靜,讓一讓海闊天空。”
——《處世懸鏡》
【譯文】
能夠容忍一句刺耳的話,就會風平浪靜;能夠在競爭時後退一步,道路就會寬闊多了。
【論典】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處世懸鏡》
【譯文】
人必須有所含忍,才能有所成功;有寬宏的胸懷,道德才算高遠。
【現代釋評】
康熙帝玄燁即位的時候,年僅八歲。因其年幼,國家大事便由鼇拜等四位守舊派大臣掌管。十四歲時,康熙帝玄燁按例開始親政。但此時,四位輔政大臣中的鼇拜儼然以太上皇自居,並不把康熙帝玄燁放在眼裏,繼續依仗權勢,恣意妄為,獨斷專行。
有一次,在大殿議政關於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的問題時,鼇拜竟然不顧君臣之間的禮節,蠻橫地嚷道:“逼迫也罷,不逼迫也罷,今日必須處死蘇克薩哈!”“今天臣還要殺死蘇克薩哈!皇上準也得準,不準也得準!”鼇拜說著伸拳捋袖,幾步衝到康熙帝身邊,唾沫星兒直噴到康熙帝的臉上。
康熙帝大驚失色,歪著身子張大了嘴說:“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