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3)

珍惜已經得到的,追求想要得到的,放棄不可能得到的,年輕沒有失敗。這也許是成長必須麵對的。

隻有做到“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剛柔並濟”的人,才能留名青史,標柄史冊。

台灣作家劉墉屬於標準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之人,他堅信要常常“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處世哲學。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隻是迂回地前進,他始終知道心中的目標,而且堅持到底。在他的《點滴在心的處世藝術》一書前言中,劉墉寫道:

從小我就是個很頑皮的學生。

高中,我編校刊,但學校給的錢太少,印出來的書活像墊鍋子的幾張紙。於是我跑到校外到處宣揚,說我們校長特別支持校刊,我們就要擴張版麵了。接著又回學校對校長說外麵某教育局長、某團主任說我們真走運,遇上這麼支持文藝刊物的校長。

我“戴帽子”的戰略很成功,沒多久,大筆錢撥下來,校刊增厚了一倍。

大學三年級,我戀愛鬧得昏天黑地,但是女朋友的父母不同意,惟恐我這藝術係的窮小子,拖累了“公主”的腳步,還警告她,如果亂談戀愛就早早辦休學出國。

我看情況不妙,有一天進教室,問誰帶了圖章,跟我去法院當“見證人”。於是上午登記,下午就辦了公證結婚。我知道戀愛是兩個人的事,隻要她願意跟我,天上“下刀子”也擋不祝

而今嶽父母跟我們住在一起,已經十六年,他們都幫助我、照顧我、欣賞我……

大學畢業那年,有團體請我去主持“全民自強晚會”。我說主持可以,但要自己寫腳本。於是每天跟著一群長官(當時由各中學校長組成),四處看場地、選節目。

我的腳本寫出來,那些長官們東改西改,發表一堆意見,又說在中華體育館因為有回音,所以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說話,大家才聽得清。

他們講的,我全同意,但是到了演出那天,我一字未改,照樣用我的方式主持。因為我知道有千萬觀眾在看電視轉播,電視觀眾的感覺更重要。據說節目很成功,而且使我一夕成名。

果然,沒過多久,我就接到那個電視公司製作人的電話,說公司對他的主持人不滿意,希望換我試試。我立刻興奮地趕去,製作人卻說那節目太老了,不如換個新花樣,於是請我幫忙設計,並撰寫腳本。

我忙了幾天幾夜,腳本寫成,送過去,但是石沉大海。又過一陣,發現那製作人帶著老主持人,居然跳槽到另一家電視公司,開了新節目,用的第一集腳本正是我寫的。但我沒怨,隻是回去對電視公司節目部的主管說:“再設計一個節目,跟那跳槽的製作人打對台吧!我保證贏他。”我知道“怨”沒有用,最重要的是抓住機會、東山再起。

不久,節目出來了,就是當年廣告滿檔的益智節目《分秒必爭》。

隔年,我進電視公司當記者,公司要我開個《時事論壇》,那是台灣第一個新聞評論性節目。記得第一集,我找了一群學者討論當年的大專聯考,但是才錄完,就接到通知,說“教育部”官員要審查,審完之後又通知我“不準播,因為批評太多,影響考生情緒”。

節目開播的預告早發出去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隻好趕錄別的東西,免得“開天窗。”

同時把批評聯考的錄像帶調出來,重新修剪。但我沒真剪,隻是鎖在櫃子裏兩個禮拜,又照原樣送出去。而且播完之後打電話給各長官,問他們:“這樣是不是好多了?”每個長官居然都說:“是啊!是啊!就是要這樣,好極了!”

我知道這些大人先生隻是挑骨頭、擺架子,他們根本沒再看。

一年後,《時事論壇》得到金鍾獎。

十年過去,我到美國教書,並且利用寒暑假回台北,跟著國畫大師黃君璧作研究,為他寫成《白雲堂畫論畫法》,起初我向一個學術文化基金會申請研究補助,被打了回票。

但我知道他們隻是不信任我,所以當我把書做好,裝訂出樣本之後,又送去試試,他們果然改變態度,欣然掛名讚助出版,並且大方地撥了幾十萬元。

又是十年過去,兩岸開放了,我的書被介紹到祖國大陸,第一家簽約的出版社,三年隻印了一次。於是我換一家,並說前三個印次我一文錢版稅也不拿,全交給他們做公關;才一年下來,居然就印了三次,而且越印越多,印了幾十次。

有一陣子我被安排到各地簽名售書,常看見出版社和發行商為利益爭吵,還有人來向我告狀,但我都裝聾。

我更知道自己拿的版稅與實際印數差異很大,我還是裝糊塗。

我心裏清楚,機關算勁便宜占盡的人不見得會成功。你不把利益與人分享,別人憑什麼捧你?

又是十年過去。

據說,我是在祖國大陸最早告盜版經銷商成功的作家。我也發現,由於時代進步,今天的出版社已經遠比以前上軌道。我甚至用在祖國大陸賺的版稅捐建了許多希望小學,而且把打盜版獲賠的錢捐做兩岸公益。

回顧過去五十多年,我生於憂患,九歲喪父、十三歲慘遭祝融、十六歲吐血休學,住在廢墟與違章建築區,使我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使我知道要常常“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但我隻是迂回地前進,我始終知道心中的目標,而且堅持到底。

這本書裏呈現的就是此種人生態度,怎樣“眼明心清”地看待世界、虛與委蛇地應付權貴,又怎麼看風使舵,航向心中理想的目標。

因為:人生的興衰榮辱、用舍行藏,都是點滴在心的滋味。

處世的爾虞我詐、欲擒故縱,都是妙不可言的藝術。

3.為人宜直,行事宜曲

【論典】

“水曲流長,路曲通天,人曲順達。”

——《處世懸鏡》

【譯文】

江河之水彎彎曲曲源遠流長,世上的路彎彎曲曲通向遠方,做人做事講究策略就容易達到目的。

【現代釋評】

《三國演義》在描寫曹操和馬超的潼關大戰時,突出了這樣一個情節:每當馬超增兵,曹操便為之高興,後來竟“設宴作賀”。諸將開始表示不可理解,後來竟暗中發笑。其實,曹操看得更遠一些。他後來解釋道:“關中邊遠,若群賊各倚險阻,征之非一二年不可平複;今皆來聚一處,其眾雖多,人心不一,易於離間,一舉可滅”。這便是他每聞馬超添兵則喜的原因。

《三國演義》在“失荊州”這場戲的幄幕降落之後,也添有這麼一筆:關羽鎮守荊州之初,平安無事,但當東吳求婚而遭關羽拒絕的消息傳到漢中,諸葛亮馬上判斷:“荊州危矣!”建議劉備“使人替關公回”。

可見,曹操和諸葛亮都很懂得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的道理。《孫子兵法》曾雲:“先知迂直之計者勝。”(《孫子·軍爭篇》)曲中有直,直中有曲,這是辯證法的真諦。山穀前麵是峰頂,困難過後是勝利,退一步才能進兩步,沿著螺旋式軌跡才能穩步上升。直徑近,曲路遠;近途快,遠路慢,這是一般的結論。但是如果和個人的努力程度相結合,和環境的虛實、優劣相迭加,和實現長遠目標相聯係,就應該具體地進行分析。在有些情況下,近,成了真正的遠;遠,卻變為實際的近。尤其在對抗和競爭之中,雙方都會幹擾對方的計劃,滯阻對方的行動,拖延對方的時間,降低對方的效率。因此,競爭者不要幻想走徑直的路。在迂直問題上要努力做到:

現代的經營之路依然是一條曲直平凹的路,它的前麵既有鮮花、陽光、幸運和成功,又有荊棘、陰雲、挫折和失敗。現代企業家隻有善解迂直之理,才能增加自己的戰略眼光,提高自己的意誌力,從而做到長遠地看待問題,正確地預見未來,勇敢地對待困難,清醒地對待成績。既做順境中的好漢,在大好形勢下莫陶醉;又做逆境中的英雄,在壓力危機下不動遙

以迂為直

高明的企業家不僅要曲中見直,直中見曲,善解迂直之理,而且要登堂入室,能夠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豐富自己的經營本領。

具體地講,“行事宜曲”在時間上的運用,是以持久代替速勝。在時機、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講究兵貴神速,速戰速勝;在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時,要從長計議,在持久中保存實力,在持久中積蓄力量,在持久中等待戰機。俗話說,“欲速則不達”,不看條件和時機而一味求快,常常招致不必要的損失,延緩成長、壯大、取勝的進程。劉備當年寄寓許昌,為防曹操加害,就曾施展“韜晦”之計,藏而不露,在自個的後院種起白菜來了。企業家借鑒這一典故,就要學會放眼未來,抓緊當前,把長計劃短安排很好地銜接起來。

“行事宜曲”在空間上的表現,是以退為進,兜著圈子走路。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時,司馬懿在失利之後,“教大軍盡回本寨,堅守不出”。諸葛亮為尋找戰機,思得一計,傳令全部退兵。為消除司馬懿的疑慮,他故意用緩兵之計,每十天退三十裏,造成“真退兵”的假象。

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到底還是上當,同意張郃、戴陵追擊,結果中了埋伏,遭到嚴重損失。有些企業領導,對企業整頓甚不理解。其實,整頓有利於更好前進,一次整頓往往登上一級台階。還有的企業,采取分光花光的政策,不熱心技術改造,靠拚設備往上上,這樣即使一時上去了,也還會掉下來,走更大的彎路。隻有堅持不懈地抓好技術改造,才能取得持續的高速度。也有的企業隻注意生產,不注意環境保護,結果不僅危及社會,而且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必然要重蹈發達工業國企業“先汙染,後治理”那樣一條少、慢、差、費的道路。

可見,在許多情況下,某些行為表麵是迂回、費事,其實是近直、快捷;看起來是後退,其實是為了贏得更大的前進。

“行事宜曲”在手段上的運用,是欲取故予,欲揚故抑。諸葛亮之對孟獲,曾經七擒七縱,表麵看來延長了戰鬥時間,消耗了更多的力量,實際上使孟獲心悅誠服,誓不複反,取得了長久的戰果。《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張鬆獻地圖的故事,讀起來饒有風趣。劉備取西川是既定方針,但他對漢中張鬆卻遠接遠迎,連日宴請,隻說閑話,閉口不提西川之事。張鬆以言挑之,他假裝糊塗,一味謙讓。一直到十裏長亭為張鬆設宴送行,他也眼淚汪汪,隻敘友情。這使張鬆感動異常,終於把原來準備獻給曹操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並甘願為劉備入川充當內應。在這裏,劉備欲擒故縱,反而後來居上,比曹操搶先一步。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古代商賈和現代企業家,都總結出不少以迂為直的經驗和智慧。 比如,“與人分利,予己得利”,“薄利招客,暴利逐客”,“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占了顧客便宜,坑了整個生意”等商諺,都從正麵或反麵,反映了“行事宜曲”的辯證哲理。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尤其是做人的說服工作,更需要知己知彼、元融通達。人的思想是最複雜的,每一個人的思路都是千差萬別的,人與人之間在認識上是很難一致的,所以此刻,直諫就要不得。隻有曉之以情,動之以禮,迂回做工作,才有可能達到效果。

做事情更應當如此,縱觀中國古代,大肆盛行的“枕頭風”,“請客送禮風”,都是“行事宜曲”的體現,盡管不值得提倡,但其基本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這個物欲橫流,人才輩出的時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