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3)

1.曲徑通幽,另辟蹊徑

【論典】

“山,水繞之;林,鳥棲之,曲徑可通幽也。”

——《處世懸鏡》

【譯文】

有山,就有水環繞;有樹木,就有鳥去藏身,彎彎曲曲的小路可以到達深遠的境地。

【現代釋評】

春秋時楚國最為著名的令尹之一孫叔敖,輔佐楚莊王,勵精圖治,忠貞為國,為楚國的強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湖北民間流傳了許多他善用寓言、典故勸楚莊王納諫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裏,孫叔敖巧妙地利用形勢以曲進諫,成為曆史上一個著名的政治家。

據韓嬰《韓詩外傳》卷十記載:楚莊王要興兵征討晉國,並且對群臣下令:“有敢諫者死無赦。”但是,當時楚國並不具備征伐晉國的實力。

令尹孫叔敖對楚莊王說:“臣下聽說害怕被鞭打就不敢向父親進諫的,就不是孝子啊;害怕被斧鉞誅殺就不敢向他的君主進諫的,就不是忠臣埃”於是進諫說:“臣下聽說花園裏有棵榆樹,樹上有隻蟬。蟬正在奮翼悲鳴,想要飲清露,但是卻不知道螳螂就在它的後麵,正彎曲著脖子,想要抓住蟬,吃掉它。螳螂一心一意想要吃掉蟬,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後麵,伸長脖子,想要啄而食之也。黃雀正想吃螳螂,卻不知有個孩子手拿彈弓,在榆樹下抬著頭想射它。可是這個孩子隻想著彈黃雀,不知道前麵有深坑,後麵有突兀遒勁的枯樹。這些事物都是貪婪麵前的利益,而不顧後麵的禍患。不僅僅昆蟲是這樣的,所有的人莫不如此,一國之主也是這樣的……”楚莊王聽了,恍然大悟,於是,息兵戈,和晉國重新修好。最後,楚國沒有敗落,並且因為晉國而得以安寧,都是孫叔敖的功勞。

古人進諫有藝術,從上麵的事例中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隻有冷靜地分析形勢,運用智慧,才能事半功倍。現在,求職難,很多人都在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煩惱。但是,這裏,智慧和策略相結合,就可能夢想成真。

持有大學本科文憑的傅先生三年前沒被賓館錄用為電氣工程師後,便選擇了在該賓館當電氣維修工。三年中,他兢兢業業當工人,表現非常出色。2004年11月的一天,賓館突然全線停電遭致全麵停業,有關人員雖經3小時全麵檢查,仍沒找到事故原因,此時“小工人”傅先生毛遂自薦,他僅花20分鍾就排除了故障,這一非凡表現讓在場的所有人目瞪口呆。事後,賓館總裁對傅先生大加讚賞,並提拔他擔任行政部經理。

目前,有不少才俊因缺乏正規文憑、年齡偏大、缺乏經驗等原因被拒在理想職業的門外,在此情況下,許多人曲徑通幽先降低身價求職,結果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同。

據悉,如今持上述擇業觀者有大、中專學曆或自學成材的各年齡段人士,其中包括下崗、待業、外地人士。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人才市場競爭激烈,而傳統的以文憑、麵試為主的招聘方法又難以真正反映一個人的能力,很多人希望在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被社會認同。

一求職成功人士認為,選擇“小步慢跑”職業到位的方法是被企業認可的有效途徑。因為,短時間麵試很難真正了解人,求職者采用曲徑通幽的擇業辦法,給了自己機會,也給了企業機會。

【論典】

“豪奪不如智取,己爭不如借力。”

——《處世懸鏡》

【譯文】

倚仗勢力強行得來的利益,不如用智慧去取來的好;自己去爭取利益就不如借用外來的力量去爭取更好。

【論典】

“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於時者其功大。”

——《處世懸鏡》

【譯文】

聖人不能創造時勢,但能夠使所做的事情適應時勢。做事情能適應時勢的人,取得的功績就大。

【現代釋評】

辦事要看對象,看時機;書畫要掌握分寸,找準角度,然後付諸實施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所謂“曲徑通幽”就是拐個彎,不直來直去的辦事方法。

戰國時期,有一個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

這個故事大約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前265年)。趙惠文王三十三年(前266年),趙國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當時年幼,所以由太後執政。此時,趙國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際,趙太後剛剛執政,國內動蕩不安。雖然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撐門麵,但國勢已大不如前。秦國認為有機可乘,便發兵東下,一舉攻占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顯然靠自身的力量趙國決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太後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係較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按當時的慣例提出了一個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後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做人質。

趙太後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在《戰國策·齊策》裏,有一段“趙威後問齊使”的佳話。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了“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問者言之鑿鑿,步步進逼,對者狼狽不堪,囁嚅語塞。趙威後從此威風八麵,青史留名。

但麵對齊國的要求,精明幹練的趙太後卻因為愛子心切而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我一定吐他一臉!”

左師觸龍希望去見太後。太後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做出快步走的姿勢,慢慢地挪動著腳步,到了太後麵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沒來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呢,又總擔心太後的貴體有什麼不舒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後說:“我全靠坐輦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裏,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欲,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後說:“我做不到。”太後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觸龍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遞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後。”太後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女更厲害。”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

觸龍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摸住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並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埃’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後說:“是這樣。”觸龍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還有在的嗎?

趙太後說:“沒有。”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還有在的嗎?”趙太後說:“我沒聽說過。”觸龍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勳,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占有的珍寶太多了!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後。”太後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於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才出動。

觸龍的諫說,妙就妙在“神不知鬼不覺”,步步誘導,不露痕跡。有人曾評論觸龍的智慧說:“左師悟太後,句句閑語,步步閑情,又妙在從婦人情性體貼出來。 便借燕後反襯長安君,危詞警動,便爾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誠則生巧。”可謂一語中的。

陸遊有詩雲:“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麵對不利的現實,要多動腦子,巧妙地運用智慧,曲徑通幽,結果是一樣繽紛美麗的。

2.龍行天下,能屈能伸

【論典】

“《揚雄傳》雲:‘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龍蛇者,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孫,即屈也。此詩謂高行之見傷,必言孫以自屈,龍蛇之道。”

——曾國藩《挺經》

【譯文】

《揚雄傳》中講:“君子遇到清明的時代,就力行其道;遇到政治紊亂、君主無道之時,就如龍蛇,能屈能伸。”龍蛇,就是說一直一曲,一伸一屈。 比如說保持高潔之操,就是伸的一方麵。諺語謙遜,就是屈的一方麵。此詩講害怕行高於世,必被傷害,所以必須言語謙遜以自屈求全,這就是龍蛇之道。

【現代釋評】

眾所周知,胸有大誌者能屈能伸,勾踐臥薪嚐膽,韓信跨下之辱,這些人都是胸懷大誌的能人。他們刻苦自勵,發奮圖強,麵對逆境從容不迫,隱忍待變。可見,無論何時做人還是處世都要有“曲伸”的意識。

【論典】

“能屈能伸,此乃大丈夫是也,即為君子。”

——《孟子》

【譯文】

能屈能伸,這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也就是君子。

【現代釋評】

鬥勇不鬥智那是匹夫,鬥智不鬥勇那是懦夫。能靜能動,能文能武,能屈能伸,乃大丈夫也。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的主人公韋小寶,就是深諳“曲伸”之道的人物。

此人身上具有很多中華民族的不能寫在教科書上的“優良品質”。 比如,見風使舵,欺上瞞下,借花獻佛,死皮賴臉,能屈能伸,阿諛奉承,落井下石,好大喜功……這些東西雖然大家不齒,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何嚐少了?有些事情少了這些東西,辦的成麼?正因為韋小寶有這麼多的“法寶”,他才屢次脫險,大難不死。並且總是鴻運當頭。

“能屈能伸”是萬物生存的需要。因為不可能永遠的一帆風順,因為不可能永遠的萬事如意,因為不可能永遠的處於上風……

“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衝霄漢;莫道土埋節短,青尖露後,立刺蒼穹。”這副對聯,道的是“歲寒三友”之一的竹子的博大胸懷與豁達開朗的性格。讚頌的是竹子剛柔相濟、能屈能伸的品性。

因為,哪怕是在條件艱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頑強生存;她不求索取,隻有奉獻。修竹千竿,情牽曆代詩人,丹管一枝,寫盡人間春色。說竹是一首無字的詩,論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無不因為竹的精神,竹的骨氣。

大丈夫能屈能伸,甚至必要時一個國家也要能忍辱負重。漢朝初期,漢高祖大敗後,便用和親的方式獲得和平。漢高祖死後,單於曾寫信給呂後,說你死了男人,我也才死了女人,不如你嫁給我,兩國和成一國。呂後氣的差點吐血,但絲毫沒有辦法,還要婉言謝絕。當時對大漢而言真是恥辱到極點。但正是暫時的委曲求全,才換來後來的“黃老之治”“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大漢兵強馬壯,才有資本與匈奴決一雌雄,永遠免除了邊關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