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賈誼《鵬鳥賦》說:“乘流則逝,得坎則止。縱軀委命,不私與己。”順利時出仁,遇挫時退隱,流行坎止,又何嚐不需要智能和勇氣。唐代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說:“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身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貪求,在無盡貪欲中克製自己的行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
中國古代有“盲人摸象”的寓言:象對於盲人過於龐大,難以全麵把握;大千世界對於人們來講也不可盡知。對待世間的一切都要有一個寬容、知止的心態。
莊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用有涯的生命,永遠不可能窮盡無涯的學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經曆所有的榮譽和成功。
知止其實很簡單,就是適時放手,珍惜今天的擁有。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少思寡欲可得自在自由,“飽食而遨遊,泛若不係之舟”又何嚐不是適意的人生。
【論典】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
【譯文】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誌向堅定;誌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現代釋評】
《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就是誌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搖,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於求成,不躁而僨事;在紛雜的外物、妖嬈的塵世之中,求一顆安定之心。以“知止”為始,方能以“得”為終。
傑出的企業家李嘉誠在與長江商學院學員對話中,就談到了“止”的問題。他的觀點是——“知止”而後為。他說:
經營企業“知止”兩個字最重要。我從12歲就開始投身社會,到22歲創業時就已經過了10年非常刻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過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麼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業之所以失敗,最少一半都是因為貪婪。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學》一書響絕天下,他在書中提出“大智知止”、“以智止智”兩點令人深思的觀點,說明了成功人生的另一謀道。而有清代“中興之臣”美譽的曾國藩曾說過:“止學乃人生行為之約束,忽略此學,智者必有一失。”在曾國藩的一生學問中,有四個醒目的大字“克己止學”,令人豁然開朗,問題釋然。
曾國藩講:“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所以他常說:“富貴常蹈危機”、“盛時須作衰時想”,是極富有人生大智慧的止學經驗,這意味著由富而貧、由盛而衰是人人都要刻在心裏的人生大課題。“止”是聰明之舉,可克服盲目和衝動,可克製失控和失手,解決你究竟“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成敗難題。
曾國藩之所以功高名就又不惹人顯眼而順利一生,關鍵就在於:他時時以一個“止”字為行動之本,從反麵考慮問題,絕不“越雷池一步”,表麵更無張狂樣,該收住立即收住,把自己停止在一個安全的區域中,求得最大的人生保險。
當然,世上最成功的人,一定是最善於知己之行、知己之止的智者。曾國藩即為典型之一。
君不見,大千世界,浪裏淘沙,因行為過度而不能止於信當處,引發人生一連串大小失敗者,實在是葬送自己的盲動和愚蠢之舉。正鑒於此,知行者並不少見,知止者卻少而又少。
故在觀照曾國藩成功一生時,人們對他再三標舉的“知止之學”尤為歎服,可謂先見之明,富有教益!
“知己之止”與“知己之行”同等互妥。在這個充滿各種誘惑的世界上,你的自我努力是成功的一個方麵,但是你的自我控製也是成功的一個方麵,正如常言:打天下易守天下難。
遺憾的是大批人一旦登上成功之峰後,就開始身心忽悠,頭腦發暈,得意忘形,處處都在“失控”的狀態下為所欲為——大把的花錢,過度的享受,癲狂的刺激,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喊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懸崖勒馬免身亡。”
都是對那些不知行之止者的忠告,雖然通俗,卻為民間大智慧。但是對其置若罔聞者,滿大街皆是。人們應力爭做到行當行之行,止當止之止!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5.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論典】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苦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
——《菜根譚》
【譯文】
鮮花在半開的時候欣賞最美,醇酒飲到微醉時最妙,這裏麵有很深的趣味。如果等到鮮花盛開,酒喝的爛醉如泥時,就成為醜的境地了。那些誌得意滿的人,要仔細考慮這個道理。
【現代釋評】
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天體運轉,皆守其時。春種秋收,農家常例;低買高賣,交易真諦。
春秋了然,高低錯落。日中則移,月盈則虧。天道循環,周而複始。順應潮流,與時俱進。
無論是“月滿則虧”還是“水滿則溢”,用我國的一句名言說,就是“物極必反”。也就是事物的矛盾運動和變化,由量變開始,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質變,矛盾就會轉化到對立麵去。月滿不會永遠不變,會向月虧轉化;水滿不會長駐,會向溢出轉化。
其實在大幹世界中不僅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國哲學史上,關於物極必反,矛盾轉化的觀點就有十分生動的表述。中國春秋時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任則正;窿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孫子在《孫子兵法·兵勢篇》中講:“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他在《孫子兵法·虛實篇》中又說:“五行無常勝,四時無恒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其意思都是一切對立麵發展到極點就會轉向反麵。按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說,就是事物經過量變達到“關節點”,就會發生質變,從而使矛盾的地位發生轉化。
【論典】
“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罰”
——曾國藩《挺經》
【譯文】天道忌諱取巧,天道忌諱滿盈,天道忌諱二心。
【現代釋評】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注定沒有太多完滿的事,或者說人生不如意總是十有八九。但作為晚清政治上封建君主統治的忠實維護者的曾國藩,曾任過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顯官。但他在處世、為政、立身、治學等方麵都有建樹,並且能夠在晚清官場上保持不敗之身。
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曾國藩的“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念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權位太尊,可悚可畏”等言論,他在教子家書上所說:富貴功名,半由天事,惟學做聖賢,全由自己做主。這些既流露出他在當時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的心緒,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他擁有豐富的人生智慧。
【論典】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處世懸鏡》
【譯文】
事物完美就必然轉向缺損,極端就必然轉向反麵,盈滿後就必然轉向虧失。
【現代釋評】
“月盈則虧,履滿者戒”,說的就是“須得退步抽身早”。天道忌盈,人事懼滿,所以月盈則虧,花開則謝,這是天理循環。有福氣享受榮華富貴的人,應當深思這個道理,抱著誠懇心情去待人處世。惟如此方可以持盈保泰,得到長久幸福。
在《紅樓夢》第十三回中有這樣的描述:
話說鳳姐兒自賈璉送黛玉往揚州去後,心中實在無趣,每到晚間,不過和平兒說笑一回,就胡亂睡了。
這日夜間,正和平兒燈下擁爐倦繡,早命濃熏繡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該到何處,不知不覺已交三鼓,平兒已睡熟了。鳳姐方覺星眼微朦,恍惚隻見秦氏從外走來,含笑說道:“嬸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兒們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嬸子,故來別你一別。還有一件心願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中用”。
鳳姐聽了,恍惚問道:“有何心願?你隻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嬸嬸,你是個脂粉隊裏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也不能過你,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鳳姐聽了此話,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問道:“這話慮的極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無虞?”秦氏冷笑道:“嬸子好癡也,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豈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於榮時籌劃下將來衰時的世業,亦可謂常 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諸事都妥,隻有兩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則後日可保永全了”。
鳳姐便問何事。秦氏道:“目今祖塋雖四時祭祀,隻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將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 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 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是瞬間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此時若不早為後慮,臨期隻恐後悔無益了。”鳳姐忙問:“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機不可泄漏。隻是我與嬸子好了一場,臨別贈你兩句話,須要記著。”因念道:“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鳳姐還欲問時,隻聽二門上傳事雲板連叩四下,將鳳姐驚醒。人回:東府蓉大奶奶沒了。
鳳姐聞聽,嚇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隻得忙忙穿衣,往王夫人處來。
在上麵的這段文字裏,作者通過秦可卿之口說:“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豈人力所能常 保的。”這就是說“物極必反”,有始必有終,有盛必有衰,這個客觀規律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
所以說凡事做到七八分處才有佳趣。太過則易衰,不及則易餒,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開,那麼瞻前大有希望,顧後也未絕生機。宋代的程頤說“熱極生風,窮極思變”。每個人都應該謹記“太強必折,太張必缺”(《六韜》)的道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