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棄是大自然的規律,舍棄是生存的一種方式,舍棄是勇敢者的行為。應該勇敢地麵對,該舍棄時就舍棄。要知道,成功者都是那些善於取舍的人。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古風悠悠中陶淵明吟唱於田園菊下,坦然笑嘲一切幻望虛之子。也有哲人說,人如負筐采石者,於歲月的崎嶇蜿蜒間采擷心愛的珍寶,載著越來越重的行囊,追趕流逝著的光陰而懷揣曾經希冀的未來。當衣食使人淪於瑣屑庸俗,成敗使人墮為勾心鬥角,擁有竟成了累贅。或許,讓昨天隨風而逝,讓明天姍姍而至,失去些擁有,人們會更輕鬆。
有登山者不幸將腿夾於兩石間,呼喚、推石都不得救,他竟勇敢地用刀剪將腿卸下,血流殷紅,浸潤石土,他忍痛爬行找人幫助。後來他得救了,雖丟失了健壯的肢體卻保住了完整的生命。
麵對強權富貴的逼迫誘惑,職位榮耀都成了陷阱上的屏障。李白憤然甩袖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超凡於名利之上,慨然擺脫擁有的羈絆,名垂千古。
學會舍棄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富貴麵前,有人並沒有接受,而是選擇了舍棄,放棄了富貴自己去闖一番事業,結果獲得了成功;在功名麵前,有人並沒有接受,而是選擇了舍棄,放棄了功名自己鑽讀一門學問,最後獲得成功;在學業麵前,有人並沒有接受,就像比爾·蓋茨一樣,最後也獲得了成功。所以說,隻有學會了舍棄,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學會舍棄,是一個人進步的關鍵。麵對曾經的榮譽,人們舍棄,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並獲得更高的榮譽;一個人有時難免會有自卑的心理,麵對自卑的心理,人們舍棄,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獲得自信,取得更大的進步;對於別人的讚美,人們舍棄,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獲得更多的成功;麵對人生的挫折,人們舍棄,因為隻有這樣,人們才可以獲得堅強的信念,取得更大的進步。所以說,學會了舍棄,一個人才會取得進步。
可是,要成功,要進步,要灑脫,就必須會舍棄,而有些東西人們決不能舍棄,上進心,人們決不能舍棄;自信心,人們決不能舍棄;自尊心,人們不能舍棄,責任,人們不能舍棄;
尊嚴,人們不能舍棄;還有很多東西,人們都不能舍棄……比爾·蓋茨,就是因為懂得舍棄,並學會了舍棄,才獲得成功的。因此說,一定要學會舍棄,更美好的東西才會到來。
3.功成名就,退步保身
【論典】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
【譯文】
積蓄財物,使它盈滿,不如罷休。錘煉金屬,使它尖銳,不可長保。金玉滿堂,都不能守祝富貴而驕傲,是自己招災。功成引退,是自然的規律。
【現代釋評】
為什麼功成必須身退?因為功已經成了,意味著已經發展到極點,再下去隻會走向事物的反麵。這種認識來源於道家:“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在前麵舉了那麼些例子無非是要證明一個問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長久不衰,所以達到了頂點後一定要”退天之道也就是說,那是遊戲規則,不可抗拒。
我們不妨看看曆史上的例子:
越王勾踐十年伐吳成就了霸業。範蠡對文種說:越王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我已經決定離開,勸你也早日走人。文種不信,結果被害。而範蠡後來經商,成為一大富翁,泛舟五湖優遊餘生。
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後論功行賞,說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功勞最大,且其才能都在自己之上。張良不願封萬戶侯,稱要跟隨赤鬆子去修仙,後來不知所終;蕭何做相國,卻遭到猜忌幾乎被殺,好在有高人指點廣置田產以自汙才免禍;韓信先封楚王顯赫一時,最後被呂後殺死,劉邦且喜且憐之。
五個人都是曆史上的傑出人物,其智能都超乎一般人許多,而結局差別至大,原因隻有一個,是否功成身退而已。
人們不能一味批評曆史上的帝王建國後就大肆屠殺功臣,如果隻是個別人這樣做,可能確實是個人問題,但幾乎曆朝曆代都如此,裏麵肯定有超乎個人意誌的遊戲規則在,那也就是老子提出功成身退的依據所在。
《道德經》第五章還有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據說芻狗是一種草紮成的動物形狀,祭祀時供在台上受人膜拜,祭祀後就被扔掉,再沒有任何價值。這裏也可以套用一下:曆史不仁,以英雄為芻狗。
在曆史的滔滔長河裏麵,再英雄的人物,也隻不過是曆史的工具。既然是工具,有誰辦完事了還將原來的工具拿在手裏不放的?時勢既然可以造英雄,時勢也能讓英雄倒下,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識時務者為俊傑。是英雄人物,更應該認清形勢,可進則進,應退則退。所以文種、韓信等人的悲劇,人們不妨反過來看,檢討一下其自身的原因——實際上他們皆不明形勢,應退不退,咎由自齲範蠡、張良就是比他們明智,懂得功成身退。
為什麼功成必須身退?因為功成身退可以免禍保身。從人的本性來講,幾乎沒有人打心裏願意身退的,特別是功成之後。原來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打下了江山,終於位高權重名利豐隆,還沒怎麼享受呢,一下子全要拋棄,你說誰能心甘情願?可是考慮到現實的殘酷,還是走人好,至少可以免去禍害。聰明人向來精於計算,也最明白沒有了生命一切都等於零的道理,所以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範蠡、張良功成身退,至少可以安享餘生不必擔心受到迫害。
功成身退可以保持成功的形象。有人說:人間最見不得的就是英雄末路和美人遲暮。為什麼見不得?因為見了心目中的崇高和美好的理想也隨著崩塌。這話是有審美上的意義在,也有深刻的人生智能在。其實,對於英雄和美人來講,功成身退,就是在曆史上保持最佳形象的好辦法。例如張良,輔助漢高祖奪得天下後飄然離去不知所終。他最不居功,並不妨礙千秋萬代後人們談起漢初三傑,依然認為他的功勞最大,佩服他的智能最高;他神龍見首不見尾,永遠在曆史上留下個明智的形象。《道德經》第二章雲:“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現代人金庸,寫完《鹿鼎記》後就閉筆封刀,也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當然,功成身退可以在其他領域發展。功成身退,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一定的層次上講的。這個退是此退而彼進,從這個領域退出來,進入另一個領域去發展,相當於開始另一個功成身退的過程。也就是說,功成身退是個不斷循環上升的過程:“……追求成功——功成身退——此退彼進,在另一個領域追求成功——功成身退……”這才是功成身退的完整意思。老子簡單地以“功成身退”來概括這一整個循環過程,是舉其重點,概括其餘的手法,也是強調了功成身退的關鍵性地位。
範蠡是個很好的例子。他一開始輔助越王複國,功成後立刻離開,是第一次身退;之後他下海經商,追求財富上的成就,富可敵國,但他立刻再次身退:散盡家財,到偏僻的地方隱居,後來也不知所終。範蠡的人生簡直是太成功了,太讓人向往了!
這也說明,對於自強不息,追求更多領域、更高層次的人生成就的有誌者來說,功成身退是必要的方式。沒有一邊的身退,就沒有另一邊的成功。
【論典】
“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
——《菜根譚》
【譯文】
激流勇退應當在事情正處於巔峰的時候,這樣才能使自己有一個完滿的結局,而處身則應在清靜、不與人爭的地方,這樣才可能真正地修身養性。
【現代釋評】
為什麼功成必須身退?《菜根譚》雲:“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兔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說的是羊是一種愚笨的獸類,走路時不顧前後,角很容易觸到籬笆上麵,夾住而進退不得。這比喻人在前進一步的時候,需要看有沒有退後的地步,才可免致災禍上身。而虎是凶猛的獸類,人要是騎上虎背就不容易下來,因為下來就有被它吞噬的危險。
俗語所謂騎虎之勢,就是比喻人做事要見機而行。凡事著手的時候,先要看放手的機會,才能得免成騎虎難下的危險。如果在著手時不考慮放手之時,就容易陷於進退維穀,騎虎難下的境地。人處世必須極端慎重,以免遭到不測的禍害。
4.知止是智,非止成庸
【論典】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天將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猶川穀與江海。”
——《老子》
【譯文】
道,通常不顯露其名分。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體雖然精渺微小,天下卻沒有什麼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萬物會自動歸順。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
宇宙一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分。既有了名分,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超越本分。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道,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象河川疏導諸水流向大海。
【現代釋評】
凡事不可求全。任何事物都有個極限,況且人總是要老的,貪求過多,代價太大,積斂越多,失去的越多。怎麼辦呢?老子告誡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和孔子同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智者和哲人。老子的“無為”思想高深、玄妙,其中不乏消極成分,但他教人隨其自然,順其大勢,謙恭、徐緩、知足,柔弱以自守和不妄為,都是辯證的閃爍著智能之光的見解。他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教人不論做什麼事不可過度,而應適可而止。還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許多人不明白這一點,做人不知收斂,得寸進尺,一時追求功德圓滿,而凶險和災禍也就隨之降臨了。
這種貪心不足,身敗名裂的事例古往今來舉不勝舉。如晉朝富可敵國的石崇、清朝的大貪官和珅,他們都對財富有著無限製的欲望,最後,都身敗名裂。所以,老子學派把“知足知止”看得非常重要,“禍莫大於不知足”,以為知足與否可以決定人的榮辱、生存、禍福。
【論典】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
【現代釋評】
知止是一種境界。《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艮為山,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生,止於極而不進。意味著行止各有其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方順理合義;萬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君子觀艮止之象,當思引此為戒,正確估價自己,切合實際,不出其位,思安所止。
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常樂,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斂,得寸進尺,一味爭名逐利,凶險和災禍也會隨之降臨。做人就應當常修從業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這樣才能避免災禍,平安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