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先得之,必先舍之
【論典】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老子》
【譯文】
欲要收斂他,必須先要暫且擴張他。欲要削弱他,必須先要暫且加強他;欲要廢除他,必須先要姑且抬舉他;欲要奪取他,必須先要暫且給予他。這叫做微妙而又通明的道理。
【現代釋評】
漢元年(前206年)高祖十月,劉邦率軍先於各路諸侯軍抵達灞上。秦王子嬰駕著白車白馬,用絲繩係著脖子,封好皇帝的禦璽和符節,在灞上向劉邦投降。
劉邦率領著勝利之師進入了秦都鹹陽城。鹹陽城高大恢弘的建築,耀眼奪目的珠寶,使大多數出身於社會下層的將士們頭暈目眩,大家都沉浸於醉生夢死、紙醉金迷的夢幻裏。
劉邦在侍衛兵的簇擁下,走進了壯觀華麗的秦宮殿。當他看到金碧輝煌、綿延曲折的阿房宮時,立刻被那奢華無比的鋪陳和精巧玲瓏的擺設驚得目瞪口呆。他又走進後宮,看見無數美麗妖嬈的宮女,簡直都高興得不知道今夕是何時了。
正在劉邦樂不思蜀的時候,大將樊噲闖了進來勸阻他離開這裏,到郊外駐紮。但是劉邦根本就不想離開這個富貴溫柔之地。
樊噲無奈,就找到張良。張良勸諫劉邦說:“如果您想永遠擁有這些東西,就要先想辦法安撫百姓,爭取天下民心,這樣你才能夠打敗各路兵將,尤其是項羽的40萬精兵悍將。到那時,整個天下就都是您的了。但假如現在您沉迷於眼前的奢侈豪華,貪圖安逸生活,那麼,到最後,您可能一無所有。”劉邦聽完張良的話,馬上醒悟過來,下令撤出鹹陽,封閉倉庫,撤軍回到郊外的灞上。
並且召來各縣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對他們約法三章。人們都非常高興,惟恐沛公不在關中做秦王。這樣,劉邦為自己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為他奪得天下初步奠定了基矗
“舍”與“得”是辯證的關係,沒有舍“就”沒有“得”。隻有先舍棄,然後才能獲得。
舍,就是放棄。如果什麼都不想失去,都不要放棄,那麼,就什麼也得不到,智者知道在什麼環境下放棄應該放棄的東西,所以,他才有大的收獲。試想,在上麵的故事裏,假如劉邦不聽從張良等人的勸告,一直醉心於秦朝宮殿裏的金銀珠寶、美女佳麗,他哪裏會有後來的大漢天下?值得稱道的是,劉邦這個人很聽勸,明白厲害得失後,馬上放棄了眼前的小利益,回軍灞上。
【論典】
“將欲揚之,必先抑之;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處世懸鏡》
【譯文】
如果想要張揚某件事情,最好的辦法是先抑製一下它的鋒芒;如果要獲取某方麵的利益,那麼,一定要先給對方一些好處。
【現代釋評】
在假虞滅虢的事件裏,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荀息對晉獻公說:“我們借道於虞,需要給虞公些禮物。”
晉獻公說:“那就贈給虞公一些黃金吧。”
荀息對晉獻公說:“這點禮物太輕了。請以稀世國寶——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獻於虞公。”
晉獻公說:“是吾寶也。”
荀息說:“請主公不要動怒,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
晉獻公不舍得自己的寶馬美玉,但是荀息勸他說:“我們隻不過是暫時寄存在虞公那裏,等消滅虞國後,就會回到您的手裏。”這裏講的依然是取和舍的關係。假若晉獻公不舍出那名貴的寶物,虞公是不會答應借道的。那麼晉國的計謀就無法施展,國土就無法擴張。所以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論典】
“退以求近,舍以求得。”
——《處世懸鏡》
【譯文】後退是為了前進,舍棄是為了求得更多。
【現代釋評】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位城市人放假到農村旅遊,到了一戶農家,看到老農將一段竹筒在中間的位置開了一個剛夠嬰兒的手放進去的孔,兩頭拴上繩子,之後又把瓜子拌上蜜糖,放到鍋裏炒熟,香氣四溢。年輕人大惑不解,問老農,你們這是在做什麼,老農說,明天我帶你上山捉猴子。
第二天一早,老農把炒熟的瓜子裝進竹筒裏,然後領著年輕人進了深山,老農把竹筒的兩端拴在兩棵樹上,和年輕人隱蔽在不遠的草叢中。不一會,看到了一隻活蹦亂跳的猴子,在瓜子香味的吸引下,慢慢向竹筒靠近,確定無危險後,把手伸進竹筒的小孔中,抓住了一把瓜子,當猴子想把手抽出來時,因為握著瓜子而無法抽出來,老農與年輕人從隱蔽的草叢中向猴子走去,猴子因為握著瓜子而不懂得放棄而被老農捕獲。
這是一種最原始,而且是最有效的捕獲方法。其實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時候人們就像這隻猴子一樣,犯著同樣的錯誤,人們不願意舍棄現有的東西,安於現狀,不願意嚐試新的東西,其實人人都有自己不能舍棄的“瓜子”,作出人生的重大決策,放棄已知,或者放棄未知的時候,往往並非依據該事的相關信息,而是依據該時刻自己靈魂的原則。
不過最終,人們中大多數會越來越留戀、信任已知的,而懼怕未知的,然後在某個“瓜子”報廢的時候,人們的生命或者生命的實質也隨之滅亡。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又是辯證的。世界充滿著矛盾,成功和失敗,歡樂和悲傷,擁有和失去,平淡和輝煌,看似互相對立,水火不容,實際上它們是緊密相連的。有了這一對對的矛盾,人們便麵臨著選擇,有時隻在心念一動間便翻天覆地,滄海桑田。
有選擇就有放棄,選擇了失去便放棄了擁有,選擇了悲傷便放棄了歡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隻有學會放棄,才能學會選擇。進而,隻有學會了選擇才能不斷擁有。
魯迅先生到日本仙台留學,學的是醫學,麵對著祖國人民愚昧落後,他毅然放棄了修習幾年的醫學,轉為從文,用筆來喚醒民眾,向帝國主義、封建統治、反動文人作殊死戰鬥,終於成了革命先鋒一代文豪。從這點上說,放棄何嚐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擁有呢?
但有時要做出放棄並不容易,漢代的
張良和韓信就是不同的例子。張良與韓信輔助劉邦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對蕭何、陳平、張良、韓信等功臣都分別封侯。麵對這高官厚祿的誘惑,張良異常清醒,他深深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法則,毅然告別劉邦,隱居江湖;而韓信則抗拒不了“淮陰侯”爵位的誘惑,最終落了個人頭落地的結局。這個例子說明了,懂得放棄的人是睿智的。懂得放棄應該放棄的,也就擁有了想要擁有的。
當今社會,燈紅酒綠,物欲橫流,誘惑人們的東西太多了。當你一旦被誘惑所俘虜,你就會靈魂迷失,喪失自我,甚至喪失尊嚴。放棄了虛榮,才能看見真實;放棄了享樂,才能讀懂生活。當人們懂得放棄什麼時,才能真正得到美好的東西。隻想一味地擁有,而不懂得放棄,是不可取的。
2.乏欲者成,舍之者得
【論典】
“伐欲以煉情,絕俗以達誌。”
——《處世懸鏡》
【譯文】為了陶冶情操就應該節製欲望;為了實現遠大的誌向就要摒棄世俗雜念。
【現代釋評】
有人說,舍棄其實就是隻有放棄,而放棄不失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說到放棄,當然並不是草率從事。放棄是智者的抉擇,是經過深沉的思考、冷靜的審視與分析,然後去其糟粕,對事物作出適當的取舍。隻有徹底放棄了,才有機會獲得一個嶄新的開始。樹木放棄了黃葉才有嫩綠冒出,生命放棄了痛苦,幸福才會登陸。
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星空燦爛;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明天是嶄新的、明媚的。相信自己,懂得放棄,珍惜自我,是對自身人格的一種善待。
當然,也有人說,放棄也是一選擇。放棄享樂,就意味著選擇艱苦,選擇一種靈魂的超越;
放棄安逸,就意味著選擇磨難,選擇人格的不斷完善……正如一首詩裏寫的那樣:放棄了父親溫暖的懷抱,才能有自己活潑的奔跑,放棄滿天的星星,才能獲得一個嶄新的黎明。大千世界,茫茫人海需要放棄的東西原本很多,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擁有整個世界,對於不應該屬於自己的更要勇敢地放棄,追求之中放棄,放棄之中追求……人跋涉於山阻江隔、風急雨驟的人生旅途中,惟有學會放棄才能隨遇而安,幸福安詳,從某種意義上講,放棄並非是對追求的背叛,相反有時倒更能執著於其間……
夕陽易逝的歎息,花開花落的煩惱,人生本是不快樂的!明白的人懂得放棄,有情的人懂得犧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脫!
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念書期間,退學創辦了微軟公司,因為他看到了開發微電腦軟件的極大機會。假如蓋茨繼續在哈佛大學念書,就會失去創辦世界上最大的電腦軟件公司的機會。
由此可知,學會舍棄,才可以獲得更多的東西。蓋茨就因為懂得舍棄,才取得了成功,而在生活中,學會舍棄也是很必要的,一個人隻有學會了舍棄,才可以取得進步,取得成功,學會灑脫,並獲得更多的東西。
壁虎能斷尾,所以弱小的它們勇敢地長存於世;蝸牛不舍殼,所以隻能緩慢地爬於尺寸之地。舍棄,不是浪費。當前進的步伐因行囊而蹣跚,舍掉偌重的負荷,腳步才會更堅實。
【論典】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
【譯文】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隻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隻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
【現代釋評】
歐洲金雕築巢於高山懸崖,它以尖利的喙和強壯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金雕一窩,隻孵出兩隻幼雛。在食物不足的年代,小金雕就會挨餓,金雕媽媽也隻能眼看著孩子餓得嗷嗷叫。到這時,兩隻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擠靠,結果總是相對弱小的那隻被擠下山崖摔死。而這時的金雕媽媽又總是容忍這種“獸行”。
人是難以理解金雕的,但是麵對殘酷的饑餓環境,金雕必須如此,否則就是全部餓死。豈止金雕,人類不也時時麵對著痛苦的舍棄嗎?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兩千多年前,孟子就以形象地比喻把舍與取問題,引入深刻的哲學。
魚和熊掌全都要,這是最好的,最理想的,但這種可能也最小,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魚與熊掌選一個可取的,這是理智的,是現實的,雖然僅得一個,其實恰是成功;魚和熊掌一樣也沒撈著,是悲劇,其原因又多是出自什麼都不想放棄,吃著碗裏看著鍋裏,結果是雞飛蛋打。
舍棄是理智的最好注釋。如果“得兼”已限定為“不可”,說明已經不再屬於他,愛也沒用。
在興安嶺,被夾住的狼會咬斷自己的腿。它明白,想當完整的狼已經沒有可能,等下去皮會變成褥子,肉會被燜在鍋裏。當瘸狼總比釜中狼強,於是它理智而果斷地咬斷了被夾住的腿,而人們在麵對舍棄的痛苦時,卻常常不如金雕和狼的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