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掃平南燕(2 / 3)

事實上東晉當時的確是劉裕的一言堂,當他提出攻打南燕時,“朝議皆以為不可”,滿朝大臣都把頭搖得像撥浪鼓,說還是維護世界和平吧,咱們剛過了幾年太平日子,別再弄出戰事了。支持劉裕北伐南燕的隻有劉裕的三個親信:孟昶、謝裕和臧熹。

但即便是沒一個人支持,劉裕也會出兵的,因為在他看來,出兵,必須的。

劉裕堅持北伐,並不是他決心捍衛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某些教科書上可能會這麼說,但這種說法太主旋律太不符合實際了,政治寡頭們基本沒有這麼心靈崇高的,任何朝代的任何政客發動的戰爭,都是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商場中的“無利不起早”也是可以用到戰場上的,要不何來商場如戰場一說?

劉裕正是想利用這場戰爭獲取利潤。這戰爭利潤不是軍火交易,不是提高軍階,而是希望通過戰爭獲勝提高自己在朝廷中的威望。

劉裕當時雖然是大權在握,但由於他出身寒門,根不正苗不紅,掌權才不過幾年,在朝廷中的權威度亟待提高,這點可從他提議北伐事件中反映出來。作為當朝一號權勢人物,滿朝文武竟然隻有三個人為他的軍事提案鼓掌,其他的大臣都用腳投票。

這不是權威不夠是什麼?你要是厲害到說一不二的程度,誰敢對你說半個不字?當年把持朝綱的權臣趙高牽一頭鹿放到朝堂上,滿朝大臣不都幾乎紛紛順著他說這是馬嗎?而這時候,劉裕若是指著一頭鹿說是馬,估計連三個附和他的人都沒有,指不定有人說他腦袋被馬踢了。

當然奸臣趙高自是不能和劉裕相提並論,但道理是一回事,如果劉裕具有當時趙高那樣的權威度,那還有敢對他的提案說NO的人嗎?而在劉裕主宰東晉的後期,他的權威度終於上升到沒人敢逆他意願、隻看他眼色行事的高度。

這一切權威的得來,靠的是什麼?不是金錢收買,不是輿論宣傳,隻能靠軍功堆砌!

想要取得軍功就必須打仗,必須打勝仗。勝仗打得越多,別人就越覺得你能,你不可替代,國家沒你不可。劉裕這次攻打南燕盡管遭到眾多朝臣反對,但民間呼聲是支持朝廷出兵的。因為南燕在慕容超上台後,多次出兵南下侵擾淮北地區,搞得淮河以北晉民提心吊膽,“皆堡聚以自固”,大家都興建碉堡土寨,集體宅在堡寨裏,抵抗燕軍搶掠。

在這種大背景下,劉裕出兵的社會條件極為完備,個人目的和國家利益完美地交叉在南燕國,他可以以自衛反擊、懲罰敵人、保境安民為口號,在民眾的歡呼聲中,車轔轔、馬蕭蕭地率兵北上搬運建房的磚頭。

義熙五年四月,劉裕率領十幾萬大軍,開始了遠征南燕帝國的軍事行動。

這是一次遠征。翻開地圖就能看到,劉裕此戰的單程行軍路程至少超過七百公裏,整個行軍路線畫了一個標準的“之”字形:從建康乘坐艦船越過淮水、泗水,到達今天的江蘇省睢寧縣後,因水路不通,士兵下船登岸,由陸路挺進到山東諸城市,最終目標是南燕都城廣固。一千多裏地,晉軍走了兩個月,四月十一日離開建康,六月十二日才到達南燕東莞郡(今山東省莒縣)。

如果放現在,這麼點路程不能算遠征,戰鬥機半小時就能飛臨目標上空扔炸彈,集群機械化部隊兩天就能運動到目標區域投入戰鬥。但那時候全是“低碳戰爭”,陸路全靠甩腿,水上艦船連個突突突亂吼的柴油機都沒,再加上後勤運輸能力的限製,這麼遠距離的非本土作戰,困難相當多。

晉軍當時麵臨的最現實的困難就是糧草運輸問題。人要吃飯,馬要飼料,這些物資必須從遙遠的南方通過多次水陸轉運,才能到達山東前線。這極度不方便,而且運輸線越長,越容易被敵方在某地阻斷糧道。一旦糧運出現問題,再強大的軍隊都會不戰自亂的。

但這次北伐,劉裕很幸運,他沒有在最容易出狀況的軍糧問題上費過神,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攻城拔寨上,南燕的破滅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實劉裕的這次北伐是不應該這麼順利的,南燕和劉裕交手後僅八個月即遭滅亡。這種結果本不該發生,至少不應該如此之快地發生。因為從曆史記載來看,如果南燕皇帝慕容超不剛愎自用和胡亂指揮,耐心聽從手下大臣的建議,劉裕此行極有可能會像東晉其他北伐將領一樣,空手而歸的。

慕容超聽說晉軍千裏躍進大峴山,從老遠的南方跑來攻打自己時,立即召開禦前參謀會議,研究迎敵對策。

這次會議開得很成功,本來是一次勝利的大會,團結的大會,繼往開來的大會,因為與會的宰相公孫五樓、輔國將軍慕容賀賴盧、太尉慕容鎮這三個“臭皮匠”確實起到了諸葛亮的作用,三位南燕重臣態度完全一致:不跟晉軍正麵交戰。

會上,南燕第一權臣公孫五樓的表現很是搶眼。公孫五樓在南燕的地位相當於東晉的劉裕,朝廷大小事情都是他做主,當時南燕有句流行語就是專說他的:“欲得侯,事五樓。”要想升官封侯,把五樓大人服侍好了就OK,可見其權柄之重。

不過公孫五樓這名字也忒個性化了,適合當房地產公司老總,名片一掏出來就知道是蓋房子的。很多人疑惑,在沒有多層住宅的古代,他為什麼叫這名?

很可能跟地名有關,歌手刀郎的成名曲《2002年的第一場雪》裏有句“停靠在八樓的二路汽車”也曾讓廣大歌迷一頭霧水:汽車開八樓去了?後來才知道,“八樓”是烏魯木齊的一個汽車站名。這個“五樓”也應當跟地域有關,因為西漢末年有支叫“五樓”的農民起義軍即是因其來自一個叫五樓的地方。

公孫五樓這人雖然教慕容超幹了不少壞事,但他的腦子還是好使的,麵對來勢洶洶的強敵,他按照優秀、良好、不及格三個檔次向慕容超提出了上中下三種應對策略。

概括起來,上中下三策分別對應關門不理、堅壁清野、近身抱摔三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