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五樓認為最好的上策是關門不理。他說晉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最想速戰速決。燕軍隻要扼守大峴山險關,將晉軍擋在國門之外,待他們士氣疲憊之後,再派軍沿海而下,切斷他們糧道,然後再出兵從東西兩麵夾擊他們,必穩操勝券。
中策比這個差點,屬於保守療法,核心思想是: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燕軍隻守不攻,把門關好,把房子都拆了,把田地裏的莊稼拔光,把多餘運不走的糧食毫無可惜地全部燒掉,讓晉軍來了後啥也撈不著,打不過你我困死你,你找不到吃的用的,你十幾萬人能支撐下去嗎?乖乖全體向後轉,眼冒金花地退兵回家。
下策簡單:你來了啊?我等你多時了,開門,放狗,給我打!十萬大軍傾巢而出,和南來的十五萬晉軍抱摔的抱摔,拚刺刀的拚刺刀,上演肉搏大戰。
公孫五樓這上中下三策是很適用的,慕容超隻要認真看看會議紀要就知道應該按照上策去布置工作。但他偏不,偏要“賤走偏鋒”,說下策最好,最符合他心意!
皇帝慕容超認為公孫五樓說的上策中策都是鴕鳥政策、狗熊政策,他不屑一顧地否定了前兩個策略,堅持第三策,說我堂堂燕國,擁有數萬精銳騎兵,還怕他個氣喘籲籲跑到家門口的南方步兵?憑什麼把地裏好端端的莊稼割掉燒掉?我不幹。放他們進入大峴,然後“以精騎蹂之,何憂不克!”
慕容超的戰術是想以騎兵打步兵,你十幾萬步兵衝過來,我兩萬騎兵衝上陣地,刀砍馬踏就解決問題了。
慕容超犯了年輕人想當然的毛病!騎兵打步兵,當然是一打一個準,但劉裕早知道南燕的騎兵部隊厲害,對付南燕騎兵,他自有破解辦法,不可能讓步兵迎著馬蹄去戰鬥的,這樣做就跟現代戰爭時,叫士兵在重機槍下作集團衝鋒是一樣的。
這時候,南燕軍隊是不該出來衝鋒的。如果他們當時真的堅守大峴山險關,晉軍很難攻到都城附近,即使有可能攻破大峴山陣地,但肯定得付出慘重傷亡的代價,如此,越過峴山的晉軍就是強弩之末了,不大可能再拿得下南燕都城廣固。因為即使在晉軍實力未受損傷的情況下,他們包圍廣固也打了七個多月時間。
大峴山在今山東省臨朐縣東南方向,這座山是南燕都城的天然軍事屏障,南燕的廣固和臨朐(今山東省臨朐縣)兩座最重要的城市正好坐落在大峴山之後,大峴山就像一個巨大的石屏風樹立在廣固、臨朐之前,你要想攻打這兩個地方,必須要越過大峴山,而大峴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著名險關山隘,山中隻有一條羊腸小道,把這條道封閉了,除非你當愚公,不然你來硬的絕對闖不過。當年山東土地上齊、魯兩國長期打來幹去的,但住在西邊泰山邊上的魯國之所以幹不過住在東邊大峴山的齊國,就是因為他們始終越不過這道防線。顧炎武在他的《山東考古錄》裏證明這座山重要的戰略價值:“齊之邊境,青州以南則守在大峴,濟南以南則守在泰山。”
青州即南燕都城所在地,這個地方正是西周薑子牙受封的齊國之地,大峴山是青州的南大門,薑子牙當年也在這裏布兵,防止臨近的晉國進攻。這座山不僅軍事價值明顯,對姓氏文化也有貢獻,周朝時住在此山附近的許多居民都習慣以地名為姓,於是便有了“峴”姓,後來去掉了“山”旁,變成了“見”。現在山東淄博有不少姓見的,台灣也有。不過這姓氏太生僻了,極少有人知道。
姓見的就不說了,繼續說“賤走偏鋒”的慕容超吧。
見皇帝拿下策當上策,大家都快急岔氣了,跟劉裕打正麵阻擊戰,那不是自取滅亡嗎?人家打仗就跟玩魔術似的,盧循那麼強大,桓玄那麼粗壯,都被他一下子變沒了,咱這點地盤哪夠他出手的呀!輔國將軍慕容賀賴盧苦苦勸諫慕容超不要應戰,但慕容超根本不聽。
這位南燕王爺見勸阻無效,滿臉哀傷地對公孫五樓說:“必若此,亡無日矣!”
皇上一定要堅持這樣做的話,我們馬上就要國破家亡了。
太尉慕容鎮同樣是王爺,桂林王。他也急呀,他很明白,皇帝隻要把劉裕放進大峴山,他這個王爺不僅做不成了,連小命都會不保。所以他也苦口婆心地給小皇帝講放敵入境的危害,他退了一步,在上中下三策中掐頭去尾,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說皇上你如果覺得平地利於騎兵衝鋒作戰,也應該把戰場放在山南地區,將騎兵帶出大峴山迎戰。這樣萬一不能取勝,還可以退守山中,絕不能自棄險關,使敵人毫無阻擋地進入到山北地區。
這要害問題說得多清楚明了,但一頭鑽進死胡同裏的慕容超就是不聽,就是要讓劉裕走到家門口。
慕容鎮比慕容賀賴盧更為失望,他準確地預測出了兩個結果,一是放晉軍深入腹地的危害:“延敵入腹,坐待攻圍”;二是自己的命運結局:“今年國滅,吾必死之”。
的確,劉裕長驅直入到達南燕中心地帶後,迅速包圍廣固,用圍攻的方法困死了慕容超。而慕容鎮也死於劉裕之手,破城後,劉裕下令將三千多名慕容氏貴族成員和朝廷官員全部斬首。
從慕容超拒絕三人建議的時候,南燕滅亡的結局就已經注定。因為大峴山之北的狹小地帶不適宜大規模騎兵軍團作戰,所以慕容超引以為本的南燕精銳騎兵的戰鬥力大打折扣;而晉軍由於缺少馬匹,向來是以步兵為主的,因此在山地戰中,北方兵占不到南方兵的便宜。而且這次晉軍遠道而來,士兵個個都希望速戰速決,盡快解決戰鬥,好回家跟親人團聚,所以南燕軍這次隻要以逸待勞,守住大峴天險,讓晉軍久滯不進,就能消磨掉他們的銳氣,然後再擇機反擊,即使由於劉裕指揮英明,已提前在來路上布好了留守接應隊伍,不可能使晉軍全軍覆沒,但將他們擋在山外,使這次北伐無功而返,還是有極大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