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北強南弱的典型材料在此,也就不難理解後人始終對劉裕北伐成就的嘖嘖稱讚了。
不過劉裕的兩次北伐雖然是東晉曆史上最輝煌的成就,但並不能過分渲染拔高,說他立意高遠,雄心萬丈,為了國家統一大業,不惜千裏北上,武力收複淪陷兩都。
這個太大道理了,事實情況是,這並非劉裕的真實想法。即使劉裕自己嘴巴上是這麼說的,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卻是為了求取功名。
其實這種食人間煙火的心理是正常且無可批判的,就像一個工人,上班目的首先是為了拿工資養活自己和家人,絕不是媒體宣傳的第一為了貢獻社會,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此類二百五的宣傳模式應該作古了,天天不給你發工資,你稀飯鹹菜都吃不上,你還有熱情去為創建小康社會掃大街、搞生產嗎?
任何行為都有主觀、客觀之分,主觀上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客觀上促進了國家和社會進步,這就是好的。我生產出鋼材了,我種出糧食了,我得到報酬,國家用鋼材去蓋樓,拿糧食當儲備。如此,國家發展了,我個人腰包也鼓了,個人、集體雙贏,就是這麼個理,往高了扯,那都是瞎扯。
劉裕的北伐行動客觀上有利於東晉國家,但主觀上確實是為了自己的事業發展。我們一定要明白,古代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是伴隨著決策者的個人或政治、或軍事或其他目的。和平時期樹口碑,內亂時期打政敵,分裂時期爭地盤,甚至為搶女人、奪名馬而發動的戰爭也屢見不鮮,總之,刀槍劍戟、血肉橫飛之中都鑲嵌進了指揮者的個人目的,像嶽飛、祖逖那樣內心純淨的將帥鳳毛麟角。
劉裕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和口碑。魏晉時期是中國門閥製度最為盛行的朝代,整個社會是以士族為主導的,不大講求個人努力和自身素質,隻注重個人的家族身份和門第高低。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在由權貴主導的官僚國家,你出來混事,人家不看你本事如何,不問你會不會電腦,有沒有六級英語證書,而是問你爸是誰,你爺叫什麼,你是不是出身高門大姓。你要說爸爸叫李剛,爺爺叫李大剛,帶你混一個;如果你爺你爸叫孫二蛋、孫三蛋啥的,對不起,出門拐彎趕緊滾,哪好玩上哪玩去。
這種講究門第出身的壞風氣,直到民主風氣漸濃的宋朝才逐步消失,唐朝那會兒都還有,唐太宗李世民為這事還曾經大為光火,原因是一些前朝破落的高門大戶自恃清高,視新晉李家皇室為政治暴發戶,嫌李家祖上不是根正苗紅的大家族,有的竟然不屑於和李家結親,惹得李世民龍顏大怒,下令把前朝的《氏族誌》推倒重來,重新排序,以皇族為首,把自家的李姓定為一等大姓。叫你們這些過氣明星瞧不起我們李家,都給我老老實實拿著族譜站我後麵排隊去!
這麼多北強南弱的典型材料在此,也就不難理解後人始終對劉裕北伐成就的嘖嘖稱讚了。
不過劉裕的兩次北伐雖然是東晉曆史上最輝煌的成就,但並不能過分渲染拔高,說他立意高遠,雄心萬丈,為了國家統一大業,不惜千裏北上,武力收複淪陷兩都。
這個太大道理了,事實情況是,這並非劉裕的真實想法。即使劉裕自己嘴巴上是這麼說的,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卻是為了求取功名。
其實這種食人間煙火的心理是正常且無可批判的,就像一個工人,上班目的首先是為了拿工資養活自己和家人,絕不是媒體宣傳的第一為了貢獻社會,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此類二百五的宣傳模式應該作古了,天天不給你發工資,你稀飯鹹菜都吃不上,你還有熱情去為創建小康社會掃大街、搞生產嗎?
任何行為都有主觀、客觀之分,主觀上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客觀上促進了國家和社會進步,這就是好的。我生產出鋼材了,我種出糧食了,我得到報酬,國家用鋼材去蓋樓,拿糧食當儲備。如此,國家發展了,我個人腰包也鼓了,個人、集體雙贏,就是這麼個理,往高了扯,那都是瞎扯。
劉裕的北伐行動客觀上有利於東晉國家,但主觀上確實是為了自己的事業發展。我們一定要明白,古代的任何一場戰爭都是伴隨著決策者的個人或政治、或軍事或其他目的。和平時期樹口碑,內亂時期打政敵,分裂時期爭地盤,甚至為搶女人、奪名馬而發動的戰爭也屢見不鮮,總之,刀槍劍戟、血肉橫飛之中都鑲嵌進了指揮者的個人目的,像嶽飛、祖逖那樣內心純淨的將帥鳳毛麟角。
劉裕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和口碑。魏晉時期是中國門閥製度最為盛行的朝代,整個社會是以士族為主導的,不大講求個人努力和自身素質,隻注重個人的家族身份和門第高低。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在由權貴主導的官僚國家,你出來混事,人家不看你本事如何,不問你會不會電腦,有沒有六級英語證書,而是問你爸是誰,你爺叫什麼,你是不是出身高門大姓。你要說爸爸叫李剛,爺爺叫李大剛,帶你混一個;如果你爺你爸叫孫二蛋、孫三蛋啥的,對不起,出門拐彎趕緊滾,哪好玩上哪玩去。
這種講究門第出身的壞風氣,直到民主風氣漸濃的宋朝才逐步消失,唐朝那會兒都還有,唐太宗李世民為這事還曾經大為光火,原因是一些前朝破落的高門大戶自恃清高,視新晉李家皇室為政治暴發戶,嫌李家祖上不是根正苗紅的大家族,有的竟然不屑於和李家結親,惹得李世民龍顏大怒,下令把前朝的《氏族誌》推倒重來,重新排序,以皇族為首,把自家的李姓定為一等大姓。叫你們這些過氣明星瞧不起我們李家,都給我老老實實拿著族譜站我後麵排隊去!
李世民修改《氏族誌》的時間是公元638年。兩百多年後的唐太宗尚能感受到門第壓力,可以想象在門閥勢力超級強大的兩晉時代,出身微寒的劉裕對自己身世的敏感和自卑程度,因為當時的主流社會風氣是,哪怕你身為帝王將相,但如果不是士大夫出身,大家照樣看你不起。
劉裕是完全靠自己的奮鬥一步一步打拚上來的草根階層,雖然職務已貴為王侯,但他無法擺脫身份低賤這一事實的困擾,填履曆登記表時的家庭出身一欄,手下那些朝臣多半都填“幹部”,劉裕隻能默默寫上“貧農”兩字。貧農這兩字隻在四十年前那短暫的一段時間顯得光榮,其他任何一個朝代,貧農都是窮光蛋的代名詞,不受待見。現在你跟美眉說你是貧農,你就等著成大齡剩男吧,沒幾個美女高興做貧農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