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曾國藩逝世後,經後人整理,他的著述文字總計超過1500萬,包括了書信、奏稿、詩文、日記、案牘、散文、書劄等多種文體。

“經商要學胡雪岩,做官要學曾國藩。”作為“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識人、用人的才能絕對是值得後人借鑒的。而在曾國藩所有著作中最直接介紹這一點的就是《冰鑒》一書,此書帶有部分迷信色彩,但其中諸如介紹“觀其神骨而識人”、“恒態”與“時態”等,仍然是有很大學習價值的。

在曾國藩的著述中,以書信部分流傳最廣,後人從他的書信中收集了極具教育意義的一部分編纂成《曾國藩家書》,對後世影響頗深。《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的翰林院經曆和從武的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的指陳,大到進德修業、定國安邦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學、理家、處世、從政之道的精要總結。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涵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在《曾文正公全集》的編輯上,後人多認為是由李鴻章之兄——湖廣總督李瀚章所編輯,事實上的編纂者,乃是承襲侯爵的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曾文正公全集》也不是如署名的“門人張裕釗、黎庶昌”所編校,而是由定居長沙的曹耀湘、王定安編校的。《曾國藩家書》的首次編刊,是在光緒五年由傳忠書局印行。據查考,編校者為曹耀湘。後來又出現了多種版本,其中以嶽麓書社出版的《曾國藩全集·家書》最為有名。至於曾國藩的日記,包括了治道、軍謀、文藝、鑒賞、頤養、遊覽等十類,便於即類考求。雖無日期,但它畢竟為世人提供了一個深知曾氏進德修業、治軍輔民的基本麵貌的藍本。趙烈文責其簡,劉聲木譏其濫,皆不免於求全責備。此外,曾國藩還有奏疏、批牘為人盛讚。曾國藩的奏疏,明快簡練、凝重沉穩,不過,在不同的具體環境中,隨著他本人性格與作風的變化,它們又各具特色。具體說來,便是前期憨直、激切而又倔強,後期則綿裏藏針、縝密老到而又平淡質實。至於他的批牘則是老成周密、寬嚴適度,既不同於胡林翼的切直純真、肝膽照人,也不同於左宗棠的淩厲明快、巨細無遺。

另外,曾國藩也可勉強稱得上是一名詩人和古文家,因為他的創作風格處於宋詩派與桐城文派兩大陣營中。但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他的理論,都帶有較為明顯的功利目的與山頭意識,既比不上龔自珍、魏源等人的叛逆精神與啟蒙意識,也比不上黃遵憲、康有為等人的創新追求與維新傾向。在那新時代即將到來的時刻,曾國藩的詩文多少顯得有些陳舊與蒼白。

我們所編的這本《曾國藩大全集》打破常規,不僅包括冰鑒、書信,而且還有曾國藩平生的一些軍事謀略、格言聯語等,可謂精選了他著作中各方麵的經典部分,並且結合曾國藩一生做官、處世、用人等方麵的具體事例針對性地進行了詳細點評,希望讀者在閱讀之後能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