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緩解壓力的心理療法(上)(1 / 3)

麵對人生逆境或困境時所持的信念,遠比任何事都來得重要。

——安東尼·羅賓

人是社會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打擊,從而給心理上造成難以愈合的創傷。隻有尋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還你一個完善的自我,方可取得完美的成功。

85工作中你快樂嗎

你知道嗎,內心的快樂跟臉上的快樂有很大的差別,前者能使你充滿自信,對人生心懷有希望,帶給周圍人同樣的快樂。

臉上的快樂具有能消除害怕、生氣、挫折感、難過、失望、沮喪、懊悔及不中用的能力,當你不管遭遇了什麼事。硬是在臉上浮現笑容,就會使你覺得再也沒什麼比這個更讓你難受的了。

要想臉上表現出快樂的樣子,並不是說要你不去理會所麵對的困難,而是要知道學會如何保持快樂的心情,那樣就有可能改變你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隻要你能臉上常帶笑容,就不會有太多的行動訊號引起你痛苦。

一般字典上對快樂下的定義多半是:覺得滿足與幸福。德國哲學家康德則認為,“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的確,快樂是一種美好的狀況,也就是沒有不好或痛苦的事情存在,你覺得個人及周圍的世界都挺不錯。你該如何才能獲得它呢?

主動尋覓、用心追求才能得到

追求快樂之道,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快樂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既非一份禮物,也不是一項權利,你得主動尋覓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當你領悟出自己不能呆坐在那兒等候快樂降臨的時候,你就已經在追求快樂的路途上跨出了一大步了。怎麼樣?感覺不壞吧?先別樂,等你走完其他九步之後,你就必能到達快樂的真正境界。

隻跟自己比,不和別人攀

從我們懂事以後,我們就感受到“成就”的壓力,這種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強烈。因此年輕人處處想表現優異。以為自己非得十全十美,別人才會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一旦發覺自己處處不如人時,就開始傷心、自卑,結果當然毫無快樂可言。

所以你應該用自己當衡量的標準,想想當初起步錯在哪裏?如今有無進展?如果你真的已經盡了力,相信今天一定會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

關心周圍的人、事物

假如你對某些人、事、物很關心的話,你對生命的看法一定會大大的改觀。如果你隻為自己活,相信你的生命就會變得很狹隘,處處受到局限。自我中心的人也許會不斷地進步,但是卻永遠不易感到滿足。

那麼你應該關心什麼?關心誰呢?睜開眼睛想一想,我們雖然平凡,至少可以接學童上下學,為病人念念書,到老人院打打雜,甚至把四周環境打掃幹淨……隻要付出一點點,你就會快樂些。心理學家艾力遜曾經說過:“隻顧自己的人結果會變成自己的奴隸!”可是關懷別人的人,不但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更可以避免隻顧自己,而過著枯燥乏味、毫無情趣的生活。

不要太自信。也不能無信心

過分樂觀的人總以為自己一定能達成所有的目標,因而忽略了沿途的險惡;極端悲觀的人老是認為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不敢邁步向前,這兩種人都因此失去了許多機會。

選定目標時,態度要客觀,判斷要實際,不要太有把握、掉以輕心,也不可缺少信心、畏首畏尾。

步調太急時要放慢一點

你可能從早到晚忙這忙那,像個時鍾似的團團轉。可是當你停下來思索片刻時,會不會覺得不太舒服、不夠滿意呢?許多人因為害怕麵對空虛,就用很多瑣事把時間填滿,結果使生活的步調繃得太緊。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把你所做的事全列出來,看看那些是可以刪除的,如此你才能挪出一點空閑的時間,好好輕鬆一下。閑暇也像一件奢侈品,可以使你感到滿足。

臉皮可以厚一點

根據專家調查研究,使人覺得滿足的特點之一就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批評,換句話說就是臉皮要厚一點。不要因外來的逆流而屈服。不要因為別人的冷言冷語就傷心氣憤。以為自己受了莫大的傷害。不過你倒是應該心平氣和地反省一下,如果別人的批評是正確的,你就該改進向上:如果批評是不公正的,何不一笑置之呢?!也許剛開始,你不太能掌握住應付批評的對策,因為你也許會很敏感,難免會有情緒上的反應,可是你要練習控製自己,這種技巧是終生受用不盡的。

快樂的滋味如人飲水,因人而異。能使別人快樂的事物不一定能使你快樂。惟有你自己才知道該如何去追求快樂。可是記住:千萬可別守株待兔噢!快樂是隻狡猾的兔子,你可得努力用心去追尋才能得到啊!

86把失敗當作成功

吃虧就是占便宜。由此可見,失敗也是一種成功。不論在工作還是在商場上,成功必定屬於正視失敗的人,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

不要空手站起來

世界上的事情都具有雙重性。失敗也不例外。它固然會引起我們的一些不良情緒,甚至給某些人帶來一生的痛苦和不幸;但是,如果我們正確地看待失敗,用理智控製情緒,以積極的行為方式和頑強的毅力去適應失敗和改變失敗引發的不良境遇,那麼,我們不僅最終能夠戰勝失敗,保持身心健康,而且能夠學會駕馭失敗、化害為利的本領,從而使我們擺脫幼稚,走向成熟,成為生活的強者。這正如法國大文學家巴爾紮克所說:“不幸是天才的踏腳石,是弱者的深淵。”

縱觀曆史,多少出類拔萃者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就是因為他們麵對失敗,麵對不幸,麵對坎坷時不是束手無策。也沒有彷徨無奈。他們或是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執著地將目標堅持下去;或是在招致挫折的襲擊後,黯然一陣,隨即又奮起,成為熠熠閃光的搏擊者;或是量力而行,及時地轉換目標,從而在適合自己的領域裏獲得成功。

在很多學習過程中,失敗在所難免,而你跌倒之後,決不能躺在地下不起來,你必須起來,而且不能空手站起來,無論學到什麼東西。就是不能空著手!

別趴下

每個人在邁向人生的目標途中,難免會跌倒,但不是被一座山絆倒,而是一時疏忽,踩到一小塊石頭而摔跤。

但是,即使是跌倒,也要朝向目標,而且,不管你跌得多痛,也要掙紮起來,繼續前進。

培養起這種心態:把跌倒看成是通往目標途中必然的事,而不是一種不幸。

所以不要隻顧躺在地上,想著前途茫茫,道路崎嶇。也別埋怨不平的路途害你跌倒,或者懷疑有人陷害。別因為一點皮肉之傷而叫痛,別因為跌倒一次,就畏縮不前。不要忘記蹣跚學步的小孩兒,都是經過無數跌跤才學會走路的。他們跌得多,爬起得快,也更快學會了走路。他們比那些撫傷痛哭,等待護理的孩子強多了。

每一次都要從跌倒中得到一些啟發,學習從失敗中製勝的道理。

當你學會如何反敗為勝,你就能領悟“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了。

請聽聽英國著名女作家克莉斯蒂對失敗的理解和感受:“我想一個人也許應該回顧她曾經有過的羞辱和痛苦。然後說:‘是的,這曾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這一部分已經結束了,無須再多想它,麵對挫折,我們可以轟轟烈烈地挽回敗局,也可以平心靜氣地戰勝痛苦。失敗、落淚、痛苦、羞辱都是人生一部分,過去了就無須在意,要緊的是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去尋找機會重新生活。”

是的,麵對失敗,我們無需太過自責,不管是多大的失敗,多深的創傷,過去的畢竟過去了,我們要麵對未來,麵對生活,所以我們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過去,放眼未來。

失敗的啟發

美國化學家戴維曾說過:“我的最重要的發現,是由失敗給我的啟發。”這句名言,實在是值得人們深思和發省。

失誤和失敗的教訓,能令人警醒,牢記教訓,尋求新法。以縮短登上成功之巔的進程。試想,如果我們每位青年朋友都能有戴維的“發現”,做一個有心人,收集一下本行業失敗的“病例”,那麼我們也許就會變得更加聰明,工作中的“成功率”也會大大提高。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有不少青年朋友像阿Q忌諱說“光”“亮”一樣,諱言工作中的失敗。有些人最愛講“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要不就是“過五關斬六將”或“老子從前是怎樣的闊”,別看他工作並不紮實,卻能“總”個幾十條經驗或成績來。滿口壯語豪言,聽起來挺動人,也怪讓人舒服的。其實,好看不好吃,中聽不中用。他不願總結教訓,也不願講,竭力掩和蓋,有的就幹脆“賴賬”。為什麼呢?自己失敗了講出去,那多丟人,丟了人今後又怎樣抬得起頭來見人,礙於自己的臉麵、威信雲雲。結果,失去了從失誤和失敗中汲取教訓的機會,甚至再重蹈覆轍,在摔了跤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摔跤。

吃一塹長一智

如果能夠把行不通的事物,修補改正,使它可行了,有這種本事的人,可說是時代的寵兒,將無往而不利!

學習這種成功之道,應該向有經驗的人請教。這是最快速又經濟的途徑。不過有經驗的人難找,所需要的資料也難求。於是,就必須靠自己努力、摸索了。首先,在你自己的失敗經驗中,也許就有不少寶貴有用的資料。

偉大的汽車發明奇才吉德林曾說:“發明家幾乎隨時都會失敗!”他強調發明家難免失敗,因為他自己便嚐試過匕千次的失敗!失敗難免,重要的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失敗中長經驗。

如果因為失敗就覺得無臉見人,不敢再嚐試,那麼,就注定沒有出頭的機會了。或者由於碰過幾次壁便裹足不前的人,也同樣難和成功結上緣分。其實,失敗並不等於毫無所得,失敗能讓你知道什麼是行不通的;失敗的經驗越多,知道失敗的原因也越多。屢試屢敗之後獲得成功的人,不但學到了行不通的道理,同時也學會了行得通的方法!

87不斷地拓寬你的興趣

興趣是保持良好心理狀態的重要條件。一個人的興趣越廣泛,適應能力就越強,心理壓力就越小。

比如,同樣是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有人因無所事事而鬱鬱寡歡,充滿了失落感;有人則感到“無官一身輕”,充分利用空閑時間看書、寫作、繪畫、種花、練書法等。可見,拓寬興趣有助於人們擁有好心情。

讀書

書,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倉庫。英國學者培根說過:”讀書足以冶情,足以博彩,足以長。冶情也,最見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於是,世人甚愛讀書。

讀書的妙用:

增加知識。

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學者,皆成性格”。讀書,便能讀懂曆史,明了世界,於是古人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秀才不出門,卻知天下事”。

陶冶情操。

古人曰:“腹有詩書氣自華”。知識真正成為心靈的一部分,可以顯現出內在的涵養。

調整心情。

不同的書,看時是利用不同時間與心情。吃飯的時候,適合看雜誌;白天能擠出時間的時候,適合看小說;晚上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適合看散文,詩和詞。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時刻。

在忙碌而焦躁的生活裏,在寂寞的風雨的夜裏,書籍可以給我們的心靈以溫暖和充實。

當你遇到煩惱、憂愁和不快的事時,應首先學會自我解脫,去讀一讀或翻一翻你喜歡的書籍和雜誌,分散心思,改變心態,冷靜情緒,減少精神痛苦。

尋找高尚的朋友和指引。

書可以成為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導師、一個可愛的伴侶和一個悠婉的安慰者。

雨果曾經說過:“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情況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

心靈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識去澆灌。隻有這樣。才能在生活中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能有指揮若定的揮揮灑灑。如範仲淹“胸中自有十萬甲兵”,如諸葛孔明悠然撫琴退強兵。

看看童話

當人們的心理狀態趨於不平衡時,常常會出現煩躁、緊張、苦悶、憤怒、猜疑、憂鬱等情緒。用閱讀童話來調節自身情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當然,童話能消除人的煩惱,調節人們心理的不平衡,主要是心理防禦機製中的運行機製作用的結果。畢竟。我們不能一直沉溺在童話製造的美麗世界中。

但是,雖然童話是為兒童作的,自為它的內容單純、質樸、生動、活潑和理想化。但是當成人們閱讀童話時。往往會被作品中的童心和美好的理想所感染,喚醒童年沉睡的記憶。同時,作品中描寫的富有靈性的花鳥魚蟲和各種動物,還有天真可愛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都在人們的心中引起強烈的美感。這樣人們便超越了自己的處境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中去,心理上的壓力被解脫了,心情舒暢無比。從而達到了一種心理上的平衡,精神也變得愉快、振作和積極了。當然,有的人在重新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似乎感到有礙心理平衡的事物仍然存在,但在此時,已經能用一種嶄新的心態來對待它了。

此外,童話可以教會我們用簡單的視角來看問題。有時候,我們往往被許多自認為複雜的事情弄亂了手腳,反而看不出簡單的道理。

聽歌

音樂療法是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古今中外都有音樂能療疾之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人可從音樂中獲得力量。聽歌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它還能調節人的情緒。當心情沮喪,悶悶不樂時,打開唱機,聽聽歌曲,它不僅可享受到一種美的藝術,而且可以陶冶情操,激發熱情,興奮大腦。使你從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氣。

88微笑是心理健康的潤滑劑

中國有句老話“一笑解千愁”。笑是一種生活的輕鬆和愉悅,是一種愉快情緒的自然流露。它是心理健康的潤滑劑,有利於消除心理疲勞,活躍生活氣氛。

微笑能放鬆自己,微笑能讓自己開心,微笑將麵部肌肉的神經衝動傳遞到大腦中的情緒控製中心,使得神經中樞的化學物質發生改變,從而使心情趨向平靜。來,微笑一下吧,好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