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來越多的人被焦慮困擾(2 / 2)

根據最新的統計,不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工作狂”的人數都在不斷增加。在過去的十年中,美國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日本增加了7成,在中國也增加了至少4成。

工作狂從來不把體力透支當一回事,渾身無力、容易疲倦、思想渙散、腰椎勞損等如家常便飯。這類人的精神也長期處於高度緊張中,往往容易患上焦慮症。

這類人具有“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當選擇變成“或者A或者B”時,它就在複雜的現實中創造出一個簡單的假象。由於這兩個選擇是不相容的,因此,在兩者間轉換時不會進行整合,人就會形成焦慮的情緒。“需要獲得外部證明”也是這類人的特征,他們的自我意識是由外部決定的,通過其他人的感覺而產生,由此導致難以辨別自我和他我的界限。

此外,知識成為焦慮的新來源。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量是呈平方數增長,但麵對如此大量的信息,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程度,就容易患上“信息焦慮症”,由此造成一係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這種焦慮症普遍流行於每天都要麵對高度壓力與挑戰性的工作環境或職業當中,記者、廣告從業人員、信息員、網站管理員、IT從業人員等都是該症狀的高發人群。

我曾在一篇傳記中看到這樣一段敘述,婚姻失敗的煎熬以及產後抑鬱,使得英國王妃戴安娜感到痛苦絕望。在一次出訪中,麵對攝像機,戴安娜故意躲開了查爾斯王子對她的禮節性親吻。有關人士分析,這是戴安娜王妃逃避現實的手段。

正如之前所說,患焦慮症的女性要多於男性。而其中,孤獨焦慮就是困擾女性的一大難題。值得注意的是,孤獨焦慮並不是家庭主婦的代名詞,事業成功的女性往往更容易陷入“高處不勝寒”的境地,當然,事業不成功的女人也並非就可以遠離孤獨的困擾。

波蘭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經說過:“無論在什麼樣的國度,孤獨仿佛都是無所不在的痛苦,因為我們都活在自己的牆內。”

孤獨的人也許從事著長期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但從內心角度,他們很容易執著於“小我”之中,這時“小我”就會成為一堵無形的牆,阻礙內心深處的“真我”與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聯係。

有孤獨感的人傾向於在社交時對他人和自己給予嚴厲的、苛刻的評價,在朋友身上花費更少的時間,不經常約會,也很少參加集會,甚至沒有什麼親密的朋友。

他們對自己的夥伴不太感興趣,常常不能對對方所說的加以評論,也較少向對方提供有關自己的信息;相反,這些孤獨者更多的是談論自己,並且常介紹新的與對方興趣無關的話題。當別人期望他們多暴露一些時,他們卻暴露得更少,而當別人不期望他們過多暴露時,他們卻暴露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