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數據和材料,不難看出,財富在增加,快樂卻在減少,伴隨各種社會問題和現代化負麵影響的累積,焦慮確實已經超越了個體化的心理狀態,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全民焦慮”是為時代的病症。
社會學者認為,社會焦慮的出現,一方麵源於當代中國正經曆急速地轉型,人的流動性加劇,相應的社會建設卻不配套,強化了社會成員對生活的不確定感。另一方麵,也是由於隨著社會成員個性意識、財產意識和維權意識的覺醒,人們對現實的生活質量以及未來的美好生活更加重視了。
現今的焦慮症確已蔚成聲勢、病勢深沉了麼?或許也不盡如此,因為調查結果還顯示,高達81.1%的受訪者認為焦慮情緒會“傳染”。專家也指出,焦慮情緒確實存在“傳染”效應和放大效應。從公眾的信息渠道來說,微博、微信及移動互聯網等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公眾隨時隨地發聲成為可能。當下中國社會急速轉型、變革,社會矛盾加劇,各種衝突也隨之而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負麵信息容易發酵,公眾的焦慮情緒往往因此而無謂加重。從傳媒規律而言,媒體報道本身就具有對事件的放大效應,再加上新媒體不僅能夠製造、發布和傳播新聞,還促進了發布者、評論者、瀏覽者三方之間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一種更加多向的交流空間,導致公眾的焦慮情緒傳染速度更快。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群體的普遍性格特征容易受無意識支配,這種“無意義”的網上發聲有時隻是在試圖緩解焦慮、無聊等情緒,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常常會把“鬱悶”“壓力山大”等掛在嘴邊,這是一種變相的宣泄方式,多由傳染導致。事實上,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具有傳染性,比如憤怒行為導致的“踢貓效應”,就是說憤怒行為也是會“傳染”的。
告別“全民焦慮症”,不僅是政府管理,媒體、專家積極介入的過程,更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過程,個人也當做出努力。在調查中,多數受訪者讚同,每個個體最應努力做到的四點是:1.“行動改變中國,點滴從我做起”,占比49.2%;2.“更理性客觀地看待各類社會問題”,占比47.5%;3.“學點心理學,學會調試心情”,占比42.4%;4.“不抱怨、不盲從,培育積極心態”,占比34.1%。
習近平總書記曾談到:“其實老的問題和新的問題,在中國社會裏麵同時存在。老的問題解決了,我們還在麵對新的問題,在問題麵前也急不得,要用生活的淡定去麵對這些問題。”有專家也指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似乎給每個人都提供了流動的機會,但通過流動而真正實現最初希望的人並不會太多,大多數人可能都認為先前的目標沒有實現,因而產生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