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想避免將容易焦慮的性格特點再“傳遞”給下一代,父母們就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不斷學習,補充知識,不隻是關於身體的保健知識,也包括關於情緒的保健知識。這樣就會對自己和孩子身上出現的各種身體和心理上的問題有所了解,避免遇到問題時不知所措。
如果要避免孩子會“遺傳”過多的焦慮特質,父母就需要在孩子麵前要盡量保持適當的情緒平靜,不要顯得太慌張。
還有些時候,父母的焦慮情緒還會通過言語傳遞給孩子,比如經常訓斥孩子“你就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你怎麼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學習不好,你這輩子就完了”,等等。這些傷害孩子自信心的言語往往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很多焦慮,卻埋藏得很深,當遇到壓力時會采取各種方式去逃避。
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要學會自我情緒調控。因為不同的人情緒免疫力是不同的,家長需要不斷地增加自身對負麵情緒的調控能力,才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加從容。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在養育自己內心裏沒有完全長大的那部分。
每位家長都有糾正焦慮遺傳基因的機會。有心理專家說:“父母應知道,他們應該劃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隻有這樣,他們才會減少焦慮情緒,更少地把焦慮傳染給孩子。”
盡管家長們常抱怨外部教育環境非常不理想,大批的家庭在督促孩子提前學習和參加大規模補課,連孩子都主動提出要補課。但是,心理學家們認為:“我們無力改變外部環境,唯一能改變的隻有我們自己和孩子,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在孩子上學前應建立孩子內心的強大,這樣,即便將來孩子遇到挫折,也能從容以對。”而且,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父母,他們對孩子起的作用也應有區別。
例如:小學階段,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不強調成績,尤其是三年級以前。因為小學階段的教育目的是讓孩子喜歡學習,習慣學校環境,增進孩子和同齡群體的相處能力。而到了中學生階段,家長要關注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得有效,提高效率。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如果孩子遇到問題,父母必須秉持首要原則不求助,不施助。父母應讓孩子知道:“我理解你會遇到很多問題,也允許你犯錯,隻要你需要,我隨時會幫助你,但不會替你承擔責任。”其次就是信任、尊重和接納孩子。